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半干旱地区集雨利用模式及其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集雨利用是半干旱地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根据国内外近年集雨利用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半干旱地区实际,总结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5种模式,即庭院集雨人畜饮水利用模式、庭院集雨多种经营利用模式、人工汇集雨水农田补灌利用模式、山坡地集雨林草建设利用模式和小流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对这些模式雨水收集和利用特点和系统化建设效果进行分析;并对集雨利用模式的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为合理和安全利用雨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简析了地衣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地衣土壤结皮形成和特性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 ,探讨了人工地衣作为集雨材料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收集的可行性。指出人工地衣可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集雨面的营建 ,且为极具潜力的绿色环保型集雨材料。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实施集雨节灌农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研究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集雨节灌农业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集雨节灌农业技术体系,并对集雨节灌农业的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在年降水量为300~800mm的地域推广集雨节灌农业技术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在年降水量400~700mm的地域其有效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雨水资源是黑龙江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产的主要水源。由于降雨、大风及蒸发量三个气候因素的影响,该区域春旱机率为65.7%,夏秋旱的机率为34.3%。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失多变”,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严重,降水利用率仅为20%~30%。通过对降雨、作物供需错位、土壤干旱、水分的生产潜力、依据雨水自身特性分析,得出实施集雨利用的必然性。通过典型实例证明集雨利用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特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就土地资源而言,幅员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将势必成为我国农业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该文叙述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雨水利用的相关问题,讨论了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在总结已有雨水利用有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雨水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发展和完善雨水利用研究理论,建立持续农业雨水利用技术体系,并加快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制度的生态及经济效益,连续3年耕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2熟地区实行机械化作业时,小麦少耕和玉米免耕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机械化作业模式。该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在绿洲农业区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对采用水文干旱方法,即通过监视农田墒情的变化来建立抗旱决策信息系统研究还很少,文章阐述在干旱灌区建立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和灌溉决策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提出适用于干旱灌区的土壤墒情监测方法和作物灌水预报模型,对土壤墒情自动测报及灌溉决策系统的信息传输、结构及功能作了详细论述。研究表明,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农田墒情、气象信息、灌溉用水以及农业生产等综合信息实行一体化系统管理,提高了灌溉管理水平,节约了水资源。研究成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干旱半干旱区大开发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沙产业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它的远瞻性和可操作性 ,以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沙产业理论为基础 ,以宁夏中北部沙产业建设为例 ,分析了沙产业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功效。可以说 ,沙产业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持续农业 (SA)、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0.
<正>半干旱地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和干旱同时发生是其重要特征;降水少,波动大,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一直被认为是其固有属性。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2%,耕地约2.00×10~7hm~2,作物单产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2,该地区的降水量仍在允许从事农田生产的范围之内。能否做到对自然降水的充分保持和永续利用,以及有限灌水如何发挥最大生产效益,成为决定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技术是利用现代科技成  相似文献   

11.
肯尼亚雨水集流利用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雨水集流作为一项古老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干旱缺水和缺乏天然的储水介质,雨水集流在肯尼亚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本文从庭院集雨、农田集雨、流域集雨及集雨的区域差异等方面,对肯尼亚的雨水集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角度,探讨了降雨、入渗、径流及蒸发的关系。最后指出,通过不同形式的雨水集流,减少无效蒸发,特别是无效的水面蒸发,是增加水资源总量的关键;而科学利用天然的储水介质与合理开发人工的储水介质,是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关键。雨水集流利用在肯尼亚生活用水方面已相当普遍,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在年降雨量不足500 mm的旱区农业生产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旱区降雨集流效率偏低,以及有限降雨资源的合理储蓄与高效利用。鉴于农田土壤对降雨再分配调蓄能力较低的缘故,通过在农田内开挖沟槽,进行降雨资源的短期储蓄与调控,将生育期前段多余的降雨资源留到无降雨的后段使用,是实现作物生育期内水分供需平衡的关键。本研究为充分发挥雨水集流在肯尼亚旱区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在半干旱区选择了西瓜、马铃薯、玉米和谷子,在干旱区选择了春小麦、向日葵、玉米和番茄,以不施PAM为对照,测定PAM对不同作物产量、产值、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干旱区西瓜、马铃薯、玉米和谷子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6.76%、24.83%、20.20%和13.16%,产值提高了36.32%,23.04%,9.37%,10.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0.15%,18.83%,13.42%和6.24%,水分生产率提高了30.57%,22.97%,16.79%和11.66%。干旱区春小麦、向日葵、玉米、番茄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8.56%,12.82%,13.65%和16.54%,产值提高了12.78%,10.70%,9.53%和14.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3.49%,17.03%,12.96%和25.12%,水分生产率提高了16.14%,11.62%,11.79%和14.85%。干旱区春小麦的增产率和增值率虽然高于向日葵,但增产值却极显著低于向日葵。建议半干旱区应用PAM应优先选择西瓜和马铃薯,干旱区应优先选择番茄和向日葵。  相似文献   

13.
