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对北亚热带檫木天然次生林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海拔和坡向对檫木生长、空间结构和树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000 m以上山地,檫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及胸径/树高均差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山地,人工林造林地选择宜在海拔1 000 m以下;随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坡位变化,檫木生长量和胸径/树高呈逐渐减小趋势。阳坡和半阳坡差异不显著,是理想的檫木造林坡向;檫木纯林或者混交林可以采用均匀造林模式。在海拔500 m以下阳坡,可以实现混交增产造林树种的混交伴生树种为杉木、香樟和枫香;在海拔500 m以下半阳坡,混交伴生树种为杉木、亮叶桦、枫香和枳椇;在海拔500~1 000 m的阳坡山地,混交伴生树种为甜槠、枫香和木荷;在海拔500~1 000 m的半阳坡山地,混交伴生树种为木荷、麻栎、杜英、枫香和紫茎。初步解决了北亚热带山地檫木分布区划分、空间结构变化及互利混交树种等问题,可以为檫木人工造林的林地选择、造林模式和混交伴生树种选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豫南地区不同立地条件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豫南地区调查不同立地条件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层深厚、砾砂含量较低、水肥充足的黄棕壤,凹形山地山坡的中、下部,南坡、西坡等阳坡,海拔500m以上生长良好,可促进火炬松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群系的角度,探讨广东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为恢复和发展本地区森林,提出方向。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从东到西,在海拔400~500m以下,是以红锥、荷木、厚壳桂、蒲桃林群系为主。研究在于为本地区较低海拔生境建立稳定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森林生态平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山杜鹃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野生杜鹃资源,观赏价值极高.在中热胁迫试验基地(海拔900 m)和高热胁迫试验基地(海拔500 m)对4种高山杜鹃进行低山引种栽培及田间抗热剂喷施试验,通过记录低山引种高山杜鹃花期、枝条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抗热剂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低山引种对高山杜鹃生活周期的改变,筛选出适宜的抗热剂...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栎类植物空间分布及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北京市栎类植物的资源状况,结合北京市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在各区县典型栎林(蒙古栎林、栓皮栎林、槲栎林、槲树林)中进行67个标准地调查及261个年轮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栎林主要以蒙古栎林和栓皮栎林为主,蒙古栎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阴坡和半阴坡,以怀柔区喇叭沟门乡、门头沟区清水乡、密云县云蒙山林场较为集中且生长良好,最大蓄积量为173.834m3hm2;栓皮栎林主要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以平谷区分布最为广泛;槲栎林和槲树林则很少有成片出现。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栓皮栎人工林、槲栎天然次生林和槲树人工林的胸径生长量一般在1~12年最快,数量成熟龄分别为60、45~48、51和42年之后。  相似文献   

