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概念,<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正是从饮食之礼开始的,而茶礼则是饮食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之礼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也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茶礼是茶叶冲泡技术与艺术中所体现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是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是茶人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缮  相似文献   

2.
对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争议主要是因为"礼"、"刑"、"庶人"、"大夫"等概念理解的差异。本文认为,"礼"既然作为行为准则,自然要求上至贵族,下至庶人都要学礼守礼。所谓"礼不下庶人",只是那些在贵族内部举行、用来巩固贵族组织的"礼"不允许庶人参加而已。"刑不上大夫"仅指宫刑不及于大夫。  相似文献   

3.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礼刑思想.在宗法政制的西周,"礼"和"刑"实系相为表里的两面,共同作为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为了廓清"礼"与"刑"在宗周法律制度下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礼刑关系入手,着重辨析"礼不下庶人"的内在含义及现实性.在否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礼刑原则的同时,笔者侧重于强调"礼"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独占性资源,而"刑"则更多地表现为对被统治的庶民阶级的惩戒.  相似文献   

4.
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天道性命”落到了实处。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有着一脉相承的礼文化。礼促进自我和谐、家庭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有必要在吸收古礼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新礼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庭院布局、建筑结构、植物配植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庭院与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密切关系。古典庭院借助于园林空间布局及其技法,表现儒家对秩序即"礼"的尊崇并寄托对自然审美的一种追求。古典庭院整体布局将谋求秩序等级与"师法自然"巧妙地融合,在营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古典庭院的入口由"礼义门"演化而来,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秩序和等级的尊崇;古典庭院中配植的植物多以松、竹为主,不仅让人感受自然的季节转换,而且表达了主人的君子之德和仁爱之心;古典庭院的建造过程也充分表现了儒家讲究人情世故的礼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先秦以"礼"为核心的国家法度之形成和流变,通过对礼法秩序、规范和礼义的研究,认为礼法以对自然秩序的模仿,在"同律度量衡"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确立,礼法的核心要义在于"有孝有德"。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包罗宏富的孔子思想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诸多方面。中华民族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其宽厚宏廓的伟大气魄和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都与孔子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它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茶与婚姻     
茶与婚姻陕西师范大学胡戟茶文化,以其平和诚敬的高雅,不仅表现着茶人的气质风度,还曾在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融汇中,展示出礼仪文明的深刻内涵。本文仅仅以茶与婚姻一端为视角,窥其一斑。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或“礼义之邦”自诩放世,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讲,中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有助于从理论上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家礼撰作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是“礼不下庶人”的结果,对于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起到维护作用。宋代之所以出现家礼撰作的高潮,不能仅仅用唐宋社会变革、文化的阶层异动来加以解释,而与宋代士人的文化抱负有关,是他们救治世风、淑世惩弊的结果。传统家礼、家训中蕴含有诸多超越时空的优秀价值理念,与现代化事业并不矛盾。应当继承历代士人“教训正俗”的传统做法,传承和重建富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家礼、家训和家教,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辨礼义,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两种"敬"的学说中,敬不是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上下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强调礼的本质高于形式,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与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周宣王"不籍千亩"是上古史研究中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根据近出清华简《系年》首章的记载,《国语》"不籍千亩"指的是周宣王不仅废止了籍田礼仪,而且还彻底废弃了籍田,不再对其进行耕种和管理。由于"籍田"的根本目的在于生产上帝之粢盛,而"籍礼"的目的也在于表示对上帝的恭敬,所以周宣王"不籍千亩"就有对上帝不敬之意,关系到上帝天神的福佑和周王室天命的得失,故被当时君子归结为宣王三十九年周王朝的军队在"千亩之战"中败绩于姜氏之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李氏朝鲜一代,中国古礼之所以普及流传,与来自民间礼儒鼓吹、竞相研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朝鲜建国儒臣的积极推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虑因素。这些儒臣熟悉儒家礼治文化,又深得朝鲜太祖李成桂深信器重,他们在国策上倡行以礼治国,对于中国古礼的推行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论文从三方面说明这个情况:一、分析太祖李成桂与建国儒臣的关系,当中以郑道传(?-1398)和赵浚(1346-1405)为主,揭示他们凭借执政大臣的职掌,把儒家礼治文化导入到治道层面上。二、指出当时推行礼治的两个依据:先礼后刑和礼入于法,由此探讨儒臣在  相似文献   

14.
金华推进乡贤回农村 助推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 《新农村》2021,(3):8-9
浙江省金华市有"小邹鲁"之称,人才辈出,文人学者较多,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近年来,金华市高度重视在外金华籍人才,开展了"推进乡贤回农村、助推乡村振兴"活动。1.乡贤回归情况据调查,全市有在外乡贤2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其中义乌市501名海外乡贤遍布43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5.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东汉王充在探索国家兴衰治乱根源时认为:"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把重视农耕作为安定天下的基础.美国前国务卿享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有些文学作品与古代礼制礼义有关,可以称为礼文学。对陶渊明的礼文学作了全面研究,发表了一些意见。认为陶渊明的诗文确实有独特的风格,在礼文学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藉)礼的特征与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籍(藉)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礼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出新的特点.如西晋武帝耕籍用牛、南朝刘宋文帝恢复州郡地方耕籍礼、南齐武帝确定耕籍用亥日、梁武帝设立亲耕台等等.北朝的耕籍礼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对先农的祭祀规格经历了从少牢到太牢的转变.魏晋南北朝耕籍札的功能则表现在重农崇祀、弘扬孝道,以及强化等级和树立正统姿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把柳宗元诗文中有代表意义的礼文学作品与具体的传统礼制礼义结合起来赏析,为认识柳宗元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  相似文献   

20.
正随收入水平提高,一些农村地区青年订亲结婚索要彩礼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彩礼数额越来越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古代就有结婚要彩礼之说,但是古代的彩礼也只是一种证明婚姻正式约定的象征。古人所谓的彩礼更注重的是礼仪的礼,而非金钱财物之"礼"。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倡导男女平等,"革命的婚姻"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的婚姻方式。人们不再以挣钱多少、家庭的贫富来衡量婚姻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