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及米槠等阔叶树,经8年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种能明显提高阔叶树种造林成活率和阔叶树生长量,套种不同阔叶树其生长差异较大,表现为: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米槠。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还有较好的改良地力效果,因此,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的土壤生态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评估该林分土壤养分和肥力状况。[方法]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林试验示范区设置3种处理,分别是杉木成熟林套种阔叶树、杉木幼林套种阔叶树,以及不套种阔叶树的杉木纯林(对照),测定其表层(0~1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并计算酶化学计量比。[结果]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后,尤其是杉木成熟林套种阔叶树,土壤全碳(T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增加。套种处理之后,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酶活性显著升高,β-葡萄糖苷酶(βG)酶活性显著降低;βG:AP和NAG:AP的平均值分别为0.006 4和0.011 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表明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磷限制,AP酶和NAG酶的活性提高,使得βG:AP和βG:NAG值在套种处理之后显著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C:N和MBC:MBN分别解释土壤酶活性和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变异的92.3%和4.4%。[结论]杉木套种阔叶树有助于土壤养分积累,改良土壤性状。  相似文献   

3.
桉树林分改造模式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美水库周边8年生桉树水源涵养人工林进行间伐和套种阔叶树种改造试验,以纯林作对照,3 a后比较不同改造模式对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林分相比,不同改造模式林下不同层次物种的科、属、种类和数量总体上有所增加,但优势种有所变化;(2)各模式林分不同层次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虽然较原有纯林的有一定的提高,但Hurlbert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差异不显著;(3)皆伐桉树林后改种阔叶树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现存量与枝叶生物量现存量显著高于择伐桉树后套种阔叶树的林分;(4)不同阔叶树种套种后生长适宜性依次为马占相思枫香台湾相思火力楠。  相似文献   

4.
天然针阔叶幼龄林占林地面积较大。在此林中进行抚育间伐就能加速恢复针叶林,可是此时恰是营林工作大忙季节,劳力比较紧张,难以安排。面临这一矛盾只有采取降低阔叶树竞争能力的林学措施,才能实现针叶林分的更新。笔者认为采用抚育间伐技术是唯一有效的措施,但在抚育间伐时一定要掌握好间伐的不同时间和伐根高度。在混交幼龄林中阔叶树高度居林分的首位,而针叶  相似文献   

5.
对龙泉市生态公益林136个监测样地2004年和2011年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树株数平均每年增加50.115株/hm2,占增加总株数的85.28%;公益林平均年生长率10.14%,分树种趋势为杉木>阔叶树>松木>灌木;公益林年均总生长量为4.8 m3/hm2,分林分趋势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林的面积和蓄积达到了双增加,存在针叶林的比例(面积与蓄积分别占53.7%和61.79%)过高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30年生马尾松林下进行了不同阔叶树种套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不同阔叶树种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蓄积大小排序为拉氏栲>格氏栲>青栲>苦槠,其中20年生拉氏栲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分别是格氏栲、青栲和苦槠的1.06、1.26和1.49倍;拉氏栲和格氏栲是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的首选树种,生长中等的树种有青栲,苦槠生长较差,不适宜作为马尾松林冠下造林树种;利用马尾松林分具有林冠稀疏和透光度大的特点,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拉氏栲、格氏栲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分地上和地下的空间,而且对于减轻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林冠下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增加林农收入,选择在阔叶林、灌木林、毛竹林和针叶林等4种林分内设置3种不同郁闭度,开展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阔叶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的生长和产量较高,产量可达561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其次为毛竹林下套种模式,产量35856 kg/hm^(2);针叶林下套种的效果较差,最高为32100 kg/hm^(2)。在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以林分郁闭度为0.60~0.79较为适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套种造林、封山育林、抚育改造等措施,将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以改变树种结构单一、地力日益衰退、病虫害逐年严重、林地灌木杂草丛生、火灾频繁发生、林分产量低下等状况。结果表明:在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可不同程度增加单位面积阔叶树数量,形成明显的层次结构,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的营养空间,马尾松和阀叶树在各自不同层次生长范围...  相似文献   

