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采用大田分期播种方法,研究稻米品质与结实期气候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结实期日平均气温和日均辐射量对稻米品质影响显著,其中日平均气温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导因子。结实期不同时段日平均气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同。结实中期日平均气温对品质影响最大,后期次之,前期最小。结实中期温度是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稻米综合品质与结实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全国12个省的13个试点进行的多品种多播期试验,研究证明结实期日均温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两者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结实前,中期为决定稻米综合品质优劣的温度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3.
稻米综合品质与结实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12个省的13个试点进行的多品种多播期试验,研究证明结实期日均温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两者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结实前、中期为决定稻米综合品质优劣的温度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4.
水稻籽灌浆过程中稻米品质动态变化及温度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多播期分段取样方法,对多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动态变化牲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人工控温试验分析了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品质形成变化的主要阶段是中期和前期,而不是费穿全灌结实期的始终,温度对其影响的着急是在齐穗20d内,并对此后阶段的米质变化产生延续效应。  相似文献   

5.
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稻米品质动态变化及温度影响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 用大田多播期分 段取样方法,对多个 不同类型 水稻品种 灌浆结实 过程中稻米 品质的动 态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人工控温试验分析了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 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⒚结果表明,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品质形成变化的主要阶段是中期和前 期,而 不是贯穿全灌浆结实期的始终,温度对其影响的关键时段是在齐穗 20 d 内,并对此 后阶段的米质变化产生延续效应⒚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对水稻丰两优1号RVA特征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组合的分期播种和收获试验,分析了播期和收获期对其常规品质、RVA特征值的影响以及上述诸性状在不同播期和收获期的变异系数,并对水稻灌浆结实期若干气候生态因子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常规品质中的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和蛋白质4个性状,RVA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回复值4个性状,共8个性状在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均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稻米品质各性状可根据在不同播期和收获期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类,其中的RVA的消减值性状为最大,垩白度居中,其他性状则较小。在影响稻米品质的诸气候生态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的作用较大。丰两优1号组合在温州地区可选择6月15日左右播期,灌浆结实期的平均气温约22.0℃,并适当推延收获期将会取得最佳品质效应。丰两优1号在直链淀粉含量约16%,蛋白质含量约9.0%,RVA的崩解值大于100 RVU,峰值粘度和冷胶粘度约240 RVU,其米饭食味较好。  相似文献   

7.
结实期气温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结实期日平均气温与不同类型品种稻米胶稠度为二次曲线相关和线性相关.结实期日平均气温22℃~26℃是稻米胶稠度形成的适宜温度,<22℃的低温或>26℃的高温都不利于稻米胶稠度的形成,使米胶变硬.  相似文献   

