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3年的调查与试验,提出了鄱阳湖区油-稻-稻三季高产的搭配方式、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及栽培对策等实用性强的增产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双季稻-冬作高产栽培模式”,群众容易掌握,具有明显的增收节支效果,推广面积达10.7万亩。并总结了一套以示范片为立足点,以农民技术学校为辐射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山区群众单季稻抗旱栽培的经验,我们于旱灾严重的1963年先后四次到德保县巴头、多敬两区进行了调查.德保县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巴头、多敬两区在该县的北部,属石山区,山峰海拔一般1,300米左右,山间形成圆盆洼地或长形槽谷,海拔约750—950米,耕地分布其间。  相似文献   

3.
烟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德保县近年来进行烟稻轮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烟稻轮作的优势,并从选种、幼苗培育、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烟苗的剪叶、采收、烘烤工作几个方面介绍了烟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今后的烟稻轮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杂草稻在稻田呈蔓延趋势,稻田中杂草稻的大量存在对栽培稻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指导农民区分杂草稻与栽培稻并及时防治,文章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不完全叶长于松粳系列品种的栽培稻,与龙稻系列和东农系列的栽培稻无差异;有叶舌、叶耳及叶毛,与栽培稻无差异;杂草稻有芒,呈褐色、黄色、紫色,长26~79 mm,栽培稻无芒或芒很短;杂草稻的颖壳色有褐色、稻草色、黄带黑斑等多种颜色,栽培稻的颖壳呈黄色;千粒重较栽培稻轻  相似文献   

5.
西葫芦在我国分布广泛,但过去多为露地栽培和拱棚栽培,采收期短,产量低。八十年代后期笔者在日光温室中试种成功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在近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使栽培技术日趋完善,1995年越冬茬667m~2产量突破10000公斤,1996年突破15000公斤。1栽培茬口几年来,人们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秋冬茬、冬春茬、冬茬进行了大量的栽培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华北中南部平原地区,秋冬茬病毒病严重,采收期短,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在冀中南地区,人们习惯于把春节以后开始上市的西葫芦叫冬春茬,其前茬多为韭菜、番茄等。冬春茬西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市冬季农业资源和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我市冬季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在新品种引进同时开展良种法的配套试验,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冬作进行栽培技术规范,形成了稻,稻和薯,豆,菜,果,菇,草等为主要内容的11种冬季栽培模式;为双季稻区开发冬季农业,压缩冬闲面积提供技术思路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方式对沾化冬枣果实发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沾化冬枣不同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土质相近、肥力相当的地块进行沾化冬枣野外栽培和院落栽培试验,观察沾化冬枣果实发育的主要性状。[结果]野外栽培与院落栽培所获得的果实在果形指数上无多大区别,但野外栽培比院落栽培所获得的果实单果重略小,果皮稍厚,可食率略低。[结论]沾化冬枣院落栽培与野外栽培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0年和2011年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茎高(从植株茎部至完全展开顶叶叶枕的距离)、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以及分蘖数的影响.两年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10d就会对早期栽培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说明杂草稻萌发后较栽培稻生长速度快,能很快占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时间的延长,杂草稻对栽培稻的抑制作用逐渐上升,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32d以上,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的抑制率为5.2%~21.2%,茎高抑制率为6.1%~25.3%,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抑制率为7.8%~34.5%,分蘖数抑制率为20.0%~69.2%;且栽培稻的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受杂草稻的竞争抑制较株高、茎高更明显.因此生产上对杂草稻的防治要在早期进行;在水稻与杂草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栽培稻的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Ⅴ,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西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利用日光温室进行西瓜一年三熟栽培,不仅可以实现日光温室内多茬栽培,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成功地填补了当地日光温室西瓜栽培的空白,实现了周年生产。古浪县在2008年日光温室秋冬茬小面  相似文献   

11.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水稻抗旱品种、进行水稻节水栽培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栽培稻抗旱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栽培稻抗旱品种的育成、节水栽培技术的形成,抗干旱机理的深入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了支持,稻谷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文章通过对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研究方面包括抗旱性鉴定技术、抗旱育种、节水栽培、抗旱机理、抗旱生理生化、抗旱性遗传和抗旱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概括,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今后,应加强栽培稻旱播旱管、水播旱管研究,提高节水栽培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与抗旱有关的外源基因的研究,用以改良抗旱性,提高栽培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V,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集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集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栽培类型和季节 温室或大棚茄子栽培的类型大体可分为春茬栽培、秋冬茬栽培、冬茬栽培和冬春茬栽培等。目前以春茬栽培和冬春茬栽培为多。  相似文献   

14.
根据考古资料,对广东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综合论述;分析了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头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的品种属性;归纳了广东古栽培稻分布规律和发展序列,认为其品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倾粳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正> 津稻1187品种自1985年开始引入我区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广面积自1987年以来一直占全区水稻总面积的6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津稻1187的高产潜力,使广大农户深入了解和掌握其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现初步总结几年来在试验示范栽培中所掌握的津稻1187品种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东雷州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盆栽法对采自广东省雷州地区6种谷粒性状差异显著的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在生长前期植株形态相似;进人分蘖期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表现为杂草稻株高偏高、分蘖数多、分蘖角度大、株型松散、成熟时间早;杂草稻的每穗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和谷粒长宽比偏低.芒长与颖壳色多样性分化明显,种子休眠性表现不一致,落粒性明显.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提出增加复种指数,利用粮田发展多熟制高效栽培模式,重点介绍了两种栽培模式:油菜-西瓜-稻;春甘蓝-稻-秋莴笋。  相似文献   

18.
龙亢农场自1993年种植水稻以来,在不同年份不同气候条件下累计种植稻茬小麦20多万亩,逐步形成一整套稻茬小麦配套栽培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17个F1组合,及与相应亚洲栽培稻回交的BC1F1为基本材料研究表明,F1所有组合均高度不育,回交一代花粉育性也很低,为0%—5.75%;在群体较大的BC1F1组合IRGC 102203/IRAT 216//IRAT 216中选育性最高的1株(32.10%)自交得76株BClF2,平均花粉育性为89.2%,之后种成76个BC1F3株系,每株系随机取1株自交至BClF5,BC1F5的花粉及小穗育性基本正常,再随机取23个株系与IRAT 216测交,BC2F1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表现为半不育。说明这23个株系均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亲本IRGC 102203的不育基因,不育基因同时作用于雄配子和雌配子,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位点孢子体一配子体互作不育”,经一代的选择和淘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大规模的回交转育育性基因及回交高世代QTL分析(AB—QTL)以更好地研究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及克服对策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露天栽培双孢蘑菇是近几年在我国四川、湖北等省出现的一种新的"稻-菇"轮作栽培模式。据初步统计,2007年湖北安陆市的稻田栽培双孢蘑菇面积已发展到近400亩,笔者对这种稻田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及出菇现场情况进行了考查,以下就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