9.
茶园套种乡土阔叶树的套种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贵 《绿色科技》2015,(4):120-122
指出了建阳市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展开 ,林农对林地自主种植、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建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有着茶园文化历史悠久的武夷山相比邻 ,也是建阳市这两年来快速开茶山建茶园的主要原因.随着建阳市茶园的不断开发 ,本着对茶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市政府和市林业部门积极鼓励和引导林农对茶园进行改造 ,套种一定比例的乡土阔叶树."对林茶复合栽培技术、间作对茶园生态及茶叶品质产量影响、茶园生物多样性与无公害治理"等 ,已有多方学者对茶园作了多方位研究 ,得出结论是肯定了营造多样性茶园与纯茶园更生态更有经济效益.就茶园套种阔叶树的苗木大小规格配比的套种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进行了分析 ,为建阳市茶农营造生态茶园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林分间伐套种质量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分在第12年、第20年进行人工间伐,并进行补植套种7个阔叶树种: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ae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2 a生马尾松间伐前林分平均树高9.22 m,平均胸径14.3 cm,平均材积99.9 m3/hm~2,第1次间伐后经过8年生长,林分平均树高比间伐后保留木增加5.53 m;平均胸径增加7.64 cm;平均材积增加149.55 m3/hm~2。阔叶树补植套种2.5 a后平均高3.2 m,平均地径4.47 cm。通过间伐套种,马尾松林分保留木生长质量得到提升,套种7个阔叶树前期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冠下套种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林冠下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林下套种的5年生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最好,在阔叶树林下套种的则生长最差。从枝下高看则是在阔叶林林下最高,在马尾松林下最低。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在山地营造速生型落叶阔叶树的混交造林,可以扩充森林资源总量,缓和阔叶树材种供需矛盾,生产优质木材。就几种常见速生型落叶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这几种阔叶树混交造林情况。结果表明:杉木中套种几种阔叶树可以取得很好的造林效果,尤其是南方木莲、红花木莲和金叶含笑的树高净增量略高于造纯林。但由于采伐迹地采取炼山造林,营养成分高,林木生长快,平均树高净增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平均成活率和均地径净增量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马尾松林下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培育成阔叶树混交林,在混交林的蓄积量、生物量、凋落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探究混交林的综合效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马尾松混交模式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人工中近熟林冠下套种阔叶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宗垲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65-68,81
在三明莘口教学林场1959年营造的马尾松人工林内,分别于1984、1990、1991年套种阔叶树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闽粤栲效果最好,15年生时,闽粤栲平均胸径达15.4 cm,平均树高达16.4 m,蓄积达到171.70 m3.hm-2,显著地增加了林地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闽粤栲是福建乡土树种,适应性广,较为速生,可用于中、近成熟马尾松林的套种栽培。  相似文献   

15.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叶树种在实际用材林培育中优良众多,其木材产量较大,树形整齐;很多杉类、松类以及柏类的优良树种种植数量都非常多,比如南方种植的马尾松。但这类针叶林也存在自肥能力不高等自身缺陷,加上连栽、炼山等栽培技术等尚不够成熟,导致其相应林地的地力不断下降。为了保持林地能够长期发展与经营,全面维护生态环境,本文对马尾松阔叶树混交进行试验研究,并对混交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期进一步发展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尾松人工林强度采伐后套种的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规律,筛选适宜的套种树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2008年2月于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采伐,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Ⅰ)、300(Ⅱ)、375(Ⅲ)和450(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年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下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其中大叶栎和灰木莲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红椎的胸径和冠幅的生长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而红椎、格木的树高生长受采伐强度影响不大;格木的胸径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生长在套种第7年之前受采伐强度影响不大,此后其生长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香梓楠的胸径生长则一直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增大。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生长高峰出现在套种后第3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生长高峰出现在第5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生长高峰出现在套种后第9年。马尾松人工林强度采伐后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动态表现为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大叶栎、红椎、灰木莲的生长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香梓楠、格木受采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综合比较5种套种树种的生长特性,在桂西南开展马尾松中龄林近自然化改造,选用大叶栎、红椎、灰木莲进行林下套种,宜采用采伐强度Ⅰ、Ⅱ,而套种香梓楠、格木则宜采用采伐强度Ⅲ、Ⅳ。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巧珍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47-49,58
在马尾松成林下分别套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模式,应用物种多样性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指数等指标测定针阔混交异龄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马尾松×苦槠混交异龄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为最大,马尾松×闽粤栲混交异龄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最大。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将为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的混交模式的选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并在间伐后的林窗、林隙下套种阔叶树种木荷。对试验地杉木和木荷生长情况进行4 a的持续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了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上述生长指标也不断增大。试验还表明,随着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内套种的木荷植株胸径、树高、冠幅呈上升趋势,同时间伐后3a内各处理植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套种时相关指标均有增加。试验说明合理抚育间伐和林下套种,有利于保留杉木和林下套种木荷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朝阳市10中常见的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的滞尘量,针叶林中以侧柏最高,阔叶林中以垂柳最高;单株面积滞尘能力中,针叶树种中柏科最高,阔叶树种中杨柳科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