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砍花法对病虫鸟兽害的生态防治十分理想的菇场、上等的菇树、加上优秀的砍花手和丰调雨顺的年情,砍花菇场香菇便大丰收了。笔者曾见到无数二十余米长的难以合抱的大枫树,横卧于菇山上,砍花后才三年,全树出菇如鱼麟重叠,一株树一年...  相似文献   

2.
<正>以砍花法生产的段木香菇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消失很久了,人们可见的都是木屑栽培的干鲜菇,这种菇外观不错,也有许多花厚菇,但其与龙庆景菇民千百年来以孢子繁殖的砍花法香菇却有极大的差别。1弘扬历史,回归生态——久别的有机香菇回来了2013年冬,龙泉市兰巨乡大赛罗源原生态香菇场的干、鲜香菇上市了,兰巨乡是河澹的出生地,公元1209年南宋嘉  相似文献   

3.
在原木上砍以疤痕,利用自然孢子接种栽培香菇的技术,称为砍花法栽培。砍花法在世界上唯我国和日本有之,日本称为“铊目法”。砍花法源自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随着菇民向全国扩散,技术亦随之施用于全国广大菇场,以后经过史料的传播,僧人的交往等原因,使技术远播日本,至今已有800年以上历史。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砍花法仍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要方法。当纯菌种播种栽培香菇技术已历史地取代砍花法之后,我们将其作为民族的农业文化遗产,加以总结,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高,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从前人创造的光辉文化中,领  相似文献   

4.
详细论述香菇栽培《博物志》19字、《山蔬谱》18字、何澹《龙泉县志》185字产生的不同时期及当时香菇砍花法栽培的特征,辨析相关争议问题。并从何澹《龙泉县志》185字撰写时期的相关香菇栽培文献及诗词歌赋较多而得出南宋是香菇产业辉煌的历史时期,进而肯定龙、庆、景菇民在香菇砍花法栽培发展史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香菇的砍花栽培(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菇树与菇场——砍花法以生态指标为特色的选场方法(一)对菇树的特珠要求1.适应种子萌发。就树种而言,砍花法与菌丝播种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砍花法属于自然孢子接种,树种必须具备孢子发芽,菌丝生长出菇的条件。孢子在24℃恒温条件下经16小时萌发,在气温不稳定的情况下,需时更长,虽然不怕低温,但萌发力大大降低。此外,孢子对湿度要求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6.
四、砍花法对菇场、菇木湿度的自然调控砍花法是半自然人工栽培。砍树作业与常规的森林采伐作业完全不同,与一般菌丝播种段木栽培也不同,而自成一套不可更改的体系。由于菇场辽阔,气候差异,砍伐期亦有先后,但大多为冬至前三日开始到翌年惊蜇后三日结束,  相似文献   

7.
五、砍花的作用和方法之探究(一)砍花的作用1.承受孢子以砍口直接承受孢子,造就一个干湿适宜而易于香菇孢子萌发的环境,是砍花的主要作用。菇树承受孢子,一者随水而入,二者直接沉降。孢子不可能仅在砍  相似文献   

8.
香菇的老法(砍花法)栽培已有800多年历史,菇农在这方面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老法栽培香菇依赖于孢子自然接种,尚存在着菇木用量大,成活率低,产量不高,收益慢等问题。新法栽培是以人工培育的纯菌  相似文献   

9.
龙泉、庆元、景宁香菇发源地菇民区地理环境恶劣,但仍有大量人口聚集。从南宋《龙泉县志》香蕈185字陆容附注的"葚"字,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所引五金之矿575字,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卷"山川"项载有的《唐书·地理志》,乾隆《龙泉县志》中记载的孝义山烈女故事,以及龙、庆、景、云和菇民区内分布的众多唐宋矿冶遗址,推断香菇砍花法栽培发源地与火爆法开采冶炼五金的矿区重叠,有其重要内在关联:火爆法采矿须持续不断大量砍伐阔叶树,作为火爆的薪炭,而满山伐倒的阔叶树硬木,成为各种木腐菌滋生的场所并自然出菇,后经过人工的不断选择尝试,最终形成了香菇砍花法这一特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菇乡彦语     
(一)年成落沙,香菇无渣,年成落灰,香菇成堆气候因子对香菇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轻霜、雪、雾微、露对其生长发育有利;浓雾、霰、霾对其有害。菇民称浓雾、霰、霾为落沙;称微雾为落灰。微雾日,多晴天,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花厚菇形成。 (二) 红栲花香,赚钱有昌,杜翁橄榄,赚钱有限砍花栽培最有把握,而且能在翌年出菇之树种,首推橄榄(又称山杜英、胆八树),学名Elaeocarpussylvestris。这个树种一般外行人砍花后次年都会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四)惊蕈菇民亦称“惊”,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引用龙泉县志所载(后转于《菽园杂志》及《广东通志》)之185个字,将其著作取名为《惊蕈录》。相传惊蕈是800年前被神化了的菇农代表人物──吴三公发明的。他对已经砍花历...  相似文献   