6.
基于DEM的地形与植被分布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的支持下,建立了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海拔、坡度、坡向的地形因子,并与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009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探讨了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各植被类型受地形影响明显,桉树具有速生性,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趋向分布于海拔250m以下、坡度较缓的(半)阳坡;杉木趋向分布在海拔250~500 m范围内的阴坡地带;马尾松明显趋向分布于(半)阳坡,因具有较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对2016年春定植的香榧幼苗成活率、保存率和新梢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香榧幼苗成活率在93%以上,第3年香榧幼苗保存率在85%以上;低海拔气温较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相对较低;高海拔气温凉爽,成活率和保存率相对较高。低海拔与中海拔对当年香榧幼苗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低海拔与高海拔之间则差异极显著;低海拔与高海拔对香榧第3年幼苗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中海拔与高海拔之间则差异不显著。当年阳坡与阴坡对香榧幼苗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阳坡与半阳坡、半阳坡与阴坡之间则差异不显著;阳坡、半阳坡与阴坡间对香榧第3年幼苗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当年裸地与茶园对香榧幼苗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裸地与板栗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裸地与板栗园对香榧第3年幼苗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裸地与茶园、茶园与板栗园对香榧新梢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 Koehne)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山梅花属(Philade-lphus)灌木,在甘南州夏河、临潭、卓尼、迭部、舟曲等县有自然分布,生于海拔1 500~2 500m的林缘灌丛中。经引种试验研究,山梅花能在海拔3 000m的高寒地区生长良好,适应性强,有较强的耐寒、耐干旱和耐瘠薄能力。1植物学特征山梅花为灌木,高1.5~3.5m。2年生小枝灰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于2021年5—9月,在色季拉山阳坡,海拔3 400~4 500 m范围选择8 个不同海拔,用土钻五点法采集样地0~10 cm深土样,用Tullgren漏斗分离并手捡大型土壤动物,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 1)色季拉山(阳坡)8 个海拔共捕获土壤动物17 522 只,隶属于11纲23目63科(群)。弹尾目(Collembola)和真螨目(Eucaridae)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的时空动态具有较大差异;2)海拔3 7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显著(P<0.05),海拔4 4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小;3)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8个海拔样地整体表现为8 月最高,7 月最低,5、6、9 月整体变化较小。Pielou均匀度8 月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月(P<0.05);4)β多样性表明色季拉山阳坡相邻海拔土壤动物类群相似性较高,海拔差距越大相似性越低。随海拔梯度和时间变化,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均有较大差异。综上,色季拉山(阳坡)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及海拔梯度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思茅松林下适宜三七生长的环境条件,为三七林下生态种植林地的选择提供支撑。【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思茅松林下三七种植林地设置不同的海拔、朝向和透光率处理,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三七生长和品质的差异。【结果】海拔1 510 m林地的三七出苗率极显著高于海拔1 890 m(P0.01),海拔1 510 m林地的三七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海拔1 890 m (P0.05),但干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阳坡朝向的林地三七干质量和皂苷总含量均高于阴坡朝向。林下透光率在10%~25%条件下均有利于二年生三七干质量的积累和皂苷的合成;当透光率高于25%时,二年生三七的干质量和皂苷含量均降低。【结论】思茅松林地海拔、朝向和透光率的差异均会影响三七的生长和品质的形成,二年生三七适宜生长在海拔约1 510 m、朝向为阳坡、透光率10%~25%的思茅松林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白及锈病严重危害其生长,研究锈病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海拔、土壤、种植年限三因素正交试验,调查研究锈病发生特点;在锈病早期开展药剂筛选试验。[研究结果]海拔200~480 m及800~1 500 m,或砂土、壤土的白及锈病发病率、危害指数较低;海拔500~750 m或黏土的白及发病率、危害指数较高;锈病早期,以锈特(有效含量20%)1 500 g/hm~2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敌锈钠(有效含量20%)1 125 g/hm~2。[结论]在海拔200~480 m、800 m以上,或者砂土、壤土种植白及可以降低锈病发病率、危害指数;白及锈病早期,以锈特(有效含量20%)1 500 g/hm~2可有效控制锈病。  相似文献   

12.
正1超海拔胶园整治技术措施弄清整改胶园的立地条件和胶树的生长情况,按照海拔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整改措施。1.1海拔1020 m以下植胶园海拔1020 m以下、土壤肥沃的阳坡胶园,林相相对整齐、品系是耐寒品系(如GT1、云研-774),可通过加强林地管理达到整治效果。1)加强林地管理。①1-2月完成改土工作,定  相似文献   

13.
在陕西黄龙和子午岭林区采用连续取样调查,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20cm以上的油松;油松纯林危害大于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以及灌木组成的混交林;下坡位、沟谷底部危害程度大于中、上坡位,半阳坡大于阴坡,阳坡被害最轻;林缘、路边危害大于林内。午岭林区海拔1 500m附近的油松林受害最重,黄龙山1 100~1 300m的油松林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14.
对红锥用材林不同造林密度试验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培育红锥中大径材的适宜初植密度为1 335~1 950株/hm2,不但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八年生以后的成林阶段保存率仍达75%,未成林阶段和成林阶段年均树高可达1.0 m以上,胸径达1.2 cm以上,而且培肥效果较好;十年生左右的成林阶段,红锥用材林的密度控制在1 000~1 5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应适时适量地结合林分生长发育状况及林分密度进行间伐,通过人为措施来对林分的营养空间进行调控,以期培育优质丰产的红锥中大径材。  相似文献   

