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传统小麦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进行春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宽幅匀播栽培具有资源高效利用、苗壮蘖多、成穗率高等特点,田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分别达到428.5万穗/hm~2、43.8粒、45.2 g、8 483.3 kg/hm~2,较"井"字形常规机条播分别增加8.5万穗/hm~2、0.8粒、0.4 g、388.5 kg/hm~2;较对照常规机条播分别增加10.5万穗/hm~2、1.1粒、0.45 g、496.05kg/hm~2;纯收入较"井"字形常规机条播、对照常规机条播分别增加1 111.1、1 418.7元/hm~2,表现出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陇春3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的增大,基本苗株高增高,导致成穗数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下降,3月30日以后播种的产量下降显著。不同播期产量变化幅度又因播种密度不同而异,陇春33号产量以播期3月20日、密度675万粒/hm~2处理最高,为8 769.6 kg/hm~2;其次是播期3月20日、密度750万粒/hm~2处理,为8 706.8 kg/hm~2;播期3月10日、密度675万粒/hm~2处理排第3,为8 505.2 kg/hm~2;播期3月20日、密度825万粒/hm~2处理排第4,为8 323.9 kg/hm~2;播期3月10日、密度750万粒/hm~2处理排第5,为8 118.1 kg/hm~2。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陇春33号达到高产优质的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上中旬、播种密度为675万~750万粒/hm~2。  相似文献   

3.
采用5因素5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对糯高粱黔高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以及氮、磷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密度以及钾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密度以及氮、磷施用量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钾施用量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及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个因素中,播期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磷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播期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播期与氮施用量、密度与氮施用量、氮施用量与钾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5个因素与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同时满足黔高7号产量大于6 300.00 kg/hm~2、穗粒数高于4 500.00粒,千粒质量大于24.00 g,农艺方案为4月15—20日播种、密度为13万~17万株/hm~2、施氮61.7~82.1 kg/hm~2、施P2O576.1~104.1 kg/hm~2、施K2O 61.9~82.6 kg/hm~2。  相似文献   

4.
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和密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5个播期(9月26日, 10月2日, 10月8日, 10月14日和10月20日)和3种栽培密度(120万, 240万和360万·hm~(-2))及其互作对冬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均随着播期前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月2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且以240万·hm~(-2)处理最高,为9 613.5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公顷穗数最高值出现在9月26日—10月2日播种的处理,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20日播种的处理,在其处理下,密度为360万,240万,120万·hm~(-2)的公顷穗数分别为513.0万穗,487.5万穗和399.0万穗·hm~(-2),分别比10月2日播种的减少了118.5万穗,123.0万穗和177.0万穗·hm~(-2)。播期和密度对济麦22的千粒质量也具有显著影响,千粒质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2日播种,密度为120万·hm~(-2)的处理,为42.7 g,3种密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播期10月20日的处理。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对冬小麦产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最大的均为播期。以上研究表明,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该地区的推荐播期为10月2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40万·hm~(-2)。  相似文献   

