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本田间试验探讨苦荞不同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荞麦生长、倒伏以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荞麦抗倒伏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方式、过磷酸钙施用量对倒伏和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播种密度和尿素施用量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中以西荞2号和KQ2008-07表现较好,苦荞秋播密度20万~24万苗/亩(用种量5~6 kg/亩),施5~7.5 kg/亩尿素作追肥产量较高;本次试验处理4(品种KQ2008-07、24万苗/亩播种量、开沟穴播、施用45 kg/亩过磷酸钙作底肥、7.5 kg/亩尿素作追肥)产量最高,折亩产136.5 kg,为最优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2.
大白菜新品种郑早60和郑早55播期、密度、肥料试验结果表明,郑早60和郑早55大白菜适宜播期为7月4日至8月20日,最佳播期为8月4日左右;适宜的播种密度为50 cm×60 cm;播种时施适量农家肥和磷酸二铵600 kg/hm2,在苗期、团棵期、包球期点施尿素300 kg/hm2均能够增加单株的产量,从而增加净菜产量。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本试验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麦套中早熟棉高产优质的施肥量、密度、播期、化控量、叶面喷硼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棉花产量形成的栽培措施模型及最佳组合方案。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5项农艺措施对皮棉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密度化控量播期施肥量叶面喷硼,皮棉产量达到1750kg/hm2最佳栽培组合方案为:施纯N170.7~188.9kg/hm2、P2O585.4~94.5kg/hm2、K2O170.7~188.9kg/hm2,密度3.6万~3.8万株/hm2,4月18日-20日播种,DPC化控量88.1~89.0g/hm2,喷硼砂量937.8~1108.2g/hm2。  相似文献   

4.
1989~1991年于杭州选择对大麦(品种浙农大6号)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播种量、有机肥用量和化肥氮、磷、钾用量等五个因素,采用五因素五水平(1/2实施)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稻茬免耕大麦高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及其优化农艺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的五个因素中,对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氮肥>有机肥>钾肥>播种量>磷肥;运用计算机模拟、寻优和频数分析法,建立了稻茬免耕大麦亩产大于350kg的优化农艺方案,播种量为9.76~10.22kg/亩、有机肥1379~1479kg/亩、纯氮10.40~10.74kg/亩、P_2O_52.80~3.28kg/亩和K_2O 6.10~6.27kg/亩;1990~1991年度对上年提出的数学模型和优化农艺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信息反馈结果表明,产量等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方案基本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5.
Y两优087是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用Y58S与自育恢复系R087配组育成的籼型、感温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广西审定。本试验通过研究肥料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Y两优087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Y两优087高效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肥料因子为N共2个水平,即N1(N:14.5 kg/亩、P2O5:6 kg/亩、K2O:14.79 kg/亩);N2(N:16.5 kg/亩、P2O5:7.2 kg/亩、K2O:17.16 kg/亩)。设副区密度因子为D共4个水平,即D1∶1.6万穴/亩、D2:1.8万穴/亩、D3:2.0万穴/亩、D4:2.2万穴/亩,共8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Y两优087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肥料条件下,密度对穗长、每穗总粒、千粒重及产量都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其穗长、每穗总粒、千粒重在降低,但产量却逐渐增加,在其抛栽密度为2.0万穴/亩时产量最高,随后密度进一步增加产量开始下降。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N1D3组合产量最高(706.7 kg/亩)。  相似文献   

6.
为半夏生产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以半夏品种黒麻芋为供试材料,以种植密度、有机肥、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对半夏黒麻芋繁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半夏块茎产量≥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种植密度889.5万~941.9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8.0~32.0 t/hm2、N肥施用量97.5~109.5 kg/hm2、P肥(P2O5)施用量214.7~365.6 kg/hm2;以半夏块茎产量≥11 250 kg/hm2为目标,相应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885.9万~947.8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7.9~32.1t/hm2、N肥施用量97.4~109.6 kg/ hm2、P肥(P2O5)施用量217.4~378.1kg/ hm2;在半夏繁殖过程中,密度0水平(750万株/hm2)时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4个试验因子对半夏繁殖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栽培密度>氮肥>有机肥>磷肥。  相似文献   

