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带状皆伐后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其保留带和皆伐迹地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时空动态,旨在为米老排人工林更新采伐设计及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后,分别在保留带和皆伐迹地内各布设3个固定样地,连续2年观测种子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样地的种子雨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其对数转化函数模型,建立皆伐迹地内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密度随离开林缘距离变化的分布预测模型。【结果】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消退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在保留带内,种子雨密度及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性不明显,年际差异也不显著;在皆伐迹地内,部分离林缘等距离样点间的种子雨密度与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明显(P0. 05),年际差异也显著(P0. 05);在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离林缘距离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保留带的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转换的线性模型较好描述,其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25和20 m。【结论】成熟米老排人工林用于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限制;如果米老排人工林采伐时间是从12月至翌年1月底,因种子已散落且足够,故在满足国家有关人工林采伐政策的前提下,可用皆伐或不受宽度限制的带状皆伐;若在不是种子集中散落期且种子活力已丧失的时间采伐,如在6~9月,宜用带状采伐,且其适宜宽度及最大带宽为35与40 m。  相似文献   
2.
海南东寨港主要红树植物树高与胸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邻网格法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六个不同红树林群落中共布设六块有代表性的样地,测得454株海莲、129株无瓣海桑、112株海桑、198株秋茄树高与胸径,利用SAS9.0研究了树高(y)与胸径(x1)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出了适用于海莲树高预测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1.40334 0.49758x1 0.00399x12,适用于无瓣海桑、海桑树高预测的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y/1=0.01732 1.10089/x1、y/1=0.01664 1.24603/x1,适用于秋茄树高预测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1.8165 x1 0.5230和lny=0.54906 0.54559lnx1。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估计精度较高,均在93%以上,所建方程可用于计算各红树植物树高及其林分平均高。  相似文献   
3.
CES生产函数模型和技术进步测算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生产函数模型用于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有一定局限性,本分析了CES生产函数模型及其特征,推导出用该模型计算进步作用的公式,从而使CES生产函数理论在评价技术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作用方面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广东主要乡土阔叶树种单木生物量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广东主要乡土阔叶树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树种的单木生物量生长模型,快速精确计量和监测森林碳汇造林项目的碳储量变化。【方法】每个树种按10个径阶均匀分配伐倒90株样木(共270株),以样木的生物量数据为单木生物量,以立木年龄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不同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 3个树种的地上和地下4种方程生物量生长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通过联立方程组总量控制法解决地上各组分(干材、树皮、树枝、树叶)的生长模型相容性问题。【结果】天然林和人工林起源条件下,相同树种在同一生物量生长模型形式下生物量增长的上限值和最大增速年龄均有差异。各方程在相同起源和树种条件下所得的生物量上限和拐点年龄差异明显。估计地上生物量时,各树种最优方程形式不同。选择Logistic方程对3个树种地上各组分生物量联立方程组建立相容性生长模型,3个树种干材生物量方程的R_(adj)~2为0.560~0.768,平均预估误差(MPE)为3.05%~6.73%;树皮生物量方程的R_(adj)~2为0.552~0.866,MPE为2.02%~6.27%;树枝生物量方程的R_(adj)~2为0.309~0.706,MPE为3.01%~14.33%;树叶生物量方程的R_(adj)~2为0.495~0.767,MPE为4.16%~7.14%。【结论】比较4种模型的参数及评价指标可知,地上生物量生长最优模型为Logistic方程,地下生物量生长最优模型为Schumacher方程。地上各组分生物量在立木生长的周期中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选择Logistic方程对3个树种地上各组分生物量联立方程组建立相容性生长模型,干材和树皮的生物量方程拟合效果相对于树枝和树叶更好。该模型主要适用于在已知年龄的人工碳汇造林的生物量估计;结合含碳系数,可预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碳储量及碳汇量。  相似文献   
5.
长白落叶松林分进界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落叶松林分连续观测数据,以计数类模型为基础,分别利用Poisson回归模型、负二项模型、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拟合林木进界株数,并通过AIC值,Pearson残差图以及Vuong检验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oisson回归模型不适用于模拟林木枯损株数;负二项回归模型相对于Poisson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但是对于零枯损过多的数据,这两类模型拟合效果较差;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对这类数据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且,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概念和建设的必要性; 从抽样技术、调查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介绍美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并与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进行对比分析, 为我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林木生长与收获模型的概念、分类及各类模型的优缺点,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研究状况,提出了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的关键领域和发展趋势,即:提高精度和智能化,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加强空间结合,向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由纯林向混交林深入,向广义化和更好的生物学意义与可解释性方向发展,向系统化和整体化(耦合)方向发展,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等因子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海南东寨港秋茄+桐花天然红树林群落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南东寨港典型秋茄+桐花天然红树林群落的林分结构研究发现:(1)群落内含有15个物种,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为秋茄、海莲和红海榄,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桐花、海莲和老鼠勒;(2)随着径级或高度级的增加,物种丰富度、物种个体数及各个物种个体总数均呈下降的趋势;(3)乔木层中的秋茄、海莲、木榄、角果木、红海榄、无瓣海桑和灌木层中的秋茄、海莲、木榄、角果木、红海榄、白骨壤、桐花、老鼠勒为集群分布,乔木层中的白骨壤、尖瓣海莲和灌木层中的海桑、海漆、榄李、卤蕨为随机分布;(4)群落中尖瓣海莲仅一株,与海莲及木榄的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这与前人提出的“尖瓣海莲与海莲及木榄有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3者的生境相对一致”的观点不符;(5)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海莲、白骨壤两个种群的发展过程及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林分断面积组合预测模型权重确定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组合预测方法以提高林分断面积预测的精度及2类模型(林分水平模型和单木水平模型)预测林分断面积的兼容性。组合预测法能够充分利用各单个模型的有效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精度,而单个模型权重的选取对提高组合预测法的精度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北京山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利用误差平方和法、方差协方差法和最优加权法确定林分断面积组合预测模型的权重。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法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同时利用最优加权法所建立的林分断面积组合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最高,方差协方差法次之,误差平方和法预测精度最低。  相似文献   
10.
黄素涌  吕建雄  雷渊才 《木材工业》2012,26(3):36-39,43
介绍质量链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其与价值链的关系,阐述在现代质量和先进制造模式的要求下,将质量链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木材工业的重要性.探讨质量链视角下的人工林培育与木材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链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