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施用药物时,要求诊断鱼病准确、丈量水容积准确、计量药量准确、施药方法准确,做到对症用药。 2.遍洒药物时,不能同时投喂饵料,最好在投喂饵料1—2小时后再施用药物。 3.药物应在池内均匀泼洒,应使药物充分溶解,不应有过多的颗粒存在,否则金鱼误当食物吞下,会引起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
正一、技术原理鱼菜共生技术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分泌物、饵料饲料残渣等废弃物转化为蔬菜喜好吸收利用的营养盐类,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对水体中营养盐类的吸收而净化水质,改良鱼类生长环境的循环利用模式。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水产品,尤其是精养高产鱼塘,产品的获得几乎百分之百靠人工投喂饵料饲料换取。人工投喂饵料饲料量越大,水体内的鱼类废弃物会越多,造成水体污染的程度就越严重。如不采取措施,废弃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饵料投喂率对养殖罗非鱼生长效应、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以(16±0.20)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饵料投喂率对罗非鱼生长以及水质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Biolog-ECO方法检测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利用能力,研究不同饵料投喂率下的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4%饵料投喂率下的罗非鱼饵料系数最低,饵料利用率较高,高投饵率对水质影响较大,不同饵料投喂率对养殖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影响,4%饵料投喂率的Shannon指数较大,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COD、TN、TP、NH3-N对水体微生物代谢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甘氨酰-L-谷氨酸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在罗非鱼养殖生产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合理的进行饵料的投喂,初始大小为16 g左右的罗非鱼饵料投喂率为4%上下为宜。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投饵能降低饵料系数,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经济效益。笔者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将高效养鱼投饵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一、掌握"匀、足、好"基本原则"匀"是根据养殖对象、生长阶段摄食营养需要,每天均匀地投喂。正常情况下,前后两天的投饵量应相差不大,以免鱼类时饱时饥,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投饵均匀,不但能降低饵料系数,而且能防止鱼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通过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本次试验研究发现: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上述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 5μg∕尾,HCG100 IU∕尾)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开口饵料是至关重要的,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  相似文献   

6.
正苗种培育是养鳖生产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环,而鳖苗孵出后第一次口开觅食的情况直接影响后期培育的成活率,所以鳖苗开口吃什么和怎么吃都非常重要。2016年宁波市天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采用恒温温室进行了鳖苗培育初期饲料配制与投喂试验,通过几年的生产应用,选中的饲料组合和投喂方法比单一的生物饵料和单一的机制稚鳖饲料效果要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桂香 《科学种养》2014,(10):50-51
<正>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料的大量投喂、环境污染加重等诸多因素,导致鱼病增多。很多鱼病症状极其相似,如圆形碘泡虫病、小瓜虫病和卵涡鞭虫病这三种病都是原虫病,患鱼都表现为反应迟钝、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和体表附着许多小白点等,若不能正确区别,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导致药害事故。现将这三种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三病的区别方法1.流行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流行时间长,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8.
对虾配合饲料的使用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和投喂方法。1.加工配饵,确保质量加工配合饲料要选择优质新鲜的原料,已经发霉变质的原料(包括植物性原料,如饼粕  相似文献   

9.
夏秋季水温条件适宜,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同时,夏秋季气候因素极易变化,也是各种鱼病频发的时期,因此,要搞好夏秋季高产池塘的管理,根据生产实践经验,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一、科学投喂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0.
正加州鲈又名大口黑鲈,属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是目前淡水养殖优良品种之一。在传统加州鲈养殖模式中,饵料投喂以冰鲜鱼为主,这种方式不仅劳动量大,而且多造成饵料浪费、水质污染、病害高发等问题。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从2015年开始引进加州鲈鱼苗进行养殖试验,积极探索加州鲈全程饲料投喂养殖新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编制发布济南市农业地方标准《无  相似文献   

