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70个自然保护地的桫椤科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其分布与种群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0个自然保护地和若干非自然保护地中有32个自然保护地和3个非自然保护地共出现桫椤科植物5种,种类占广东省全部9种的55.56%。其中32个自然保护地中有桫椤1040株;6个自然保护地有大叶黑桫椤428株;3个自然保护地有粗齿桫椤270株;15个自然保护地有黑桫椤676株;14个自然保护地有小黑桫椤400株。提出了对其中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桫椤、大叶黑桫椤和黑桫椤),尤其是非自然保护地中的种群需加强监管、宣传和科研力度,以保证其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云南省双柏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矛盾冲突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调整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大幅减少了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矛盾冲突涉及的土地及人口等问题,完善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南昌市自然保护地涉及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城建、文广新旅等多个部门.根据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方式和保护特征差异,按照推行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自然保护地统一归林业部门负责管理.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等原因,形成了各自然保护地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完善的现状.本文根据南昌市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对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建议,为南昌市自然保护地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政策历史演变过程及自然保护地现状。通过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的关系、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与保护地在我国实际保护工作中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两者均受到高度关注;2)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3)目标任务各有侧重;4)内涵和保护严格程度不同。为促进我国遗产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文章提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协调,以及发挥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关键。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地缓冲地带划建方式、建立社区扶持机制和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特许经营机制也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自然教育概念、我国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师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归并相邻自然保护地,优化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管控区划。对有序解决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完善师宗县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5个自然保护地为例,通过调查评估、空缺分析和边界优化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预案分析,同时明确了明溪县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优化了各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可有效缓解现有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为推动明溪县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分类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然而,目前各自然保护地实行的属地管理模式具有局限性,相互之间缺乏协同合作、联合执法、区域监测等问题,有碍于自然保护地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性联合保护机制是典型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就地保护的新途径,符合中国国情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查阅当前区域性联合保护相关资料和已成立的区域性保护联盟现状,对现有自然保护地区域性保护联盟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区域性联合保护机制存在的重要性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自然保护地区域性联合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逐步推广区域性联合保护机制,更好地解决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管理是自然保护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宜的治理模式是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旅游利用多重管理目标的社会条件。文中在分析自然保护地治理统计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及其旅游治理模式,总结模式选择的特征,并提出我国模式探索的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应以政府治理为主,分类、分区域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因时、因地拓展多主体参与治理,旨在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管理效率、创新自然保护地多元治理提供借鉴,进而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各省林业和草原局陆续发布了关于编制报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议方案的通知,对方案的编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介绍了木里县自然保护地的概况,根据指导意见分析了木里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议方案编制指导意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地普遍面临着保护管理与社区居民关系的问题。分析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内原住居民的现状、梳理了目前涉及自然保护地内原住居民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对如何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原住居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各省在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精神,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要闻     
正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3月16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召开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进2020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会议指出,各地要全面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既要统筹平衡好实现局部优  相似文献   

14.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的背景下,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规划路径及难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制度确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三区”划定工作中综合评价、整合、归并的研究难点,厘清了从国土“三调”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的三阶段技术关键点,即编码转换和基数转换摸清本底、生态保护优先的评价技术、综合分析与三线划定;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融入5级3类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即应开展全国、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并对接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国家级、省级和自然保护地单位3个级别,详细规划应包括控制性规划、设计与施工等;通过上述探讨,明晰我国自然保护地“三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地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已于2020年底通过国家审核,为及时掌握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库为基础,从保护地内矛盾冲突、保护空缺分析、实际管控需求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在平原与低山丘陵、陆海以及东西部等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整合优化过程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低山丘陵区域和海域范围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优化保护地边界补入新的生态空间和新建自然保护地;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呈现数量上西多东少、面积上西小东大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现状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保护重点区域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以期为福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2)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闽侯县、鼓楼区、马尾区、仓山区等中部行政区域;(3)交叉重叠情况共3种类型,分别为自然保护地与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及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重叠区域面积569.74 hm2;(4)福建省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晋安区、罗源县等中北部区域,保护空缺面积为105788.90 hm2。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东明县境内保护地类型丰富多样,但境内的自然保护地既有交叉重叠,又有保护地规划范围不合理等现象,通过研究分析东明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提出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对东明县今后新建自然保护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