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了海水中孔石莼分泌物(总有机碳TOC)浓度对混合重金属(Cu Pb;Cu Cd;Cu Pb Cd)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分泌物能显著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随富含孔石莼分泌物的海水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TOC浓度变化对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各组织重金属蓄积量顺序为内脏>鳃>肌肉。  相似文献   

2.
黄河鲤对水体铜的积累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黄河鲤对水体Cu的积累效应,通过饲养试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中Cu的含量,结果表明,Cu浓度为0.1 mg/L时,黄河鲤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内Cu的蓄积量随毒性试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第13天均达到平衡,此时Cu的蓄积量为:肝胰脏(72.864 mg/kg干重)>肌肉(22.497 mg/kg干重)>肾脏(21.683 mg/kg干重)>鳃(8.914 mg/kg干重);染毒的黄河鲤放入清洁自来水中后,随着排放时间的增加,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中的Cu含量逐渐下降,第13天达到排放平衡,此时Cu的排出率为:鳃(90.98%)>肝胰脏(66.31%)>肌肉(55.99%)>肾脏(42.93%)。随着Cu浓度增加,黄河鲤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中铜蓄积量均明显上升,铜富集系数均逐渐降低;Cu浓度为1.00 mg/L时,富集系数最低,其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铜富集系数分别为26.8、36.6、139.6和30.1。  相似文献   

3.
铜对牙鲆CAT、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鳃、肌肉和内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了Cu2 污染对牙鲆的损伤作用。通过室内暴露试验,将牙鲆置于不同浓度(0.00、0.01、0.05、0.30、0.50、0.80 mg/L)的Cu2 溶液中10 d,测定其鳃、肌肉和内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牙鲆的3种组织中CAT、SOD、GSH-PX的活性均表现为:Cu2 浓度在0.01~0.05 mg/L出现不同程度的诱导,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水平,Cu2 浓度大于0.05 mg/L时,各酶活性低于对照组水平。可以证实,SOD、CAT、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牙鲆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铅在刺参组织的蓄积、分配、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铅在刺参内脏、纵肌、体壁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铅浓度为0.5 mg·L-1时,在不投喂的情况下,各组织中铅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2 d达到吸收平衡,此时铅蓄积量(mg·kg-1干重)为内脏(162.76)>纵肌(138.61)>体壁(71.14).蓄积速率为内脏团>纵肌>体壁,这表明内脏是铅蓄积的主要部位.染毒18d后将刺参分为两组均移入清洁海水中,分别在投喂普通饵料和投喂添加海藻多糖的普通饵料的条件下,进行排放实验,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24 d时各组织中铅大部分排出.未添加多糖一组排放率为纵肌(59.12%)>内脏团(52.02%)>体壁(47.86%),添加多糖组各组织铅排放率要高于未添加多糖组,为内脏团(80.29%)>纵肌(67.85%)>体壁(51.41%).表明,受铅污染的刺参在清洁海水暂养一段时间后,各组织器官均能排放出一部分重金属,其中可食用部分体壁可排出大约50%,饵料中添加海藻多糖对重金属铅的排放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铅对牙鲆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铅(Pb2 )对牙鲆鳃、肌内和内脏CA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初各组织的CAT活力表现为抑制,随后各组织的CAT表现为激活(均相对于对照组),10d时肌肉和内脏激活幅度最大,14d时鳃的激活幅度最大;然后放入清洁海水中,各组织酶活性又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证实各组织CAT活力的变化可以反映牙鲆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铜、铅、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牙鲆组织CAT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重金属对牙鲆肌肉、内脏团两种组织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规律。分别研究了铜、铅、镉等单一金属暴露和混合金属暴露对才鲆过氧化氢(CAT)的影响规律:以及在海水中各种重金属浓度一定的前提下,TOC的浓度变化对牙鲆组织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7天的暴露实验中,海水中cu、cd、Pb不断被牙鲆蓄积,在牙鲆组织中蓄积的顺序为:内脏团)肌肉。重金属在牙鲆组织中的蓄积对酶活性影响显著。牙鲆组织CAT(抗氧化活性系统酶)对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反映敏感,CAT酶对混合重金属的早期污染只有指示监测作用,能灵敏指示重金属污染的优选组织是内脏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Pb2+对波纹巴非蛤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水生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3.0~7.0mg/L)Pb2+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的急性毒性,分别对96 h半致死浓度(4.119 mg/L)和安全浓度(0.041 mg/L)下0~120 h各组织中Pb2+的蓄积量进行了测定。[结果]Pb2+对波纹巴非蛤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187、5.788、4.646和4.119 mg/L,安全浓度(SC)为0.041 mg/L。铅对波纹巴非蛤的毒性级别为高毒级(LC50为1~100 mg/L)。在96 h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下,120 h波纹巴非蛤各组织Pb2+的蓄积量从大到小均依次为鳃、内脏、肌肉。[结论]食用波纹巴非蛤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溴氰菊酯(DM)在团头鲂体内的富集及消除规律进行研究,为水环境中污染物残留及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8±0.5)℃水温下,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经5μg/L DM药浴后,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时间DM在血浆、肝脏、肌肉、皮肤、鳃、胆组织中的药物残留,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对DM在血浆中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构建DM在各组织中的消除曲线方程。【结果】DM在血浆中的峰值浓度(Cmax)为75.96μg/L,达峰时间(Tmax)为7.0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 524.69(μg·h)/L,吸收半衰期(T1/2(ka))为3.66h,消除半衰期(T1/2(ke))为6.73h;DM在团头鲂各组织中富集的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鳃血浆肝脏皮肤肌肉胆;肝脏、肌肉、皮肤、鳃及胆组织对DM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3.75,12.55,12.55,5.35和3.28d。团头鲂血浆、肝脏及鳃组织中的DM含量于药浴12h后明显降低,各组织中的DM含量84h后均降至(14.37±11.65)μg/kg以下,低于我国规定的DM在鱼肌肉中的最高残留限量(30μg/kg);但低含量DM在团头鲂体内维持时间较长,768h(32d)时在皮肤、肝脏、鳃及肌肉组织中仍有残留。【结论】DM在团头鲂体内吸收分布迅速,在鳃、血浆和肝脏组织中富集浓度较高,其消除时间也较长,药浴后768h(32d)在大部分组织中仍能检出。  相似文献   