8.
结实期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水稻结实期是稻米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籽粒的灌浆及淀粉的充实,提高稻米产量及品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结实期温度和光照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实期温度胁迫导致稻株抗逆性变差,光合速率降低,同化产物积累量下降,从而造成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结实期弱光胁迫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减少光合同化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且温光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大。因此,可采取播期调整、加强肥水管理、抗逆品种应用和喷施生长调节剂等栽培措施缓解结实期温度和光照胁迫对水稻的影响,为水稻优质高产抗逆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组合的分期播种和收获试验,分析了播期和收获期对其稻米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米饭质地和食味感官评价值的影响以及上述诸性状在不同播期和收获期的变异系数,并对水稻灌浆结实期若干气候因子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5个性状即蛋白质含量、米饭质地的硬度和弹性以及米饭食味感官评价中滋味和弹性在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根据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变异系数的大小大致分为3类,其中咀嚼性的变异最大;弹性、胶性和凝聚性居中;其它性状较小.在影响稻米品质的气候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日均气温的作用较大.丰两优1号组合在温州地区可选择6月15日左右播种, 灌浆结实期的平均气温约22.0 ℃,并适当推延收获期将会取得最佳品质效应.丰两优1号的直链淀粉含量约16%、蛋白质含量约9.0%、质地弹性约1.3、咀嚼性大于400 g,米饭食味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0.
稻米品质与结实期温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6个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和5个品种的不同地点栽培试验。研究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的粒形,碱消值,糙米率,精米率等性状受结实期温度影响小,而垩白米率,垩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性状结结实期温度为敏感,但受结实期温度影响的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异,其中牡丹江17对结实期温度反应敏感,东农416对结实期温度反就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 -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 -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 -0.16,P<0.05;R:-0.43— -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 -0.16,P<0.05;R:-0.43— -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2.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实施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熟期类型品种相比,中早熟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G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最大,极早熟品种次之,中晚熟品种最小;灌浆活跃期(P)和有效灌浆时间(t3)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增加部分主要在灌浆缓增期。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渐增期≥10℃有效积温、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和渐增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在热量资源有限的生态区,中晚熟品种进入灌浆缓增期后日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籽粒灌浆,导致中晚熟品种粒重低于中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因此,在热量资源有限生态区,一味地延长熟期并不利于粒重增加,中早熟品种具有明显的灌浆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娄底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 ~2010年早稻空秕率、发育期气象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幼穗开始分化到乳熟期内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与空壳、秕粒、空秕率(空壳+秕粒)逐时段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中寻找影响早稻空秕率的气象因子,然后采用Excel软件建立了早稻空秕率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并探讨了早稻空秕率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早稻空秕率的重要环境因子;幼穗发育期,温度与空秕率呈正相关,降水与空秕率呈负相关;抽穗开花期、灌浆期,温度与空秕率呈负相关,降水与空秕率呈正相关;由各发育期相关显著的因子建立的早稻空秕率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回代模拟效果比较显著,对2011、2012、2013年早稻空秕率的试测效果也可以.在分析气象条件对早稻空秕率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加强预测,提高防御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的主动性,变临时应对为主动防御.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historic climate change on rice yield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and to better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l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rice components from 1981 to 2003 at 48 early rice stations and 30 middle rice stations. It focuses on an analysis of three stages: flowering, pre-milk, and late milk.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daily precipitation at the stages of flowering and pre-milk are most related to early rice yield. Yield change of middle rice is mainly because of mean precipitation change at the flowering stage. Furthermore, percentage of undeveloped grain increases as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s at the flowering stage. Over-precipitation in the reproductive stage is a major reason for reduction in yield of early rice. Consecutive rainfall and continuous high temperature can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middle rice yield. Global warming would affect middle rice more seriously than early rice.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气象要素与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应用1981~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的48个早稻和30个中稻站点的水稻常规观测及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SAS软件建立水稻开花期、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与空壳率、秕谷率和千粒重的统计回归关系,分析水稻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的空壳率随着各个生育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中稻空壳率与开花期的气象要素关系明显,它随着开花期的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升高;早、中稻秕谷率都随着乳熟后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早稻千粒重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正相关,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日降水量负相关。中稻千粒重与乳熟后期的日降水量负相关,与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正相关,其相关性未达到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杂交中粳 80优 12 1的分期播种试验 ,分析了其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条件下的主成分值 ,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6.773 ,贡献率为75 .2 60 % ,为透明度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2 0 4,贡献率为 13 .3 77% ,为垩白度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41,贡献率为8.2 2 9% ,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在影响稻米品质的气候因子中 ,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均温度作用最大 ,日均光照数、日均相对湿度次之 ,日均降雨量、日均温差作用最小 ;并据此提出改良 80优 12 1稻米品质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抽穗扬花期温度对红米花粉育性·结实率及其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米品种的花粉育性、结实率、粒重对温度的敏感性。[方法]用6个井冈红米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孕穗期、抽穗扬花期温度对花粉育性、结实率和粒重的影响。[结果]开花前3 ̄8d是水稻花粉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当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花粉育性明显降低;开花当天高温是引起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当开花当天日平均温度高于31℃时,结实率明显下降;开花后1~10d是水稻粒重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当日平均气温达31℃以上时,粒重明显降低。[结论]在6个红米品种中,红米3号结实率较高,平均为71.10%,且结实率对高温的稳定性较好;粒重较大,平均千粒重为21.30g;产量高。该品种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总氮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总氮含量遗传及其与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着稻米灌浆始期、中期和后期的总氮含量,且以前者为主,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作用程度加大。三倍体种子、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的遗传效应,均可明显影响稻米成熟期的总氮含量。控制稻米总氮含量表现的多种遗传效应基因在稻米各个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不同发育时期总氮含量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受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变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2006年和2007年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33个种植试验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两优培九垩白率的变异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垩白率在扬州、武汉和江油等长江中下游稻区变异较大,在广州、南宁、海口等华南双季稻区变异次之,在云南涛源表现低而稳定.垩白率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变小.日平均温度对垩白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平均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最高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日较差的影响较小;齐穗后6~30 d日平均温度有显著影响,有利于两优培九垩白率达优质米标准的灌浆结实期温度为22~2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