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以及该区降雨年内分布不均、水分供需不平衡的基本特点,以集雨技术及工程设施为基础,通过有限补充灌溉方式,研究了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补灌水量和覆膜坐水技术带来的增产效果,并分析了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的旱作区结合不同的微灌方式(该文试验采用滴灌),在玉米需水关键期进行集雨补充灌溉,增产效果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表现出需水关键期有限水分供给的高效性。该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Rock fragments on arid hillslopes affect rainwater redistribution and overland flow, through variou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opsoil moisture content under rock fragments following rain events. Measurement was taken under rock fragments in various sizes (large and small) and positions (‘on top’ of the soil surface and 'partially embedded' within the soil surface) at north- and south-facing hillslop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main findings: (1) the topsoil moisture content under rock fragments was higher over time than that of bare soil areas; (2) rock fragments affect the topsoil moisture content for a longer time in semi-arid areas than in arid areas; and (3) large rock fragments and ‘partially embedded’ ones are favorable micro-environments for accepting and retaining rainwater and overland flowing water. This may have eco-geomorphic implications regarding the mosaic-like patterns of source and sink areas on arid hillslopes.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特色作物和主栽作物之一,如何提高其降水利用效率是发展该区域马铃薯产业的重点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的覆盖方式和沟垄种植方式为处理,测定马铃薯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分布和产量,计算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采用草-膜二元覆盖垄种技术,能够有效地积蓄自然降水,草-膜二元全地面覆盖保墒、垄沟有效地聚集和保持了土壤水分,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全膜覆盖处理。因此,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其它种植模式分别提高8.39%~58.38%和8.46%~67.97%,是一项适合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兼顾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农田控制排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田控制排水(又称地下水位管理)是一种通过调控农田排水量以达到减少污染物输出并保证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水管理措施。该措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早的保墒增产到后来的污染物削减以及节约灌溉用水等功能,对其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变化环境下农田排水的设计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回顾了农田控制排水发展的历史,阐述了该措施的各项功能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特点。结果认为,农田控制排水是新形势下农田排水的必要手段,通过对排水出口水位的调控可以达到调节农田水分,减少营养物流失,节约灌溉用水,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等多重目的,是存在排水问题地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水管理措施。目前各地对于控制排水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寻求一种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形式的排水水位调控方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旱作区农业节水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水资源贫乏,旱作区发展农业要抓好以利用天然降水为重点的节水措施.节水形式有:旱地果园、庭院蔬菜、农地经济作物区集流节水;大面积农业区水土保持措施节水;农业耕作措施节水;覆盖保墒、减少蒸腾技术节水.其中集流节水应作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旱地农业中高投入、高产出的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黑河中游绿洲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的入渗与再分布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该文利用双环入渗仪,通过定水头法研究了黑河中游绿洲地区玉米地和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并利用Hydrus-1D模型和Trime-IPH手持式TDR分别对土壤水分的入渗和再分布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差异明显。土壤下部粘土夹层不仅对水分入渗起到显著的阻碍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持水保水能力。统计分析表明,试验期间模拟土壤含水量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在0.02cm3/cm3和0.68%以下,模拟剖面储水量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在0.908 cm和0.9%以下,因此Hydrus-1D模型对绿洲地区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的运移模拟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这为该区域水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