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物候期牧草对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影响。分别于高寒草甸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采集牧草样品,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选取体重为(34.08±2.94) kg的10只4岁全年放牧的藏系母绵羊,用耳标进行标记,分别于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清晨放牧前空腹进行颈静脉采血及瘤胃液采集,用于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结果表明:1)青草期牧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而枯草期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2)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生长激素含量随物候期推移无显著变化(P0.05)。枯草期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3)藏系绵羊瘤胃液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戊酸含量及丙酸比例均在青草期最高,乙酸比例在枯草期最高,乙酸/丙酸在枯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4)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放牧藏系绵羊瘤胃微生物相对丰度最高的是细菌,约占总微生物含量的70%,其次是真菌(20%),剩余是未注释到的微生物(10%)。其中,瘤胃液中主要纤维素分解菌为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其相对丰度均在枯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淀粉分解菌、反刍兽新月单胞杆菌的相对丰度在青草期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由此得出,不同物候期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引起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变化;冷季(返青期和枯草期)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导致藏系绵羊潜在的抵御疾病能力弱,可利用能量源少,因此在返青期和枯草期应对放牧藏系绵羊进行合理补饲提高藏系绵羊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是通过调控日粮的精粗比,研究其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择4头年龄且体质量相近(300±15)kg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0∶70、40∶60、60∶40和70∶30的育肥前期基础日粮。使用冻融法获得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PCR获得细菌16S r DNA V3片段,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通过对DGGE图谱的分析,比较各处理组间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相似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比较各处理组间对应微生物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各组间瘤胃p H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1)。氨态氮浓度,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升高的趋势(PL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各组间差异显著(PT0.05);6 h时各组间乙酸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L0.01);丙酸浓度,6 h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升高的趋势(PL=0.10);6 h乙酸/丙酸差异显著(P0.05)。瘤胃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后得知条带的相似度仅为4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相对表达量和产甲烷菌(mcr-A)的相对表达量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提高日粮精料比例降低瘤胃平均p H,提高瘤胃氨态氮浓度;降低延边黄牛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产甲烷菌mcr-A的相对表达量,而对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研究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反应。选择年龄、胎次、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干奶牛30头,产前21 d设为围产前期组,产后21 d设为围产后期组。选择14头奶牛分别在产前7 d和产后14 d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细菌菌群。结果表明:1)与围产前期相比,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的pH和乙酸/丙酸降低(P<0.01),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提高(P<0.01);2)门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Kiritimatiellaeota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属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普雷沃氏菌属_7、毛螺旋菌科NK3A20群、琥珀酸弧菌科UCG-001和Shuttleworthia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属、克里斯滕森菌R-7群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属、产乙酸糖发酵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属和丁酸弧菌属_2相对丰度均低...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产甲烷菌数量和古菌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5 kg左右、体况良好的绵羊1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不含单宁)、Ⅱ组(含2%单宁)和Ⅲ组(含4%单宁),每组5只羊。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于正试期晨饲后6 h使用瘤胃液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提取微生物DNA,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数量,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测定瘤胃古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Ⅱ组和Ⅲ组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 0.05);Ⅱ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产甲烷菌和甲烷短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组和Ⅲ组Ace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香农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而Ⅱ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得出,饲粮中含2%和4%的单宁降低了绵羊瘤胃中总细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也降低了绵羊瘤胃古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舍饲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4岁、初始体重为(180.31±29.73)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分别饲喂YC添加水平为0(Ⅰ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升高(P<0.05),pH有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8),氨态氮(NH3-N)含量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55),乙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比例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舍饲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Chao指数外,其余各指数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门水平上,4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升高(P<0.05),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变形菌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65,P=0.064)。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拟杆菌目BS11和理研菌科RC9为优势菌属,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克里斯滕森菌科R7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和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奎因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TV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5),瘤胃球菌科UCG-001和瘤胃球菌科UCG-014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瘤胃球菌科UCG-011和瘤胃球菌属2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舍饲牦牛饲粮中添加YC显著影响了瘤胃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影响门和属水平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对瘤胃发酵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择带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辽宁绒山羊羯羊9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研究日粮NDF水平(59.5%、54.6%、49.69%)对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DF水平的降低,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丙酸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和丁酸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P>0.05)。各种酸浓度及其比例与NDF水平有着比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乙酸浓度=16.21-17.99NDF(n=9,R2=0.55,P<0.05),丙酸浓度=33.39-43.97NDF(n=9,R2=0.68,P<0.01),乙酸比例=51.77+51.61NDF(n=9,R2=0.52,P<0.05),丙酸比例=29.09-31.06NDF(n=9,R2=0.49,P<0.05)。绒山羊日粮NDF含量为50%左右时瘤胃的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椰子油(CCO)对瘤胃发酵、菌群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各组CCO添加量为日粮干物质的0%(对照组)、1%、3%、5%、7%和9%,体外发酵48 h。结果表明:5%、7%和9%添加组pH高于其余各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低于其余各组(P<0.05);与对照组、1%和3%添加组相比,7%和9%添加组乙酸摩尔百分比和乙酸/丙酸降低(P<0.05),丙酸摩尔百分比增加(P<0.05);添加CCO降低了甲烷产量和原虫数量(P<0.05);7%和9%添加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低于其余各组(P<0.05);5%、7%和9%添加组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低于对照组和1%添加组(P<0.05),细菌总数、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数量低于其余各组(P<0.05)。综上可知,TVFA浓度、微生物数量及酶活力随CCO的添加量增加而降低;CCO的最大添加量不宜超过日粮干物质的3%。  相似文献   

8.
