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头大且扁平,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体长,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细齿,眼小,鼻须、颌须各2对,体背呈黑褐色,体侧呈黄色。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细刺少、无磷、营养价值高,池塘养殖效益好、市场需求较大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鲶形目,鳞科,黄颡鱼属。俗称昂刺鱼、黄腊丁等。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相似文献   

3.
《当代农业》2009,(15):8-9
黄颡鱼.鲶形目,鳞科,黄颡鱼属。俗称昂刺鱼、黄腊丁等。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昂刺鱼、黄腊丁等。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昂刺鱼、黄腊丁等。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  相似文献   

6.
大鳍鳠俗称江鼠、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是分布在我国长江、珠江水系干流及其支流的优质野生经济鱼类. 大鳍鳠体长,背鳍前平扁,尾部侧扁.头宽且平扁,口宽阔,亚下位,呈弧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前后鼻孔分离,后鼻孔有鼻须.须4对,稍扁而长;鼻须末端达于眼;上颌须最长,末端超过胸鳍末端;颐须较短,外侧颐须长于内侧颐须,外侧1对末端町达或超过胸鳍基起点,内侧1对约与鼻须等长.眼小,眼间隔宽且平.  相似文献   

7.
对嘉陵江中的光泽黄颡鱼的繁殖作了初步研究.其中主要研究了光泽黄颡鱼的生殖群体、繁殖力和胚胎发育.采用LRH-A加鲢鱼脑垂体催产光泽黄颡鱼获得成功,催产适宜水温22~25℃,效应时间10~18 h,胚胎发育较快,感官、上颌须、心脏跳动等在出膜之前出现.  相似文献   