5.
小麦06-135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06-135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高产攻关田和播期、密度及施氮量等试验,分析高产田产量构成及群体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小麦06-135产量8 000 kg/hm~2的群体形成特征为穗数435万—475万穗/hm~2,穗粒数44—46粒/穗,千粒重42—43 g;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约1.1,高峰苗/最终穗数约2.0,分蘖成穗率约38.5%,分蘖穗比例约60%。小麦06-135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28日,适宜基本苗为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07.30 kg/hm~2。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天禾3号为材料,在适宜播期范围内研究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天禾3号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播量为225.0 kg/hm~2的产量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播量对成穗数、穗粒数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较小。该品种对播量的适应性强,适宜播期范围内均能达到8 800 kg/hm~2。最佳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660万~675万/hm~2,穗粒数35~36粒,千粒重44 g。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播期、密度、氮肥运筹对'罗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播期密度试验和氮肥运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播期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密度,播期为11月5日(S2)处理平均产量(7 510.20 kg/hm~2)显著高于11月15日(S3)、11月25日(S4)播种处理;早播+低密度处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施氮水平为210 kg/hm~2、270 kg/hm~2时,基追比为6:4时平均产量最高,施氮水平为330 kg/hm~2时,基追比为7:3时平均产量最高。基本苗在210万穗/hm~2,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追比6:4,‘罗麦10号’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酒用糯高粱新品种红粱丰1号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红粱丰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播期对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有极显著(P0.01)影响,对株高和穗长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有极显著(P0.01)影响,对株高有显著(P0.05)影响。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种植红粱丰1号时以播期4月5日、种植密度11万株/hm~2交互作用的效果最好,株高达229.34cm、穗长35.48cm、穗粒数4 987.66粒、千粒重23.88g、产量6 102.82kg/hm~2。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7-59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5号是以9064为母本、陇春8139为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3 423.1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2.06%。2016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5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3 964.3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8.93%。陇春35号属春性中早熟普通小麦,生育期99 d,平均株高98 cm,平均穗粒数31.35粒,平均千粒重47.9 g,容重753 g/L。穗型纺锤形,红粒角质。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0 g/kg、湿面筋340 g/kg,沉降值29.8 mL。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落黄好。适宜在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区的定西市、白银市、兰州市、古浪县等地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播期和播量对山西省晋中盆地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以晋太182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播期、播量)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二因素互作对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影响达到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成穗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增大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成穗数表现为增大趋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降低趋势。适宜播期为9月24—29日,适宜播量为375万~450万粒/hm~2;最佳播期为9月24日,与其相应的最佳播量为375万粒/hm~2。9月19日至10月14日期间,播期比9月24日每提前或推后1 d,对应的播量减少或增加15万粒/hm~2。以播期定播量,通过协调产量三要素,形成较高的成穗数和适当的穗粒数及千粒质量,是晋中盆地冬小麦高产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普冰151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优质强筋小麦普冰151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3个播期和基本苗135万、195万、255万、315万/hm~24个密度,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其群体茎蘖消长和各个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有很大影响。不同处理灌浆进程符合三次正交多项式Cubic方程。籽粒灌浆期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以及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播期推迟会降低普冰151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而穗粒数则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后减。不同密度对普冰151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也有极显著影响,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粒数、千粒重都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期、密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普冰151的产量和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以A1B2最高,为8 150.33 kg/hm~2,除与A1B1和A2B3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普冰151可选择10月3日播种、密度为135万~195万/hm~2或者10月8日播种、密度为255万/hm~2。  相似文献   

