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古浪县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搬迁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浪县移民搬迁工程是南部山区人民的福利,也是古浪县精神风貌转变的重大路径,"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为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了重大贡献。古浪县南部山区,11个乡镇,6万多人搬迁至美丽富饶的移民新区。对移民搬迁主要政策解读和其落实情况进行概述,对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性、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洋县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模式,根据全县移民搬迁实施情况,归纳总结经验,并对当前洋县实施移民搬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洋县及整个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移民,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地区生态或为了使生态脆弱地区居民脱离贫困而实施的移民工程。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面临政府对生态移民区搬迁后期关注度有待提高、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链短,移民收入来源单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政府对移民地的早期规划与现实实施存在冲突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提高生态移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健全生态移民保障体制,提升生态移民重建程度、保护民族文化,增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等措施提高生态移民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黑刺沟生态移民迁出区现状及生态修复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简述了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生态移民区的概况、搬迁的意义及环境条件,科学编制该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时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生态移民迁出区现有林地、林木资源和其他固定资产的管理,加快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营造林步伐,使移民迁出区生态得到全面恢复,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彭阳县移民地区水情现状及异地搬迁、生态移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移民适应性机理,以山西吉县东城乡柏东村为分析案例,以移民搬迁前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太度村移民的基本情况和采用问卷调查所获取的资料与数据,对生态移民农户对迁入地的经济生产适应性、生活方式适应性及社会关系适应性进行研究,针对村民在搬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他们的切实需求提出拓宽移民家庭经济来源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生态移民区的概况、搬迁的意义及环境条件,科学编制该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时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生态移民迁出区现有林地、林木资源和其他固定资产的管理,加快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营造林步伐,使移民迁出区生态得到全面恢复,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西吉县抢抓自治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的历史机遇,以"自然修复为主、封育管护并举、生态效益优先"为原则,加大生态移民迁出区整治和修复保护力度,做到搬迁一户、拆除一户,搬迁一村、恢复一片,在移民迁出区域建立起了一道绿色生态防护屏障,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1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进展情况"十二五"期间,林业部门充分发挥在生态移民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市县党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作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反贫困的重要对策,被广泛采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中。陕西省南部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已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政府对移民搬迁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农户后续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移民安置点住房空置与空巢老人现象突显等问题。笔者在对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用贵州省城镇安置模式下生态移民户的微观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分析生态移民搬迁前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搬迁后,移民户的可行能力整体提升,可行能力隶属度从搬迁前的0.479上升到搬迁后的0.590。经济收入、物质条件、居住环境、社会机会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社交网络功能小幅度削弱。安置点转换下,搬迁后所有安置点移民户的可行能力提升,物质条件和社会机会功能改善,但其它三类功能性活动均有不同数目安置点移民户的整体状况变差。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和平均年龄转换下所有区段移民户的可行能力均高于搬迁前,而健康状况转换下"很不好"和"不太好"区段的移民户可行能力下降,各家庭特征因素转换下每一区段移民户的功能性活动改善状况呈现较大差异。因此,为增强生态移民的可行能力,提出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多渠道增加移民收入、加强对移民的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和实施差异化的精准扶持政策、帮助移民重构社交网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搬迁和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如何把生态移民牵出来、稳得住、能致富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生态移民,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选取环境治理相关指标数据,并借助SPSS软件对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移民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毕节试验区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该地的生态修复状况持续上升,生态发展状况和综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波动较大,但发展实现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移民的多重目标实现率较低,整体发展态势欠佳。  相似文献   

14.
为反映生态移民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开展新的移民搬迁工作,对宁夏2000年前后已经实施移民的农户进行调查,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移民的一系列变量,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出了最关键的因素,对移民前后这些因素变化作出描述分析;指出生态移民农户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户生计的各项条件也明显改善,生态移民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解决了农户的生活、生产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依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宁夏已搬迁生态移民的实地调查数据,对移民农户的生计资本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存在物质资本积累缺乏、人力资本薄弱、金融资本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移民可持续生计的获得和发展,提出增加移民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重点着眼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宁夏中南部移民区的概况,以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刘家沟移民迁出区为例,介绍了移民搬迁区生态修复措施,并简要总结了鱼鳞坑整地和反坡带子田整地的技术措施,以为生态移民建设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和全面恢复移民迁出区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古浪县南部山区搬迁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步伐,促进全县经济全面健康发展,2012-2019年,古浪县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农户投入为辅的方式,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10个移民点(区)逐步建成了"土墙+钢架"日光温室6 808座317.18 hm~2。经调查,日光温室棚均纯收入达到1.86万元,每亩收入达到2.58万元。不仅为搬迁群众建立了稳定的扶贫产业,而且对促进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乡统筹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安置的最优方案,以切实保证移民生活的长久稳定.以缙云山缙云村为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安置应该由政府主导搬迁,实行非农化安置,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融入安置为辅.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城乡资源,以人为本,多样化安置交互并存.  相似文献   

19.
童欣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98-399
在安康市紫阳县实际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康市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总结了紫阳县生态移民搬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探讨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结合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古浪县南部山区作为古浪县的水源涵养地,属于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政府适时把握精准扶贫生态移民政策,对居住在深山区的乡村进行整体搬迁,同时加大封山禁牧和执法力度、争取生态建设项目等有效做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好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不同层面重管理和巩固治理成果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