7.
为半夏生产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以半夏品种黒麻芋为供试材料,以种植密度、有机肥、N肥和P肥(P2O5)施用量为试验因子,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对半夏黒麻芋繁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半夏块茎产量≥10 500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种植密度889.5万~941.9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8.0~32.0t/hm2、N肥施用量97.5~109.5kg/hm2、P肥(P2O5)施用量214.7~365.6kg/hm2;以半夏块茎产量≥11 250kg/hm2为目标,相应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885.9万~947.8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7.9~32.1t/hm2、N肥施用量97.4~109.6kg/hm2、P肥(P2O5)施用量217.4~378.1kg/hm2;在半夏繁殖过程中,密度0水平(750万株/hm2)时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4个试验因子对半夏繁殖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N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P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1985~1987年,采用小区试验和选择不同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典型丘块,调查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万株/亩、产量为75~100kg/亩,单株有效角聚数为350~400个,每果粒数为17~19粒,千粒重为3~3.5g,元月上旬,总叶为13~15片,最大叶长为25~30cm,宽为10~13cm,影响产量最大的栽培因素为播期、苗龄、密度和硼肥,在湘中南9月下旬播种,苗龄30~35d;密度为1~1.2万/亩、硼肥为0.25kg/亩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以承德自选的两个饲草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灌浆初期、乳熟期进行刈割,对两个品种不同密度的鲜草、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浆初期进行刈割,密度在7万株/亩和6万株/亩时,鲜草的产量最高,分别是2 917.1 kg/亩、2 874.6 kg/亩,7万株/亩与6万株/亩之间差异不显著。密度为7万株/亩时,干草产量最高,为894.7 kg/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4.9%,承13-1126的鲜草、干草产量均高于承11-703,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承11-703。乳熟期进行刈割,6万株/亩时鲜草产量最高,为2 952.5 kg/亩;干草产量最高,为1 133.2 kg/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9.4%。承11-703的鲜草、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承13-1126。因此,做鲜食饲草灌浆初期刈割,承13-1126品种的种植密度适宜在6万~7万株/亩,做干草饲料乳熟期刈割承11-703的种植密度适宜在6万株/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青贮玉米制种产量,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玉米品种豫青贮23施肥量、播期、密度、多效唑用量、人工辅助授粉次数与制种产量的关系,建立高产制种技术措施数学模型。结果表明,5个制种技术措施对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密度人工辅助授粉次数施肥量多效唑用量播期。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经模型分析,制种产量达6 5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方案为:施N 256.3~284.9 kg/hm~2、P_2O_5 139.8~155.4 kg/hm~2、K_2O 174.8~194.3 kg/hm~2,播期4月12—13日,密度9.29万~9.65万株/hm~2,多效唑627.0~729.0 g/hm~2,人工辅助授粉2.3~2.6次。  相似文献   

11.
1986~1989连续三年对啤酒大麦80-15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每亩18-20万苗为宜,播期在10月27日至11月3日,亩施氮磷钾配合分别为7.5公斤、5公斤和5公斤.2.氮肥分施有利于增产.基肥、腊肥和拔节肥的氮肥施用比例分别为60%:20%:20%.3.播期越晚且密度越大.条纹病发生越重. 另外,本文还探讨了氮磷钾肥对80-15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业科学》1989,(4):12-20
<正> 小麦由低产变高产的主要矛盾,是群体与个体之间发育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主要是在栽培措施上采用合理密植、运用肥水促控等手段来加以协调。在生产中常可见到由于盲目施肥和播量过大,而造成后期病害加重、倒伏、减产等现象。为了经济合理地用肥、用种,以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自1984年起在淮北地区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协作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汇总于后。一、试验概况试验分别在淮北地区10个单位进行,按统一方案用裂区设计,以肥料为主处理(简称A因素),设亩施纯氮5、10和15公斤(A_1、A_2、A_3);密度为副处理(简称B因素,设每亩基本苗16、22和28万(B_1、B_2、B_3),个别点稍有差别,详见表1。小区面积0.02—0.03亩,播期要求在当地适播期内,齐苗后定点(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旋转正交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中熟油菜品种主要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条件相同的生态条件下,单产稳定超过150kg的适宜农艺组合措施为:播种期9月13-20日,密度12-15万株/ha,N,P,K肥分别为232.5-285kg,52.5-66kg和112.5-150kg。主要农艺措施对产量效应的大小依次为播种期>N>P>K>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O(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 万株/ha、纯N 43.92~50.37 kg/ha、P2O5 57.353~62.998 kg/ha、K2O 28.335~31.665 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 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0(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万株/ha、纯N43.92~50.37kg/ha、P20557.353~62.998kg/ha、K2028.335~31.665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全省玉米生产区光温资源及生产情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范·费尔图依森介绍的Dewit公式,对玉米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玉米生产光温潜力很大.春玉米一般均在880公斤/亩以上,最高产量可达1228.28公斤/亩。夏玉米也在550公斤/亩以上,依此,作者提出了挖掘我省玉米生产潜力的综合措施。同时,也为玉米育种工作者培育适应不同区域玉米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豫粳8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豫粳8 号水稻秧田播量、秧龄、插秧密度、N 素用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中上等肥力田,以每亩秧田播量30 kg 左右、秧龄35 ~40 天、亩插2 万穴( 行距27 cm 、穴距12 cm) 左右、亩施纯N15 ~16 kg 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在播种期严重干旱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三种播种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含水量在11%—15.4%的范围内,抢墒播种,小麦出苗早,出苗率可达90%以上,苗情发育较好,产量最高,亩产可达127.3—310kg;0—20cm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干旱寄种,比雨后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以上,苗情稍优,亩产可达36.2—295.2kg,位居第二位;雨后播种.出苗最晚,产量最低,亩产只有34.5—264.2kg.  相似文献   

19.
荆门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近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特别是高温干旱天气频发,对我市水稻生产造成影响。以节水耐旱水稻旱优3号、旱优116为试验材料,研究5个不同播期,间隔5天播种对生育期、结实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旱优3号全生育期相应的缩短4d、3d、3d、3d,旱优116全生育期相应的缩短1d、1d、2d、3d。结实率随着播期的推迟也相应的下降,前两个播期播种即5月下旬播种的旱稻品种产量最高,旱优3号为第一播期5月24日播种的实产616.5kg/亩,旱优116为第二播期5月29日播种的实产664.5kg/亩。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氮、磷化肥两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通过微机模拟计算,建立了春播芝麻产量与氮、磷施用量的回归模式,从36套参试方案中筛选出了亩产≥90kg的6套施肥方案。对参试因素与其产量效应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获得了最高经济施肥量,即硝酸铵11.04kg/亩和过磷酸钙22.85kg/亩,最高经济产量为86.375kg/亩,扣除肥料成本,可获每亩759.65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