能氮同步释放与饲喂频率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同步指数与饲喂频率差异对绵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以4只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杂交羊(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4种日粮分别以2种同步指数(SI)与2种饲喂频率(FF)组合处理,即Ⅰ组(SI=0.66,FF=2)、Ⅱ组(SI=0.66,FF=4)、Ⅲ组(SI=0.75,FF=2)、Ⅳ组(SI=0.75,FF=4),试验周期为4期。结果表明:Ⅰ组与Ⅱ组、Ⅲ组的平均pH差异显著(P<0.05),Ⅱ组平均N H3-N浓度与Ⅰ、Ⅲ、Ⅳ组差异显著(P<0.05),Ⅰ组与Ⅲ组的丙酸浓度、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显著(P<0.05)。对于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M C P),早晨饲喂后4 h之内,各组M C P的浓度没有差异,12:00开始Ⅳ组与Ⅲ组、Ⅰ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同步指数较高的日粮,丙酸浓度较高,乙酸/丙酸低,M C P产量较高。增加饲喂频率对绵羊瘤胃内环境调控效果甚微,但可以提高M C P产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代谢的影响。选择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平均体质量42kg),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以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在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40g脂肪酸钙、植物脂肪粉和硬脂肪粉,采集瘤胃液测定氨态氮、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1)饲喂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影响。2)饲喂后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对照组pH比试验组高,但各处理对绵羊瘤胃液pH的影响不显著,以添加脂肪酸钙和植物脂肪粉效果较好。3)各组试验羊瘤胃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及乙酸/丙酸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对瘤胃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添加植物脂肪粉组丙酸浓度最高,与硬脂肪粉组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丁酸浓度比对照组和脂肪酸钙组高,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绵羊日粮中添加40g过瘤胃脂肪对瘤胃氨态氮浓度、pH和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对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应用Rusitec系统研究壳聚糖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发酵体系由400 mL瘤胃液、400 mL缓冲液、70 g瘤胃内容物和20 g饲粮(装于尼龙袋内,精粗比为40∶60)组成,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将Rusitec系统的发酵罐分为4个处理,壳聚糖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00、1 000、1 500 mg,每个添加量2个罐,重复进行2期试验,即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罐,每期预试期7 d,正试期2 d。检测甲烷产量、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养分降解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500、1 000、1 500 mg组甲烷产量分别降低了17.71%、31.67%、50.37%,差异显著(P<0.05)。2)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各时间点乙酸和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P<0.05),显著提高了丙酸浓度(P<0.05);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总氮、氨态氮、尿素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微生物氮浓度(P<0.05)。3)1 000、1 500 mg组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甲烷产量,总氮、氨态氮、尿素氮、微生物氮、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乙酸/丙酸以及粗蛋白质降解率与壳聚糖添加量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由此可知,壳聚糖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模式,提高发酵液丙酸浓度,降低乙酸浓度,减少甲烷生成,提高能量利用,同时减少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日粮中添加酵母发酵饲料对蒙古绵羊瘤胃菌群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选用10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且体重约40 kg的14月龄蒙古羯羊,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发酵饲料(13.37%)。预试期15 d,正试期5 d。于正试期晨饲后0、3、6、9、12 h依次采集瘤胃液,每天采集一个时间点,共采集5次。实时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检测9种瘤胃菌群的数量,并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试验组溶纤维丁酸弧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埃氏巨球型菌、牛链球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反刍兽甲烷短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组中菌群多样性低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门、纤维杆菌门、密螺旋体门含量升高,厚壁菌门含量降低(P>0.05);理研菌科_RC9菌属含量升高,克里斯滕森菌属_R-7含量降低(P<0.05)。综上,酵母发酵饲料能够影响瘤胃菌群数量,改善瘤胃菌群结构,降低瘤胃菌群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细菌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奶牛提供瘤胃液,对照(A)组底物含5%脂肪酸钙,试验组培养底物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1.5%、1.0%、0.5%和1.5%(B组),1.5%、1.0%、1.5%和1.0%(C组),1.0%、1.5%、1.5%和0.5%(D组)以及1.5%、0.5%、0.5%和1.0%(E组)。在培养后0、3、6、12、18、24 h采集培养液,测定p H、氨氮浓度和瘤胃细菌含量。结果表明:1)培养液p H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培养液氨氮浓度显著高于B、D组(P0.05)。2)除白色瘤胃球菌,其他菌属含量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琥珀酸拟杆菌、生黄瘤胃球菌、蛋白溶解梭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含量在B组较高;C组溶纤维丁酸弧菌、埃氏巨球菌、降解淀粉瘤胃球菌以及瘤胃总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培养液埃氏巨球菌含量最高,为优势菌。综合得出,脂肪酸组合对瘤胃总细菌和大部分细菌种属含量有显著影响,这与发酵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皮和大豆皮组合代替饲粮中部分玉米和玉米秸秆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36只健康、(120±11)日龄和体重[(22.20±0.92)kg]相近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饲喂3种不同的饲粮:1)0玉米皮+0大豆皮(对照组);2)9%玉米皮+9%大豆皮(18MIX组);3)17%玉米皮+17%大豆皮(34MIX组)。试验期共85 d,其中预试期15 d。结果表明:1)34MIX组的末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8MIX组差异不显著(P>0.05);34MIX组和18MIX组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4MIX组的平均日增重最高。2)34MIX组的瘤胃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8MIX组差异不显著(P>0.05)。3)18MIX组和34MIX组瘤胃液中羟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8MIX组和34MIX组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利用玉米皮和大豆皮组合代替饲粮中一定比例的玉米和玉米秸秆有利于育肥羊生长和瘤胃代谢效率。  相似文献   

14.