11.
1.消毒蟹种:蟹种下塘前,要用3%食盐溶液浸浴蟹体重分钟左右,再放在编织袋或木板上沥水5-6分钟下塘。2.早期投喂:做好早期投喂是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河蟹下塘后第一次蜕壳成活率的关键。当水温达到10℃左右:河缝开始活动时进行投喂,早期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左右,可根据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2.
正饲料是小龙虾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其成本占小龙虾养殖总成本的70%左右。在饲料投喂管理中,既要让小龙虾吃得饱、长得快,又要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若投喂管理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小龙虾体质下降、生长缓慢、规格大小不均、蜕壳间隔期长、感染疾病,导致产量和效益下降。因此,广大小龙虾养殖者应切实加强饲料投喂管理,以达到增产增效目的。下面具体介绍小龙虾饲料投喂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品质,鲈鱼、乌鳢、鳜鱼等几种肉食性鱼类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这几种经济鱼类正处在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池塘工程化养殖和从饲喂冰鲜饵料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已有研究总结了这几种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养殖现状及具体评价营养价值的指标,并对其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的营养价值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综述。讨论总结后发现,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鲈鱼、鳜鱼等经济鱼类营养价值特别是蛋白质品质低于投喂冰鲜饵料的。而池塘循环水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对这几种肉食性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害物质积累。所以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这几种经济鱼类食用品质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主要淡水水产品在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营养价值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为推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冰海鲜中毒症是近年来新发生的鳖类疾病。长期以来为了在饲料中添加鲜活饲料以提高适口性和营养,一些有资源优势地区利用冷海鲜添加投喂,结果造成大批鳖种和成鳖死亡。由于该病发生呈暴发性,最初以为是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后来经过分析和检验才发现是冰海鲜中毒。目前许多养殖场对该病了解还比较少,所以特别提醒在投喂冰海鲜饲料时要  相似文献   

15.
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性能和抵抗细菌性疾病的能力,将黄芪、大黄、甘草和黄芩等比例组成复方,采用连续和间断两种投喂方式评价1%中草药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组,分别为D0组(基础饲料对照组),D1组(1%中草药饲料组),6D1-6D0组(6天投喂1%中草药饲料-6天投喂基础饲料)。试验期间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血淋巴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在14、28天分别进行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结果表明:D1组对虾的增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均显著高于6D1-6D0组和D0组(P<0.05);6D1-6D0组对虾的增长率和相对增重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可显著提高对虾免疫相关酶(PO、LSZ、SOD)活性。养殖第14、28天的弧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D1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8.3%和91.6%,6D1-6D0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27.2%和45.8%。说明中草药可改善对虾对弧菌性疾病的抵抗能力,并随投喂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食性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性状,也是鱼类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食性受多种因素调控,不仅与内在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如食欲、消化道结构有关,还与外在的饵料性质如蛋白来源、饲料适口性等有关;其中,相关基因的遗传调控是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改良鱼类的食性,促使依赖冰鲜投喂或依赖活鱼饵料的养殖品种接受人工饲料,可扩大鱼类尤其是肉食性鱼类养殖产业的规模,提高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鱼类食性的基因调控和改良研究方面进行综述,结合食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和人工饲料蛋白源等方面研究,以期为进行鱼类食性的遗传改良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科学地投喂渔用饲料,不仅有利于鱼的健康生长,还可节约成本,有效提高养鱼效益。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饲料品种,采取相应的投喂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辅宏 《科学种养》2008,(10):41-42
罗氏沼虾对饵料营养水平要求比较高,幼虾饵料蛋白含量应达到35%~40%,成虾饵料蛋白含量要求为25%~30%。某水产养殖技术员经过多年实践,掌握了罗氏沼虾饵料的投喂技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扩大动物性饵料来源1.收集屠宰动物废弃料。收集附近畜禽屠宰场(户)或饭店宰猪、杀鸡时的内脏弃料,洗净切碎后投喂。  相似文献   

20.
1.青绿饲料常见的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都是草食性鱼类的好饲料。禾本科牧草要在抽穗时收割,豆科牧草以开花初期收割为好。收割后的牧草要及时投喂,若放置时间过长,营养成分容易散失,适口性也会变差。青绿饲料切短后可直接投喂成鱼,若用于饲喂鱼苗,则应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