15.
苏新财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60-161,163
对红锥用材林不同造林密度试验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培育红锥中大径材的适宜初植密度为1 335~1 950株/hm2,不但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八年生以后的成林阶段保存率仍达75%,未成林阶段和成林阶段年均树高可达1.0 m以上,胸径达1.2 cm以上,而且培肥效果较好;十年生左右的成林阶段,红锥用材林的密度控制在1 000~1 5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应适时适量地结合林分生长发育状况及林分密度进行间伐,通过人为措施来对林分的营养空间进行调控,以期培育优质丰产的红锥中大径材。  相似文献   

16.
四川小桐子分布特点及适生环境选择初探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四川小桐子主要沿金沙江、安宁河和雅砻江干流及其支流干热河谷呈窄带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范围为500~1 600 m,最高1 910 m,最适高度为1 600 m以下;分布形式有零星分布、团条状分布和成片分布.小桐子在攀西河谷上段、下段和二半山3个典型垂直气候带上的树高、地径、果重、千粒重和含油率差异不显著;在500~1 600 m海拔梯度内营养和生殖生长无明显差异;在山地红壤上生长较差,山地燥红土、山地粗骨红壤和冲积沙壤上生长均较好,但含油率差异并不显著;土层深厚(50~120 cm)有利于小桐子生长;小桐子在各个坡向都生长良好,阳坡、半阳坡生长更好;在山地下部、沟谷河滩处生长和结果量好于山地中上部.  相似文献   

17.
以Arc GIS、Geoway等软件为数据平台,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安徽省休宁县岭南林场5幅1:10000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地形数据和林地小班矢量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优势树种(组)专题图层,进行地形分析及地形与优势树种(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岭南林场海拔主要在300~800 m范围内,坡度主要是陡坡和急坡,坡向面积最大的是南坡。林场总体造林作业难度较大,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300~800 m的区域内,天然黄山松林、栎类林主要分布在800 m以上,硬阔天然林主要分布在800 m以下;松类和栎类主要分布在25°以上的坡度范围内,天然枫香林主要分布在陡坡和急坡;松类集中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天然硬阔、栎类、枫香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  相似文献   

18.
分别在海拔2 000 m,2 500 m和3 0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中开展了当归育苗,并在第二年进行了成药期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海拔2 500 m繁育的种苗均匀整齐,大小适中,无侧枝,产量中等,次年成药期种植成苗率较高、早薹率低,生长旺盛、产量高。海拔3 000 m繁育的种苗较小,产量较低,次年成药期种植成苗率较低、无早薹现象,生育期稍迟,产量中等。海拔2 000 m繁育的种苗较大,次年成药期种植成苗率高、苗壮且生育期稍早,早薹率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19.
中低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实地调研,对猪苓生长的部分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测定。中低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的适宜条件是,栽培时间在每年2~5月和10~12月,海拔600~1 500 m的林地,以次生阔叶林、杂灌林、混交林、坡度在20°~50°的向阳坡为宜,生长期最适温度22~25℃,土壤含水量50%~60%,pH值5.0~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沙壤土,以灰苓为种苓、并选用京234号蜜环菌为其营养源。  相似文献   

20.
西藏色季拉山阳坡林线方枝柏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海拔4 320 m以上林线0.8 hm2样地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种群的每木调查,分析了阳坡林线特征、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及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 320 m为森林郁闭上限,阳坡林线上限为4 520 m,属渐变型林线;方枝柏种群径级结构中Ⅰ~Ⅳ龄级个体所占比重较大,此后种群数量随径级增大而急剧减少;种群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Ⅰ和DeeveyⅡ之间,基本趋于稳定。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变化基本趋势一致,都在Ⅲ龄级出现低谷,以后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均随龄级增加而上升;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未来种群发展老龄个体逐渐增多。说明方枝柏种群在Ⅳ龄级前能够适应高山林线区域特殊的生境条件,生长较好并发育到青壮年期,此后由于竞争加剧,导致种群发生自疏。这也是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高山生态系统恶劣生境中种群的一种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