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了获得鸭甲肝病毒(DHAV)流行毒株并掌握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试验采用临床病料RT-PCR检测、病毒分离、病毒含量测定、致病性试验、VP1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8份临床疑似DHAV感染病料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份临床病料样品经RT-PCR检测有4份为DHAV-C阳性;4份阳性病料均可引起10日龄鸭胚规律性死亡;4株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广东某养鸭场发病雏番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利用RT-PCR、基因序列分析、病毒中和试验及动物回归等鉴定为1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1).3D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1年分离自黑龙江的1型DHV Du/CH/LGD/111238和Du/CH/LGD/111239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6%.分离株F3代尿囊液病毒价为105.5ELD50/0.2 mL,能够被DHV-1阳性血清中和.接种病料研磨上清的鸭胚在接种后3d~5d内全部死亡,胚体充血萎缩侏儒.该分离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番鸭表现为角弓反张和肝脏肿大出血等与临床病症.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桂林某养鸭场种鸭群疑似发生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RT-PCR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及血凝试验、ELD50测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对获得的分离株E基因进行扩增、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临床组织样品与分离培养的鸭胚尿囊液中均扩增到DTMUV的特异性目的条带;分离毒株无血凝活性,鸭胚第三代尿囊液病毒的ELD50为10-4.6/0.2 m L,分离毒株引起攻毒的雏鸭发病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和16%。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GX150829株。E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国内DTMUV各地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高于96.5%,与BYD-1、YY5、FS、ZJ-6等参考毒株处于同一较大分支,但单独形成一个小分支,具有遗传进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近年来四川地区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和遗传变异规律,本实验采用RT-PCR法筛选410份四川不同地区DHAV-C的阳性肝脏样品,结果显示,DHAV-C在四川省广泛流行,部分养殖场阳性率高达64.62%(42/65)。以鸭胚尿囊腔接种法分离DHAV-C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ELD_(50)),同时观察病毒对鸭胚肝原代细胞(DELC)的适应性,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形态。结果显示,分离获得4个病毒株SWUNC1、SWUNC2、SWUNC3和SWUNC4,ELD50分别为:10~(-4.5)/0.2 mL、10~(-5.33)3/0.2 mL、10~(-5.33)3/0.2 mL和10~(-7.65)/0.2 mL。其中仅SWUNC4株可以引起DELC明显的CPE,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圆形的病毒粒子。对分离的4株DHAV-C进行分段克隆后拼接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对其进一步测序并分析。结果显示,4个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6.9%~99.2%,与NCBI中已登录的41株病毒相比同源性为92.7%~99.1%。构建的VP1基因进化树结果显示4个分离株均属于GⅡ亚型,且与四川往年流行株距离较远,提示近年来四川流行的DHAV-C基因组可能出现变异。进一步和国内外代表株比较,4个分离株的VP1基因均存在独有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SWUNC4株VP1基因突变最多为7个。4株分离株与四川早期分离株的抗原指数有明显差异,在SWUNC4株VP1蛋白aa101~aa111处还出现一个新的B细胞预测表位,提示传统疫苗株可能对分离株的保护效果下降。本研究丰富了DHAV-C基因组学研究资料,揭示了分离株遗传变异规律,也为DHAV-C检测靶点和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通过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接种,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毒株能使鸡胚发育迟缓、胚爪发育畸形、肝脏变绿。分离病毒回2日龄健康雏鸭进行动物试验,能使雏鸭在2~3 d内100%发生死亡,其发病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的小鸭一致。分离毒株对氯仿不敏感。病毒接种于鸭胚成纤维细胞后没观察到明显的CPE。血清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病毒能被I型DHV标准血清所中和,证明分离的野毒株血清型为I型DHV,且毒力很强。  相似文献   

6.
采自淄博市的桓台、高青、临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且临床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雏鸭肝脏,经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病毒纯化后,进行了鸡胚中和试验、氯仿敏感试验、分离毒株ELD50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经测定3株病毒毒价分别为105.3、105.6、105.10.2 mL ELD50。3株分离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对1日龄雏鸭的致死率分别为75%、87.5%和75%,而且出现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呈明显的角弓反张姿态,病死鸭剖检可见肝脏肿胀,质脆易碎,肝脏有深紫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结果证实分离到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疑似禽腺病毒Ⅰ亚群(FadV-4)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并掌握致病原与流行毒株的基因差异性和致病性,试验采用病毒分离与胚体病变观察、血凝性测定、病毒含量测定、Hexon基因序列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例分离的病毒进行了鉴定与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临床病料分离毒株SC株对1%鸡、鸭、鹅、猪红细胞均无凝集性,对SPF鸡胚和健康鸭胚的半数致死量(ELD_(50))分别为1×10~(-5.17)/0.1 mL和1×10~(-4.83)/0.1 mL,SC株Hexon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近几年国内FadV-4流行毒株基因序列做遗传进化分析,分离毒株与国内近2年的FadV-4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小分支中,与国外FadV-4流行毒株处于不同小分支中。SC株对10日龄、20日龄、30日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100%、70%、30%,对10日龄、20日龄、30日龄肉鸭的致死率分别为90%、50%、20%。说明SC株为国内近2年流行的FadV-4毒株,且国内FadV-4现流行毒株在遗传进化上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SC株对不同日龄SPF鸡和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湛江某肉鸭养殖场发生脚软、关节肿大为临床特征和脾脏肿大、肝脏有坏死灶为病变的樱桃谷鸭病料中分离到一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命名为GD693。对新型鸭呼肠孤病毒GD693株σC蛋白基因进行 RT-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参考毒株σC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GD693株与新型呼肠孤病毒(NDRV)代表毒株处于进化树的同一大分支,但却处于一个单独的分支,同属于基因2型,具有相近的遗传演化关系;与NDRV代表毒株091株、TH11 株的σC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存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序列改变,毒株有可能发生变异或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广西分离株GX19/2011的生物学和遗传特性,对分离株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6周龄鸡胚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和对鸭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并对其全基因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ELD50为10-9.48/0.1mL、MDT为51.4h、ICPI为1.80、IVPI为2.82。使用该毒株分别感染35日龄和50日龄的鸭,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分别为100%,70%。该毒株全长为15192bp,与F48E8和GD09-2等参考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均属于基因IX型。该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R-R-Q-R-R-F117,具有强毒株的典型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都表明该毒株为速发型强毒株,同时对鸭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
从雏鸭流行病群的病料,获一分离物。它致死非免鸡胚和无母源NDV抗体一日龄来杭雏鸡100%;免疫中雏,11天后NDVF_(48)E_8强毒攻击得安全结果。也能致死一日龄实验雏鸭50~100%;分别与NDV和DHV阳性血清中和,各自接种10只一日龄雏鸭,前中和组死雏鸭50%,后中和组全健活。最终实验证明该分离物,乃NDV自然弱毒株和DHV强毒株的混合物。发人兴趣的是以上混合毒在鸭胚繁殖时无鸡红细胞血凝,转接鸡胚一代,血凝度为1:16,二代为1:32~64。这一现象当以鸭胚分离时,易导致两者混合感染的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