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梦露  彭守璋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5):319-326,372
[目的] 研究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为该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宁南山区为研究区,基于该区9个县的各项生态与经济基本指标,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以及演变趋势。[结果] ①在2000—2017年,宁南山区各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上升,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②宁南山区各县耦合度呈现先上升后稍有下降的趋势,但整体范围保持在[0.89,1] ,处于较高水平。③宁南山区耦合协调度类型属于协调发展类。2015—2017年盐池县的协调度有所下降,同心县的协调度上升程度较低,其余县均保持上升趋势。[结论]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宁南山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不能适配其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耦合协调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为正确认识宁南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10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不断提高;②西安市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中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态势;③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人均耕地面积等生态环境压力指标是影响西安市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城市化指标是胁迫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④西安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耦合度以颉抗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度基本处于中高度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重点在于如何科学地处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基于2011—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环境耦合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耦合效...  相似文献   

4.
克里雅河绿洲在空间分布上几乎与于田县行政区划中的人居区域相吻合。利用于田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数据,构建绿洲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得到绿洲经济增长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绿洲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克里雅河绿洲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都呈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增长趋势大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增长趋势。2)克里雅河绿洲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关系相对密切,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C围绕起均值0.4954上下波动,调和指数T和耦合协调度D总体呈上升趋势。3)耦合协调度变化量ΔD和环比增长率r在小波动中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治理程度低、彭阳模式推广举步维艰、投资渠道单一、开发性治理力度小等问题。基于此,结合原州区区情,提出了几条发展建议:抓住机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以水保宣传促重视,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分级负责制,强化彭阳模式的推广;坚持合作共赢,加强人才培养,借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原州区退耕和禁牧前后近10 a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和农民收益及牧业收入情况。对比发现,畜牧业收入的增幅高于农民纯收入的增幅,原州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饲料、人工、资金、技术投入的增多,以及政策的扶持使该区畜牧经济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出现了较大变动。  相似文献   

7.
冯智涛  刘珍环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6):257-264,281
[目的]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动态,解析景观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协同的时空格局,为开展差异化的区域水土保持和城乡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脱钩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2000-2018年中国355个市域单元的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中国不透...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相关衍生模型,分析了江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江西省人口由3 270.2万人增长为4 339.1万人,同期生态人口容量却由2 162.63万人降低为1 512.94万人,因此生态超载人口由1 107.57万人增长为2 826.19万人,生态超载率由33.87%提高到65.13%,人口生态超载情况日益严重;人均生态足迹呈缓慢的波动式上升态势,由1.439 0 hm2增长到1.95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却逐渐降低,由0.951 7 hm2降低为0.680 2 hm2,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由1.26增大为2.05,生态安全等级由"稍不安全"降低为"很不安全"等级;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由0.51降低到0.43,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退耕还林以来“三生”用地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损益进行分析,为该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主导功能原则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在识别原州区2000—2018年“三生”用地类型、分析用地结构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采用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三生”用地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结果] ①2000—2018年,原州区生产用地减少4 243.68 hm2,占地比例由42.88%降为41.88%,但水浇地和园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用地减少5 673.08 hm2,比例由54.66%降为52.52%,但以林地比例提升为主的内部结构优化特征显著;生活用地扩张迅速,增加10 272.63 hm2,从2.46%提升为6.19%,以城镇面积增加为主要特征。②“三生”用地中生活用地面积动态度最高为-3.31%,二级地类中水浇地、园地、城镇用地、林地和草地分别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中动态度最高地类;并且研究前期“三生”用地动态度明显大于研究后期。③空间上,以清水河谷为代表的河谷地区主要表现为水浇地和园地的增加;城区和三营镇、头营镇等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六盘山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林地生态用地大幅增加。④研究时段内原州区的ESV增加了10.06亿元,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功能均大幅提升。导致ESV减少的转移流向主要有旱地转为居民点,旱地转为工矿水利用地,草地转为旱地,草地转为工矿水利用地,草地转为居民点,林地转为旱地,林地转草地,其余转移方式均对ESV的增长有益。[结论] 研究时段内原州区“三生”用地演化节奏逐渐放慢,ESV逐年提高;“三生”格局变化上呈现出生活用地向中心集聚并向外扩张,生产用地围绕城镇分布,生态用地则向边缘扩张。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结合锦州市2005—2018年的统计年鉴和水资源公报相关资料,对锦州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估.评估表明:锦州市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8年,耦合协调度增加,但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区水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10—2020年区域内三者间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 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三系统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三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等级不断提升,东部、北部、中西部的三系统变化趋势趋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与全域相似; ②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用水效率、政府、科技、人口和教育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全域与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负两方面作用。[结论]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应该同时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正向因素作用,减少负向因素影响,实现三系统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基于脱钩模型对2006—2018年经济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临界状态、耦合状态)进行判定。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运用ArcGIS, OpenGeoDa软件对脱钩状态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差异及格局演化特征分析。[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整体的脱钩系数偏低,空间相关性较弱;在2006—2010年和2014—2018年脱钩系数主要表现出空间正相关,2010—2014年期间主要表现出空间负相关;从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分析得出,研究区各区县之间的脱钩状态显著性较弱;研究区在3个研究时间段的脱钩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倒"V"型发展趋势。[结论]2006—2018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波动较大,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度协调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GIS技术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耦合等级分为5个类型,并从总体特征、局域特征两个层面探讨了陕西省10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差异。结果表明:(1)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整体偏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提高;(2)各类型区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且相邻类别区域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衡阳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合衡阳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得出结论:衡阳市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可以看作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增加量。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持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年土壤保持总价值为8634.39万元,其中减少养分损失价值为8148.62万元,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19.43万元,减轻泥沙淤积灾害价值为466.35万元。  相似文献   

16.
以宁波市镇海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镇海区1997-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镇海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6.4178 hm2增加到2011年的7.7374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370 hm2小幅增加到0.3624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6.0808 hm2增加到7.7130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19.04上升为20.79。研究期内镇海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港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处于很不安全状态。城镇化发展、重化工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结构调整是影响镇海区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存在使得港口型城镇土地生态状况存在"虚高"现象。为调整港口型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还应采取协调港城关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和提高生态用地比例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揭示重庆市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黔江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生态负荷、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及生态经济4个方面构建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和综合指数法对该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改善;(2)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区中心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低,四周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结论]主客观组合赋权有助于克服单一的主观赋权及单一客观赋权的不足;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自然—经济—社会"模型有机结合构建的基于生态负荷、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及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好地反映了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