8.
光泽黄颡鱼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嘉陵江中的光泽黄颡鱼的繁殖作了初步研究。其中主要研究了光泽黄颡鱼的生殖群体、繁殖力和胚胎发育。采用LRH-A加鲢鱼脑垂体催产光泽黄颡鱼获得成功,催产适宜水温22-25℃,效应时间10-18h,胚胎发育较快,感官、上颌须、心脏跳动等在出膜之前出现。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水域,黄颡鱼属中与黄颡鱼相似的种类常见的有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少数为江黄颡鱼.黄颡鱼与其它几种黄颡鱼的主要区别是,其它几种黄颡鱼(除长须黄颡鱼外)胸鳍鳍棘外缘光滑,内缘有锯齿.而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胸鳍鳍棘内外缘均有锯齿,但长须黄颡鱼体色青黄,须长且鼻须呈黑色.另外,光泽黄颡鱼、江黄颡鱼、细黄颡鱼的鳍棘均有毒,人被刺后伤处红肿、剧痛,而黄颡鱼的鳍棘基本无毒.现将黄颡鱼的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黄颡鱼病害比例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黄颡鱼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黄颡鱼养殖中的常见疾病进行探讨,指出黄颡鱼疾病的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孔有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84-2285
[目的]比较黄颡鱼不同器官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方法]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钼酸铵比色法,测定黄颡鱼6种组织(心脏、肝脏、鳃、肠、眼、肌肉)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对各器官的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2种测定方法得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一致性,且黄颡鱼6种组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脏、肝脏、鳃、肠、眼、肌肉。[结论]黄颡鱼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明显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本文从黄颡鱼养殖方式、黄颡鱼苗种培育、黄颡鱼成鱼培育、黄颡鱼养殖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黄颡鱼养殖技术,以期为黄颡鱼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黄颡鱼主要内脏指标差异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随机选取1、2、3、4龄杂交黄颡鱼493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及肠质量、肝质量、鳔质量、心脏质量、脾质量、性腺质量等脏器指标,并计算脏器指数。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杂交黄颡鱼体质量和内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脏器质量(m_v)在1龄杂交黄颡鱼个体极少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在2、3龄杂交黄颡鱼个体间大部分呈差异极显著水平,在4龄杂交黄颡鱼个体间除m_v(性腺、脾)外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的居多;脏器指数在1、2龄杂交黄颡鱼绝大部分未达差异显著水平,3龄脏器指数(I_v)除I_v(性腺、鳔)外基本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杂交黄颡鱼部分脏器质量之间和脏器指数之间达到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脏器质量与体质量有显著相关性,其中1龄杂交黄颡鱼肝质量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强,2、3、4龄杂交黄颡鱼鳔质量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强。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得,鳔质量、心脏质量(除2龄外)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6,(11)
正芦台鲌鱼,原名芦台大白鱼,因其形似东北兴凯湖大白鱼,又问世于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因此得名,学名芦台鲌鱼。它是经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在2012年经农业部批准推广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该鱼体体型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体厚丰满。头小,眼大,吻尖,口亚上位,口裂斜,下颌突出,比上颌略长。胸鳍长稍超过腹鳍基部或与其等长,尾鳍深叉、上下叶等长。体色背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筛选的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以及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种一代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26 8个,观测杂合度为0.349 0,多态信息含量为0.508 0,均高于普通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08 2个,观测杂合度为0.109 4,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 3);杂交黄颡鱼有效等位基因数(2.863 2个)、观测杂合度(0.338 5)、多态信息含量(0.501 2)高于母本普通黄颡鱼,低于且接近父本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与父本瓦氏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612 4)大于与母本普通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395 9),遗传表现上偏向普通黄颡鱼。筛选到1个标记可以准确识别鉴定该3个群体。研究结果可为黄颡鱼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斑鳜     
丁渔 《湖南农业》2014,(3):30+24
<正>斑鳜(见第24页图3),俗称肉鳜、褐鳜、岩鳜等,具有适应性强,病害少,肉质细腻、滑嫩、紧实等特点,市场开发前景广阔,养殖效益较高。斑鳜体中等长,稍侧扁,体色棕黄或灰黄,背部隆起呈弧形,腹部黄白色,下凸不甚明显。头顶、背部及侧线上都有近似圆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条纹状。眼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眼间头背较宽平。口大,端上位。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及口盖骨上都有小齿,以犬齿较发达。口并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琵琶鼠鱼与黄颡鱼混养利弊关系的研究,探究外来物种与本土物种混养时的利弊关系,为我国对外来物种的引入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室饲喂称重法,对琵琶鼠鱼与黄颡鱼的生长和竞争等进行跟踪监测,并应用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著鱼种黄颡鱼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要强于琵琶鼠鱼,黄颡鱼的生长与琵琶鼠鱼的存在及数量多少的相关性不大,与其自身的密度有一定的关系;黄颡鱼数量增多并没有表现出共同御敌的现象,反而增大了种内竞争,使平均增长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琵琶鼠鱼的存在对土著鱼种黄颡鱼的影响并非预想的大,但其很强的适应性,在试验后期各组均有表现,出现正增长趋势,不能排除长期适应生活环境后,其竞争性会增强。  相似文献   

18.
张诚 《农家顾问》2008,(5):25-25
目前,泥鳅育种尚未取得成果,没有育成品种,养殖的仍以当地野生品种为主。 1.真泥鳅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相似文献   

19.
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步人工繁殖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进行了生长特性和养殖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92日龄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8和14 g,差异显著(P<0.05);饲养期间,瓦氏黄颡鱼和黄颓鱼的总成活率分别为92.82%和74.97%,差异显著(P<0.05).因此,瓦氏黄颓鱼养殖性能优于黄颡鱼.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Pelteabagrus)又名“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在湖南,被称为“黄鸭叫”,隶属于鲶形目科,为广布性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喜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至水上层觅食。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已逐渐成为一特种淡水养殖鱼类,其养殖规模有迅速扩大之势。有关黄颡鱼的研究较多,但主要仅集中于生态研究[1-4],发育研究[5,6]和疾病的防治[7-10]等,对黄颡鱼生理生化、亲缘关系等的研究所见报道极少[11]。鱼类同工酶差异是鱼种间不同生化遗传结构的反映,因此我们对分布于洞庭湖区四种黄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