12.
二、砍花法栽培香菇与森林生态的高度适应八百年的栽培史证明,砍花法已经将香菇纳入森林生态系统之中,成为其生态链中之重要一环。栽培香菇不仅未构成对森林的威慑,反而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当今,无论国内外的人们在惊叹香菇生产无情地消耗森林资源时,人们对此是会感到难以置信的。也许,这正是砍花法——中华农业文化的光芒所在。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2021,(3)
砍花法香菇生产技术是一套完整的农耕工艺,符合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它是历代菇民长期的经验积累,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容易被一般菇民所接受;符合现代生态化理念,是人类与多样性生态共同存在、和睦相处的典范技术;是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生产技术与文化现象至今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香菇栽培是中、日、韩以及我国台湾省山区的重要林副业生产项目.因其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山区人口严重老龄化,处于劳动力严重不足时,势必凋萎.@@将传统的具有千年历史的砍花法,适时地调整,取消十分复杂的砍花程序,而补之以菌丝播种,既可提前出菇,更能提高产量;可以适应对偏远山区的阔叶林或混交林的择伐利用,提高香菇收益.其基本规程是:伐倒于林地—加播菌种—自然遮荫—调节干湿度—采收烘干—生产香菇和木耳.  相似文献   

15.
<正>香菇、木耳是木材腐朽菌,砍树种耳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砍树种菇也有近千年的历史。而采取砍树种菇,一方面与育林、造林事业相违背;虽然菇  相似文献   

16.
六、菇民文化对《惊蕈录》成书及日本香菇发展的影响。日本的本草学强烈地受中国本草学影响,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全盘接受,这是日本史学界所承认的。中国的香菇技术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而中国历史上香菇的砍花栽培是由龙庆景三县菇民所独创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文化在香菇这个范畴上影响及日本的,无不与这三县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17.
人工栽培香菇发明者吴三公祠,最近在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吴三公,原名吴昱,出生于南宋建炎年间,发明砍花术制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公元1368年,朱元璋钦封庆元、龙泉、景宁三县民众专事菇业,他人不得沾手。近几年来,龙、庆、景菇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闽、赣、皖以及陕西、云南等偏远地区开辟百余个香菇生产基地,香菇产量逐年上升,庆元县成为全国最大出菇生产地和集散地,建有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香菇成为庆元人民的经济支柱。为纪念吴三公和弘  相似文献   

18.
庆元县大力推广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制菇经济效益,减少菇粮争地矛盾。庆元县把大力发展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生产,作为香菇生产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和提高香菇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来抓。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是庆元县食用菌...  相似文献   

19.
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是古老的中国农耕文化的精华之一,不仅在香菇,而且在木耳、银耳、蜜环菌的栽培中都有应用。这种方法在日本称为“铊目法”,在我国台湾有人称为“刀目法”。  相似文献   

20.
庆元县食用菌生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清华 《食用菌》2001,23(4):4-5
浙江庆元是人类栽培香菇的发祥地,栽培历史已有八百多年,早在11世纪庆元农民吴三公总结当地野生香菇的发展经验,发明了栽培香菇的“砍花法”和“惊蕈术”。1989年以来,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三次来庆元考察香菇历史,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并题词“香菇之源”。在1996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中华之最的活动中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1 发展过程及成就 庆元香菇生产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世纪至解放后的1979年一直采用吴三公的“砍花法”;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