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潮关西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地分类是森林建设的基础,也是科学经营森林的重要手段。为了营建稳定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持续发挥防护林的生态经济功能,需要对立地条件进行科学的划分。在对潮关西沟的地形、土壤、植被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确定了海拔、坡向、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土壤质地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将潮关西沟的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5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为生态经济防护林的规划及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橿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石灰岩地区森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灰岩广泛分布于我国,其特殊的生态特征,促进了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朝着特有化发展。在总结我国石灰岩地区造林立地分类、适生树种、植苗造林技术和区域营造林综合开发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应着重加强石灰岩地区先锋造林树种的品种选育、工程造林技术最优化和标准化、区域综合开发营造林模式研究,为加快推进石灰岩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进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生态工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具有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功能。在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下,公路沿线现有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演替状况将对该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安全与水土保持具有直接或潜在的重要影响作用。选取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结合3S技术综合运用,针对公路沿线路域植被群落开展定位样方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公路沿线典型植被群落的种群组成、结构层次,以及潜在演替等特性,运用生态原理运用探讨了高原山地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甘肃引黄灌区北部天然荒漠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发展趋势,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植被生长立地类型,分别选择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上的典型荒漠植被群落,研究了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并分别对采用Raunkiaer生活型系统和《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划分的不同生活型植被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值比较,结果表明:各种群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的生态位宽度值存在差异,不同立地类型各种群生态位宽度值的平均值大小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不同生活型种群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的生态位宽度值也存在差异,地面芽植物、灌木与小灌木在三种立地环境下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不同生活型植被的生态位总宽度值的大小为地上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半灌木与小灌木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灌木。  相似文献   

6.
以新泰市汶南镇石灰岩山地洞山小流域上部采取水平阶整地、鱼鳞坑整地和穴状整地3种不同整地方式营造的6年生侧柏林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10月采用样收获法测定枯落物蓄积量和灌草生物量,环刀浸水法测定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蓄水性能,单环定量加水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标尺法测定土壤侵蚀量,研究不同整地方式对侧柏林土壤蓄水保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平阶整地的侧柏林土壤物理性状最好,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最高,鱼鳞坑整地次之,穴状整地最差,水平阶整地的土壤渗透速率最快,穴状整地最慢;2)水平阶整地的侧柏林林木生长量和枯落物层蓄积量均最大,穴状整地的最小;3)3种整地方式侧柏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对照>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4)与对照相比,水平阶整地侧柏林增加的土壤饱和贮水量最大,为117.69m3/hm2,其次为鱼鳞坑整地,为97.04 m3/hm2,穴状整地最小,为78.90 m3/hm2;5)与对照相比,水平阶整地减少的土壤侵蚀量最大,为39.161 t/(hm2.a),穴状整地的最小,为34.569 t/(hm2.a)。该研究为石灰岩退化山地山坡上部营造水土保持林选择整地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清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石灰岩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石灰岩沉积自然遗迹、任豆野生自然群落、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物种及其生长环境以及藏酋猴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基于此,从地质、土壤、植被、动植物类型等方面整理分析了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该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长江防护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三峡地区包括秭归、兴山、巴东、夷陵四县(区)。在推广、应用、转化“鄂西山地长江上干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研究”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坡度的调查,结合气候带、立地条件等因子,划分防护林类型,建立了4种防护林模式类别,11个防护林模式类型,33个模式种类,总结出33个模式种类的关键技术,找出了模式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石灰岩山地不同整地组合对侧柏林蓄水保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泰市汶南镇洞山小流域石灰岩山地山坡上部采取6种整地组合营造的六年生侧柏林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不同整地组合侧柏林的蓄水保土功能。结果表明:(1)6种整地组合侧柏林的林木保存率、林木生长量和枯落物层蓄积量以整地深度和面积最大的侧柏林的林木保存率和林木生长量最大,枯落物层蓄积量最多;林下灌草植被生物量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加。枯落物分解后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小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渗透速率,增加了土壤蓄水量。(2)6种整地组合侧柏林与对照相比减少的土壤侵蚀量以水平阶整地2最多,为39.161t/hm2,穴状整地1的较小,为34.153t/hm2。(3)对不同整地组合侧柏林的林分郁闭度、枯落物蓄积量、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渗透速率、增加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减少的土壤侵蚀量、灌草生物量、灌草盖度和有机质含量等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均存在显著差异,按各项指标得分相加得出蓄水保土效益,不同整地组合侧柏林的蓄水保土功能排序为水平阶整地2>鱼鳞坑整地2>水平阶整地1>鱼鳞坑整地1>穴状整地2>穴状整地1。  相似文献   