9.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重金属Cd2+单独及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等部位的Cd蓄积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肌肉3部位的Cd蓄积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各组织蓄积量顺序为:肝脏鳃肌肉;在LAS与Cd2+复合处理条件下,Cd在这3组织中的分布仍符合以上规律,但鲫鱼各组织对Cd的蓄积量发生改变,其中0.4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对Cd的蓄积(P0.01);2.0 mg·L-1Cd2+与不同浓度的LAS复合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肌肉对Cd的蓄积(P0.01);另外,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鳃对Cd的蓄积(P0.01);其余各复合组与相应单一Cd2+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LAS与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的SOD、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鲫鱼肝脏SOD活性变化能更灵敏地反映污染物对鲫鱼的毒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铜对牙鲆鳃组织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牙鲆置于不同浓度的Cu2 溶液中,10 d后测定其鳃组织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CAT、SOD、GSH-PX的活性均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对于低浓度铜的长期暴露,牙鲆鳃中的GST和GSH-PX较CAT和SOD敏感,可考虑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铜低浓度长期暴露的一种生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其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Cu离子在鱼脑和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 ,在鳃中的积累降低,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Cu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Cu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鱼脑>肌肉.  相似文献   

12.
硫酸铜蓄积对日本蟳体内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确定了硫酸铜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安全浓度为0.50mg/L,然后进行了硫酸铜蓄积对日本蟳体内5种组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蟳体内的保护酶系统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组成,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未发现过氧化物酶(POD)的存在;各组织中SOD、CAT的酶活性显示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SOD的酶活性依次为:心脏〉鳃和肌肉〉性腺〉肝胰脏,CAT的酶活性依次为:性腺〉肝胰脏〉心脏〉鳃〉肌肉;日本蝠体内的保护酶在硫酸铜作用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药物短时间胁迫能对酶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长时间胁迫会抑制酶的活性;不同组织对硫酸铜的敏感性不同,鳃、肝胰脏和性腺对硫酸铜的敏感性大于心脏和肌肉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Pb的积累主要与Zn、Cd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关系密切;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数目的增加,相互作用对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重金属离子混合后使Pb在鱼鳃中的积累浓度降低,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对Pb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在鳃中的积累主要受表面位点竞争作用主导,而在肝脏中的积累主要与MT的诱导作用有关。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Pb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肌肉。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和提高绵羊肉的品质,研究不同铜源和水平对肥育绵羊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试验选用50只体重相近((23.8±1.6)kg)、3月龄左右的杜泊×蒙古羊杂交一代羯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5种日粮:1)基础日粮(不加铜);2)基础日粮+10 mg/kg(DM)赖氨酸铜;3)基础日粮+20 mg/kg(DM)赖氨酸铜;4)基础日粮+10 mg/kg(DM)碱式氯化铜;5)基础日粮+20 mg/kg(DM)碱式氯化铜.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铜显著降低了肥育绵羊背膘厚和肾脂率(P<0.01),但对热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铜对肥育绵羊肉品质没有影响(P>0.05),对血浆、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也无影响(P>0.05).赖氨酸铜和碱式氯化铜2种铜源以及10和20 mg/kg(DM)2种铜水平对肥育绵羊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本研究建议绵羊日粮的适宜铜源为碱式氯化铜,适宜铜水平为16.74 mg/kg(DM).  相似文献   

