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为中国少鳞鳜的人工养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其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肉眼和体视解剖镜下解剖观察中国少鳞鳜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探讨其消化系统结构与食性的适应关系。[结果]中国少鳞鳜的消化道分段明显,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特点;口裂大,口裂宽/口裂长为(1.996±0.811),口咽腔宽阔,口腔长/头长为(0.943±0.171),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513±0.061);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黏膜皱褶。具有独立的肝脏和散布致密型胰脏。[结论]中国少鳞鳜的消化系统结构与食肉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正>四、池塘套养鳜鱼效益高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是名贵的淡水鱼种。其品种有斑鳜、波纹鳜、大眼鳜、暗鳜等多种。鳜鱼属底栖型凶猛鱼类。体长20厘米的鳜鱼,主要摄食小鱼和虾,体长25厘米以上的鳜鱼,摄食鲤、鲫鱼。鳜鱼的繁殖  相似文献   

3.
大口鲇仔鱼消化道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研究对1~43日龄内的大口鲇仔鱼消化道组织学进行了观察;描述了大口鲇不同 发育 阶段的口裂、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后肠等组织和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的变化;对口裂宽 、口裂高与全长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仔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 。  相似文献   

4.
采用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对1~50日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基本没有分化,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可见肝脏和胰脏;3日龄时,口裂形成,肠道开始分化;6日龄时,消化道已经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上下颌可张合,初步具备摄食能力;12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肠道皱褶和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发育至47日龄时,肠道呈螺旋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趋于完善,接近成鱼。本研究可为太平洋鳕苗种的科学管理和营养饲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碧流河水库斑鳜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碧流河水库斑鳜年龄和生长的研究结果。采用臂鳍第二鳍棘和鳃盖骨相对照,地斑鳜的年龄进行了鉴定。阐明了年轮特征、年轮形成时期、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参数。结合生物学资料,对渔获物年龄组成、鳃盖骨长和体长、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作了分析,文中就斑鳜的年龄鉴定,个体生长的年间差异以及合理利用斑鳜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6种有胃真骨鱼消化系统比较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6种淡水有胃真骨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4尾鳢食性的研究表明,体长在9.2 ̄20.0mm的仔鱼,主要以枝角类1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在21mm以上的幼鱼及成鱼主要以小型鱼类、虾为食、属动物性食性和摄食率和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8.
2014年5-10月在锦江河采集餐条成鱼标本共180尾,并对其形态学测量和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餐条的肠较长,约为体长的2倍,鳃耙数为16~20枚,鳃耙排列疏密程度适中,是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为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藻类、小鱼、虾等;夏季是餐条的繁殖盛期,性腺充满体腔,且餐条大量吸收营养物质,在餐条肠充塞度和摄食率的研究中,6月份和7月份出现餐条肠充塞度和摄食率明显减少,可能与其繁殖时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和性腺充满体腔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HE染色法研究了小口白甲鱼(Onychostoma lin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体型小,口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食道和肠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肠道细而长,比肠长(肠长与体长之比)大于2.0;小口白甲鱼的口咽腔上皮细胞中有杯状细胞排列,鳃耙细密发达。食道的输送食物能力和肠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小口白甲鱼属于以刮食为主的偏植食性鱼类。其消化道组织结构与食性一致。  相似文献   

10.
(4)饵料及投饵一般以活体饵料为主,饵料要鲜活,大小适当。海马口吻呈管状,口腔无牙齿,采食依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来吞食,如果食物的个体超过吻径,海马便难以吞食。初生的正常海马,体长平均为0.8厘米,口径一般为0.5毫米,消化系统的形态发育基本构造与成鱼相似,因此孵出后即能吮吸食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是幼海马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饵料,刚孵化的幼海马主要摄食轮虫,同时也摄食小球藻、硅藻和扁藻。随着幼海马体长的增长,开始摄食较大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同时对小型浮游动物及单细胞藻类的摄食逐渐减少。体长在6厘米以上的成体喜食小型虾类…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广西玉米引种试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广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07年继续在我区玉米主产区对29个已通过外省审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新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但品质和综合抗性表现较差,其中耕源14、东单68号、郑单518、中单808和遵玉205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了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引种试验,可在广西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组织培养对于品种改良、新品种繁殖、遗传转化和种质保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花生苗的再生培养、体细胞胚的诱导培养、花药培养、远缘杂种胚营救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花生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