10.
基于植被恢复潜力的强度石漠化地区立地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及其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立地因子研究是立地分类与评价的前提。通过对典型强度石漠化地区毕节石桥小流域和花江峡谷立地条件调查,利用成因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强度石漠化地区影响植被恢复潜力的主要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岩性和坡性是强度石漠化地区基于植被恢复潜力的主导立地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强度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的建立与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的碳储量,为区域碳汇森林的营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石灰岩山地分布普遍的6种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计算。[结果]6种植被恢复模式总碳储量的变化范围在28.379~46.561t/hm2之间,表现为侧柏(Platyclatdus orientalis)×梧桐(Firmiana simplex)侧柏×女贞(Ligustrum lucidum)侧柏×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侧柏侧柏×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侧柏×黄栌(Cotinus coggygria)。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4.333%~78.290%。植被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20.213%~44.414%。枯落物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0.582%~3.897%。[结论]土壤碳储量是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总碳储量的主体。保护石灰岩山地现有土层,防治水土流失及频繁的人为扰动对于维持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侧柏的养护管理,配置适宜的阔叶树种可以有效地增加植被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八达岭长城沿线风景林为研究对象, 利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 在ERDAS virtualGIS平台上, 将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和游客同时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中, 通过调整游客在长城上的观测高度和视程, 将长城沿线风景林划分为视觉盲区、视觉感知区、视觉敏感区3个类型, 结合研究区植被、森林起源等专题图数据, 采用空间叠置分析法, 获得新的区划斑块, 从视觉感知方面客观确定每个风景林景斑类型, 为八达岭长城风景林科学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区在最远2 000 m视域范围内, 视觉盲区、视觉感知区、视觉敏感区面积824.44 hm2、880.4 hm2、3 247.77 hm2。空间叠加分析将八达岭长城风景林区分为119个风景林景斑类型, 为了经营管理方便, 划分10种大的类型, 分别是视觉敏感区保安灌木林、视觉敏感区保安林、视觉感知区保安林、视觉感知区保安灌木林、视觉盲区保安林、视觉敏感区观光林、视觉感知区观光林、视觉盲区观光林、视觉敏感区游憩林、视觉感知区游憩林。  相似文献   

13.
汪婧  吴绍华  牟守国  张燕 《土壤》2010,42(6):1025-1029
以正在进行功能转型的徐州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将该区域内土地分为水体、林地、建设用地、农田、未利用地5种用地类型,并计算了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的转移矩阵概率,利用加权马尔可夫方法预测徐州市未来9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在2009—2017年内,建设用地将增加7.363km2,水体和林地略有上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9.61km2;采用加权马尔可夫链进行修正,能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促进区域资源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资源与生产力耦合过程,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果]依据陕北退耕区域资源特征,确定了生态林资源、林果资源、高效设施农业资源为主的3种资源类型下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即生态林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特色种植+休闲旅游+服务业”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林果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果业+食用菌+加工业”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耕地(川、梯、坝)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果业+食用菌+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结论]在陕北退耕区域建设商品型生态农业满足了“两山论”的需求,成为后退耕时代这一区域实现“两山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0年来石灰岩山地的治理证明,水土保持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水平阶整地可使土壤含水量比未整地高5%,生物地堰构成疏薄型防护林带后,光照平均减弱8%,风速平均降低20%以上,空气湿度平均提高18%。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的混交林林分类型,为山东省石灰岩山地森林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典型石灰岩山地5a生8种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以侧柏纯林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混交林林分的生长状况、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效益、林地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3个方面的13个指标(郁闭度、冠幅、树高、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渗透时间、减蚀量、枯落物层厚度)研究其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好的是苦楝侧柏混交林,其次是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结论]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优于纯林,其中苦楝侧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佳,适宜石灰岩山地。  相似文献   

17.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配置及树草种的选择、不同整地技术、抗旱造林覆盖技术和抗旱新材料应用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低效林分的现状、特征。根据现有林分和立地条件,将研究区的低效林分划分为低产经济林、低效落叶阔叶林、低效常绿针阔混交林、低效灌木林、低效石山灌丛等5种类型,又把低效石山灌丛分为封山育林和困难地段造林。采用封、补、改、造、抚等措施对不同的低效林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进行改造。并结合该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态、生活和生产方面提出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石灰岩山地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西榆林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8-279
通过对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生态环境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在规划上必须树立长远观念、系统观念和资源观念,走封山(沙)绿化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道路;在林种配置上应以防护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和风景林;在树种选择上应避免单一树种造林,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