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对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体系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区域植被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正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化。通过对黑龙江省10县(市)水土保持林情况调查,分析当前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现状及其功能,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水土保持林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及其确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术语虽出现较早且已被逐渐采用,但由于缺乏严格的定义和统一确定标准,以至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数值从30%-75%,这严重影响了水土流失林业生产的宏观决策,通过对水土保持林系统的详细分析,定义了水土保持有效覆盖率为在一定防护范围内的土壤流失量等于允许流失量时的森林覆盖率:ae^-bF=SLA,并指出有效覆盖率的确定涉及2个方面,3个步骤,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此外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介绍了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的关键。在对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进行率定的基础上,探讨该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中的适用性,模拟水土保持林覆被率以及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对场降雨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径流系数、洪峰流量均随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水土保持林覆被率的提高,流域对高强度暴雨的调控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当水土保持林位于流域的上游、中游时,场降雨的径流量、洪峰流量均降低,水文调节效果较好。因此,在干旱的黄土高原应该适度造林,在小流域中配置水土保持林时,应该配置在上中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大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采用公式S森=P×S1/W,计算出最佳涵养水源能力林草覆盖率,确定景观水土保持林林草配置面积及比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配置进行优化调控,确定黑土区植被涵养水源适宜覆盖率为21.55%,樟子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白皮柳纯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与杨树混交林、草地5种植被类型的最优配置比例为33.91%、21.89%、22.76%、14.34%、7.10%。通过以上水土保持林体系空间结构的优化配置,东大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的核心任务是防治土壤侵蚀 ,植物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因此水土流失区植被的恢复和建造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心之一。植被盖度是衡量植物群落水土保持功能大小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 ,潜势盖度、有效盖度和临界盖度是植物恢复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标准。较详细地论述了三个盖度的含义 ,并举例说明了有效益度、临界盖度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建立是水土保持的关键技术,本文就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植被群落恢复是以建立常绿阔叶林为目标的实践,分析丘陵红壤水土流失区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植被的有效盖度、临界盖度和潜势盖度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植被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被公认为水土保持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因此水土流失区植被的恢复和建造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心之一。植被盖度是衡量植被群落保持水土功能大小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潜势盖度、有效盖度和临界盖度是植物群落发育过程中的3个重要阶段。该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这3个盖度的含义和确定方法,并指出微观上的植被建设应设法使的建植被群落达到有效盖度(下限)和临界盖度(上限)。  相似文献   

8.
植被保持水土效益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主要是通过冠层截留降雨、地表枯落物拦蓄径流以及根系圉持土壤等方面来实现的,其作用依覆盖率的大小、地表枯落物的厚薄、植物根系发达与否有所差异,单一指标难以反映植被的保持水土效果。栽树种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应在水土流失区采取封禁、退耕还林还草、“四荒”植树等手段重建和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9.