13.
以晋太182冬小麦为试材,设置2个追肥时期(起身期、拔节期)和5个追肥量(0,75,150,225,300 kg/hm~2),研究不同追肥时期、不同追肥量对晚播冬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追肥量水平相同时,起身期和拔节期追肥都有利于冬小麦籽粒产量提高。在同一追肥时期,追肥可改善小麦穗部性状,在0~300 kg/hm~2的追肥范围内,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穗粒质量、穗质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增加,并且追肥量越多晚播冬小麦的产量越高;追肥量为0 kg/hm~2时,产量最低,为5 227.78 kg/hm~2;追肥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6 244.44 kg/hm~2,与不追肥处理相比增产19.4%。追肥时期和追肥量互作对晚播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起身期不追肥产量最低,为5 166.67 kg/hm~2;起身期追施300 kg/hm~2产量最高,为6 288.89 kg/hm~2,与不追肥处理相比增产21.7%,与拔节期追施300 kg/hm~2相比增产1.4%。在0~300 kg/hm~2的追肥范围内,起身期和拔节期追肥均可提高晚播冬小麦的产量,其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适施肥方式为起身期追施300 kg/hm~2尿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灾后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7月21日开始,改种玉米播期每推迟1d,成熟期平均推迟3.678 6d,吐丝期推迟2.250d;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变化对秋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表现为日均温每下降1℃,吐丝至成熟的历则延长3.434 4d,成熟期推迟10.024 4d;播期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表现为灾后改种玉米每迟播1d,每穗粒数下降13.925粒,千粒重下降6.775g,理论单产下降562.821kg/hm2;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规律为日均温度每下降1℃,每穗实粒数下降40.157 4粒,千粒重减少17.084g,理论单产减少1 506.466 5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小麦播种的最佳播期与播量,开展了旱地小麦播期与播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最高的是播期10月5日处理(平均6 682.5 kg/hm~2),不同播期与播量组合产量最高的是播期10月5日、播量150 kg/hm~2处理(7 300.5 kg/hm~2),说明洛旱12最佳播期是10月5日、播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张晓伟  孔燕  范文俊  李瑾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497-10498
[目的]研究杂交晚粳稻嘉优5号在浙北的最适播期。[方法]以常规晚粳主栽品种为对照,采用分期播种处理,研究其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嘉优5号播期与齐穗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每迟播1 d,分别延迟、缩短0.36、0.56 d;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叶龄数无相关,每迟播1 d,株高下降0.41 cm;与穗数呈弱正相关,每迟播1 d,增加1.3万穗/hm2;与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弱负相关,每迟播1 d,分别减少0.123粒、0.09个百分点、0.04 g;与产量呈二次回归曲线,产量达最高的播期为5月31日,过早或过迟播种减产显著。[结论]嘉优5号丰产性好,播期弹性略小,单产≥10 800 kg/hm2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25日~6月6日。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在不同熟期水稻品种上的示范应用,研究了新型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成本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效益方面,新型肥料处理对"南粳2728"、"华粳5号"、"甬优2640"等中早熟品种产量具有正效应,产量增加133. 5~574. 5kg/hm~2;对晚熟品种糯稻"99-25"产量呈现负效应,产量降低264kg/hm~2;因新型肥料成本较高,效益变幅较大,效益增加-489~33. 4元/667m~2。生育进程方面,新型肥料能略微加快中早熟品种水稻生育进程,但不改变总叶龄。在群体动态方面,硫酸钾钙镁、住商肥料对"南粳2728"、糯稻"99-25"的群体动态表现为正效应,高峰苗分别提高99万hm~2、33万/hm~2,成穗数分别提高9万/hm~2、4. 5万/hm~2;住商肥料和河北全营养有机肥对"华粳5号"和"甬优2640"群体动态表现为负效应,高峰苗分别降低81万/hm~2、24万/hm~2,成穗数分别降低10. 5万/hm~2、3万/hm~2。在穗粒结构方面,新型肥料处理的中早熟品种总粒数增加2. 9~11. 2粒/穗、实粒数增加2. 7~7. 2粒/穗、千粒重增加0. 5~0. 7g;晚熟品种糯稻"99-25"的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4. 3粒/穗、3. 3粒/穗、0. 7g。  相似文献   

18.
正新品种长麦6135谷子研究所选育,2008,2010年分别通过山西省水、旱2个区组审足。生育期250~255d,一般公顷穗数675万~750万穗,穗粒数26~33粒,千粒质量40~45g。免疫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水地产量为6000~7500kg/hm~2,旱地产量为4500~6000kg/hm~2,  相似文献   

19.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 ,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最佳处理组合为 5月 3日播种 ,密度 19.5万~ 2 7.0万穴 /hm2 ,施氮量 2 70kg/hm2 。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 2 73.0万 /hm2 ,穗总粒数 192 .4粒 ,结实率 87.7% ,千粒重 2 5 .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6号(原代号陇春13J6)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从自育春小麦品种陇春23号变异株—顶芒单穗经系统选育而成。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东片水地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5 640.7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春23号增产8.72%;2016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东片水地生产试验,5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5 724.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春23号增产4.78%。陇春36号属春性普通小麦,生育期108~115d,平均株高为94.6 cm,平均穗粒数为31.4粒,平均千粒重为46.1 g,平均容重735.67 g/L。籽粒含粗蛋白163.2 g/kg、湿面筋355.0 g/kg,沉降值35 m L。抗条锈病、白粉病,抗旱性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倒性强。适宜在甘肃省中部的临夏、兰州、定西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和高寒阴湿区及沿黄灌区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