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图谱分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菁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163-168
根据福建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共7个方面进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市辖区的耦合度优良,而下属的县区情况比较差,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明显;(2)福建省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时期,但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比较好,协调度比较高,以中强度中协调的地区居多,低强度低协调的地区比较少,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李静  马亚亚  王杰  刘国彬  张超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1):229-235,282
[目的]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期为区域的协调发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固原市原州区2002—2016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数据,构建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建立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度模型,得到并预测该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结果] 2002—2016年,固原市原州区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数稳定上升,受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的发展速度快于后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耦合协调类型从经济滞后中度失调型发展为生态环境滞后的濒临失调型;通过模型预测,2017—2025年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将逐渐升高,耦合协调类型会不断向理想状态发展。[结论]固原市原州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快于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从而制约了该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因此为实现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大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胜亮  吴立峰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4):286-291,298
以宁夏六盘山贫困地区为例,建立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2006—201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做出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宁夏六盘山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增长的变化态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指数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增强,内部协调程度进一步提升。(2)从空间分异来看,耦合协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落后且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西北和南部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行政中心区域,耦合协调度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低—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高、低值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资源禀赋等条件的限制。(3)基于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因素的结果可知:人均GDP、GDP增长率、农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保投资额占GDP比重、人均牧草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等因子的q值均大于0.9,是影响六盘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和分析,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科技5个系统选取37项指标构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2008—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5个子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最后,对其耦合协调度使用灰色GM (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 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在2008年和2018年分别为0.214 5和0.410 2,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8年9个省份的系统耦合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有4个省份的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有4个省份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只有甘肃省的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2018年耦合度发生改善,9个省份的耦合度都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但耦合度数值各省间存在差距。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未来7 a的发展均为上升态势。[结论] 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逐年改善,但在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各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值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方法以及耦合度模型对宁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耦合协调水平以及耦合度演化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宁夏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指数由0.3225上升至0.5962,说明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不断缓和,趋向于协调发展;剪刀差呈先减后增的“U”型变化趋势,说明两系统发展差异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态势;宁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介于(45°,90°],说明两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而耦合度整体呈上升态势,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基于耦合模型所建立的耦合协调度,较好地反映了宁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宁夏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规律,促进宁夏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空间聚集特征,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为河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 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利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8—2018年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对河南省17个地级城市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 2008—2018年全省耦合度值都在0.9以上,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多数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低于生态环境水平,各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有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协调、高级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有西部和中部耦合协调度高、东南部耦合协调度低的聚类特征。[结论] 河南省整体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加强郑州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推动河南东南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梦露  彭守璋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5):319-326,372
[目的] 研究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为该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宁南山区为研究区,基于该区9个县的各项生态与经济基本指标,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以及演变趋势。[结果] ①在2000—2017年,宁南山区各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上升,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②宁南山区各县耦合度呈现先上升后稍有下降的趋势,但整体范围保持在[0.89,1] ,处于较高水平。③宁南山区耦合协调度类型属于协调发展类。2015—2017年盐池县的协调度有所下降,同心县的协调度上升程度较低,其余县均保持上升趋势。[结论]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宁南山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不能适配其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耦合协调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为正确认识宁南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出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5年湟水谷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良好耦合的中度协调类型,D∈[0.429 4,0.743 8]。(2)空间分布上来看,3个区县的耦合度出现了初级耦合、中级耦合和良好耦合3种状态;耦合协调度出现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5种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3)空间组合上,出现了初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轻度失调衰退区、中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勉强协调区、良好耦合初级协调区、良好耦合中度协调发展区6种空间组合类型。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提高青海湟水谷地综合发展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区域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耦合协调状态,为更精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指数、耦合度指数和关联度指数为基础构建评价分析框架。基于PSR模型,从“山、水、林、田、湖”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17年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综合评价指数由2005年的0.918上升至2017年的0.931,具体表现为:水系统 > 田系统 > 林系统 > 湖系统 > 山系统。②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909下降至2017年的0.861,虽然为良好耦合协调状态,但有下降态势。两要素间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为“水—田”,3要素间较高的为“水—林—田”,4要素间较高的为“水—林—田—湖”。③影响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水要素,灰色关联度为0.723,具体指标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结论]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山水林田湖+”的概念范畴,可依据各要素的典型性进行耦合叠加重组,其中水要素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耦合关联的核心,水土流失治理是关键因素。广西区内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综合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耦合协调情况不容乐观,应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出发点,串联山水林田湖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生态整治,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耦合协调状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机理是当前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共同的研究热点,山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屏障重点区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平山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影响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平山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处于拮颃阶段,时间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为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 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全国空气污染监测站点监测所得的污染物实际浓度和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作为空气质量系统的衡量指标,重点构建了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同时,构建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评估了全国283个城市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并对三系统的综合得分、耦合度和协调度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差异很大,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外围"的空间发展格局。从空气质量方面来看,我国雾霾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和南部。从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两者分布大致相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如河南和川桂黔滇地区等。高值区主要集聚于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杭州等。  相似文献   

14.
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衔接,不仅有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基于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岷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耦合衔接度测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通过计算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来对岷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衔接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县脱贫攻坚综合评价指数大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属于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为中度耦合,相互作用较强,但耦合协调度较低,属于初级协调。因此,应从思想宣传、产业发展、乡风教育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定量评估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子系统内部指标进行排序,进而判断对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1)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波动幅度最大。(2) 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阶段发展;不同省区间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可表现为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3)各子系统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排名可表示为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能源子系统,其中水资源子系统内部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关联度均在85%以上,水资源子系统相对其他子系统的严格管理尤为重要。[结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为促进系统协调发展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应综合考虑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约着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质量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引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全省17个地市的城市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结合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各市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 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2) 山东省17个地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相匹配,且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的城市协调发展阶段.(3) 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必须将城市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咸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成舜  谈兵  黄莉敏  柯新利  匡兵 《土壤》2013,45(4):746-751
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咸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趋势;②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处于拮抗发展状态,耦合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态势;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释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明确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以及灰色关联度,剖析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城镇化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逐年增长,两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增长速度略大于城镇化指数,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效益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生态城镇化指数在城镇化水平指数中占比最大;(2)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阶段由失调衰退阶段最终转变为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转变为优质协调,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更加紧密;(3)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较高,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以及教育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益均有较为重要的影响;(4)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是两个相互促进、紧密相关的协调发展系统,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实现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分析,建立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西宁市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土地利用效益相对发展趋势为"超前—滞后"型;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演变过程处于颉颃阶段,由低强度向高强度耦合发展;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逐步优化的趋势。西宁市作为土地资源稀缺的河谷型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城市结构,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区水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10—2020年区域内三者间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 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三系统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三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等级不断提升,东部、北部、中西部的三系统变化趋势趋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与全域相似; ②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用水效率、政府、科技、人口和教育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全域与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负两方面作用。[结论]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应该同时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正向因素作用,减少负向因素影响,实现三系统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