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汇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揭示区域性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区主要的治理手段之一。在总结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储量、土壤侵蚀对土壤碳素损失的影响,以及影响水土流失区土壤碳汇吸存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的基础上,指出迫切需要加强对存在土壤侵蚀情况下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动态及土壤碳库的吸存机理等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对科学评价水土保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与形成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加强土壤有机质管理、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壤侵蚀区是广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水土保持植物料进行配置,进行侵蚀区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乔灌藤草结合的复合农林模式能有效控制侵蚀,迅速改良生境,侵蚀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areas in the world, the Loess Plateau, has long been suffering from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 of climate, vegetation cover,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severe soil erosion. Documentary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climate changes and vegetation cover were the dominant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erosion rates during the Holocen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consisting of warfare, population growth, deforest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during the anthropogenic perio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s presented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resulted from decreasing rainfall, large scal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Different phase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techniqu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nsisting of terracing, afforestation, natural rehabilitation, and check‐dams construc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six decades. The progress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confirmed that the check‐dams systems might be suitable for Loess hilly Plateau, and natur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s the best way for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ther regions with emphasi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based on natural rehabilita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试验结果 ,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 ,提出了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2 1.5 %。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 ,达 18~ 2 0倍 ,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 ,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 ,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林业水土保持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土保持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森林 ,其布局、配置、树种结构、经营及其发挥的水土保持能都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水土保持林的效益主要取决于林地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状况。对湖南、江西两省水土流失概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尽管森林覆被率高达 5 1 4%和 5 3 % ,林地中的水土流失仍十分明显。原因是目前的森林质量和功能都无法与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原始森林相比 ,其地表组成物质太少且单一 ,地面粗糙度低 ,起不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 ,致使地面径流汇流时间缩短 ,洪水下泄快并容易形成洪水叠加 ,导致洪涝灾害加剧。同时 ,应该承认森林效益具有迟效性 ,指望现代营造的、还不完全具备水土保持林功能的“假森林”在短期内发挥效益是不现实的。只有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才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1.5%。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达18-20倍,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暴雨频繁导致的水土流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植被恢复改变冠层结构、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性质等作用界面,从而影响降雨侵蚀过程,是调控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从植被冠层(林冠和林下植被)、地表覆盖物(凋落物和生物结皮)和土壤(根系、微生物和团聚体)作用界面消减降雨侵蚀力和增强土壤抗侵蚀性等研究视角,分析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对深入认识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的调控机制,提高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Soil conservation is a major concern for catchments affected by forest fires. The lack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water repellency increase the risk of topsoil erosion. This paper evaluates two soil conditioners (a wetting agent and a polyvinyl acetate) for limiting overland flow and erosion in inter‐rill areas. Unburned and burned soil samples were treated with one or both soil conditioners. The effects of these treatments on run‐off, water retention, erosion and plant growth were assessed using laboratory rainfall simulations. Polyvinyl acetate had little impact on water retention but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soil loss. The surfactant had little impact on water run‐off or soil loss but substantially improved water retention and plant biomass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soil conditioners on post‐fire areas could be a valuable technique in a soil conservation strategy. To maximize their benefits, soil conditioners could be applied with seeding using hydroseeding techniques and be limited to particular areas, such as paths and roadsides. Laborato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eld testing should also be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17.
闽西南及赣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闽西南至赣南一线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历史最悠久、流失强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考察中所了解到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从区域水土治理的基本途径上,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坚持植被的自然恢复与人工生态恢复相结合,重视针阔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的建设;②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重视生态经济林建设;③坚持“水、土、林、肥”的协调,重视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环境友好建设;④坚持管理与法制相结合,不断强化政策与体制建设;⑤坚持科技与开发建设相结合,重视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⑥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还提出本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十二字”原则与标准以及对本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我国“水土保持”一词的提出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6~11世纪)。水和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而以水和土为首要立地条件的生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也是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愈来愈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水土保持的历史和当今不断丰富的水土保持实践来看,应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称谓改称“水土生态保持”,这样更符合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需求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成就与发展趋势,提出该区未来需加强土壤侵蚀过程、机制及侵蚀模型、植被恢复的潜力及调控、大尺度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的格局与规律、水土流失及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模型、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不同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模式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说明西汉水流域典型林草地的侵蚀特征,为农业工程和流域治理提供依据,采用137Cs土壤侵蚀核素示踪技术,按野外采样、核素检测、模型计算三步开展研究。结果表明,6个本底区域的137Cs面积活度为1 600~2 402 Bq/m2,平均值为2 022 Bq/m2;本底区域和未扰动的林草地,剖面核素活度随深度呈指数递减分布;采样荒草地为轻度侵蚀,林地为沉积或无明显流失,退耕还林用地为中度侵蚀;侵蚀强度:林草地<荒草地<退耕还林用地;对于同坡面的不同坡位,侵蚀强度:坡面上部>中部>下部;植被发育程度影响侵蚀量的大小,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通常植被覆盖度越高,侵蚀速率越小,反之侵蚀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