15.
 摘要:研究饲料中铜对草鱼生长性能、肝胰脏和肌肉中铜铁锌含量的影响,为饲料中铜的安全添加提供理论依据。用铜含量分别为9.38(对照),28.17,46.21,80.07,208.54,439.50,679.72,873.37,1 365.42mg/kg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25.57 ± 0.47)g的草鱼56d,每14d取样1次。结果表明:饲料铜含量对草鱼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鱼体水分、鱼体粗脂肪和鱼体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铜含量≥87337mg/kg时,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铜含量的升高,草鱼肌肉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其含量为1.52~1.65mg/kg),铁含量显著升高,锌含量则仅在14d时显著降低;肝胰脏铜含量显著升高,56d时,在铜含量1 365.42mg/kg的试验组达到22.97mg/kg;肝胰脏铁含量14d时显著升高,但在56d时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肝胰脏锌含量在14d时显著降低,而在56d时,饲料铜含量≥439.50mg/kg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草鱼肝胰脏和肌肉中铜含量均低于我国水产品相关标准中规定的铜的限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金属铜在鱼体内的蓄积情况,并从抗氧化酶活性强弱变化分析铜暴露对鱼体组织造成的损害及其规律,为发展罗非鱼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0(CK)、1.0、2.0、4.0和6.0 mg/L不同铜暴露浓度的养殖水体,进行为期40 d的暴露试验后,取罗非鱼的鳃、肝脏、肾脏、肌肉和肠道组织测定其铜离子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各铜暴露处理组罗非鱼的肝体比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下同)。在相同铜暴露浓度下,罗非鱼各组织富集铜离子的能力排序为肝脏>肠道>肾脏>鳃>肌肉。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升高,罗非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而肾脏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组织中,以肾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强,且随铜暴露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2.0 mg/L暴露浓度下其活性最强;丙二醛(MDA)含量在肝脏、肾脏中的变化规律与SOD活性一致,但转折的铜暴露浓度为4.0 mg/L。【结论】铜暴露能够使其富集在罗非鱼的不同组织中,其中以肝脏组织中的富集量最高,肌肉组织中的富集量较低,即对商品罗非鱼主要食用部分影响不明显。铜暴露对罗非鱼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脏和肾脏受损、体内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Pb在鱼组织中吸收、积累以及其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在鱼体内吸收、积累与组织类型有关,Cu、Pb在鱼鳃中受表面位点竞争理论主导,使其积累降低;而在肝脏中受MT诱导作用的影响,积累增高。混合重金属离子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强弱与重金属离子的暴露浓度相关,LPO的产物MDA的含量与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暴露浓度(0.00—0.54mg·L-1)存在指数关系。用鱼鳃组织的MDA变化作为生物指示物指示环境中存在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敏感于肝脏中的MDA。  相似文献   

18.
以肉仔鸡为原料,采用4×2(Cu×VA)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铜和维生素A水平对肉仔鸡体内铜含量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铜水平为150 mg/kg,鸡肉中铜的含量均达到最高值,与维生素A水平高低无关。此时维生素A与铜的交互作用使肉鸡的代谢处于旺盛状态。而当铜添加水平上升为225 mg/kg时,鸡肉中铜的含量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为(29.0±1.0)℃、盐度为3.3%条件下,以30mg/kg的剂量单次药饵投喂凡纳滨对虾盐酸沙拉沙星后,分别取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样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盐酸沙拉沙星在肝胰腺中的药物残留浓度远高于血淋巴和肌肉,后两者的药物残留浓度比较低而且血淋巴中的残留浓度高于肌肉;给药后盐酸沙拉沙星在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消除速率快慢不一,在肌肉中消除速度最快,肝胰腺中的消除速度快于血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