旨在建立一种有效的定量方法监测肉牛在运输前后瘤胃内3种主要细菌的变化,本试验选用8头体质量相近的健康夏南牛,在运输前、运输中6h、运输后1、3、7、15d时间段采集瘤胃液。分别以黄化瘤胃球菌、嗜淀粉瘤胃杆菌、脂解厌氧弧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运输应激对肉牛以上3种瘤胃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运输前相比,黄化瘤胃球菌在运输中6h、运后1d浓度显著升高(P〈0.05)。嗜淀粉瘤胃杆菌在运后3d浓度升高到运输前的13.86倍,随后逐渐降低,15d时为运输前8.42倍。脂解厌氧弧杆菌在运输后3d数量出现极显著的降低(P〈0.05),在7、15d逐渐恢复。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对黄化瘤胃球菌影响不大;脂解厌氧弧杆菌在运输应激后出现显著的降低,运输后半月内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嗜淀粉瘤胃杆菌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瘤胃细菌进行定量可以快速有效的反映出运输应激对菌的数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均饲喂基础饲粮,各组分别灌服0(对照)、20、30、40 g/d茶皂素,茶皂素与水混匀灌服,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35 d的饲养试验。正试期期间每隔7 d,在晨饲前1 h用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测定瘤胃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p H(30、40 g/d组)、氨态氮的浓度(20、30、40 g/d组)(P0.05),但均未超过正常范围值;茶皂素显著提高了微生物蛋白(30、40 g/d组)、丙酸(20、30、40 g/d组)和丁酸浓度(20、30、40 g/d组)(P0.05),30 g/d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提高了20.20%;但茶皂素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各组的瘤胃液原虫、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甲烷菌、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补饲茶皂素改善了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并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30 g/d的剂量对奶牛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发酵玉米蛋白粉(fermented corn gluten meal,FCGM)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600±25)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发酵底物为TMR,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各组分别在发酵液中添加0、0.3、0.6、0.9 g/L FCGM(干物质基础),每个处理3个重复。记录体外发酵12、24、36和48 h产气量,测定体外发酵12、24和48 h发酵液pH、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纤维素酶活性、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和菌体蛋白浓度,并测定体外发酵24 h发酵液中瘤胃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①添加不同水平FCGM组的体外产气量(除12 h外)、慢速产气部分、潜在产气部分和有效产气速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②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FCGM处理组的发酵液pH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纤维素酶活性、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 < 0.05;P < 0.01),且0.9 g/L FCGM组达到最高。③添加0.6和0.9 g/L FCGM组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牛链球菌、普雷沃氏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真菌和原虫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0.9 g/L FCGM组达到最高,而产甲烷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且0.9 g/L FCGM组达到最低。综上所述,TMR中添加FCGM可提高体外发酵产气量,增加发酵液内纤维素酶活性、VFA、NH3-N及菌体蛋白含量,提高瘤胃内某些纤维降解菌、蛋白降解菌、淀粉降解菌、真菌和原虫相对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相对丰度,调节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善瘤胃发酵,其中以添加0.9 g/L FCGM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日粮粗蛋白质水平(crude protein,CP)对育肥湖羊瘤胃微生物、pH及VFA含量的影响,选取54只4月龄[(32.25±2.50)kg]湖羊公羔,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将试验羊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3个处理组日粮CP水平分别为11.5%、14.0%、16.5%,试验期共70 d,包括7 d预试期,63 d正试期。试验期结束后,每组选择10只试验羊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并采集瘤胃内容物,用于瘤胃微生物DNA提取。结果表明:1)不同CP处理组对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瘤胃总重、瘤胃组织重及尾脂重无显著影响(P>0.05)。2)11.5%CP组瘤胃液氨态氮显著低于14.0%CP及16.5%CP组(P<0.001),但14.0%CP组与16.5%CP组无显著差异(P>0.05)。瘤胃液pH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P<0.1)。3)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浓度不受日粮中CP水平的影响(P>0.05),其中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戊酸比例均不受CP水平的影响(P>0.05),但异戊酸的比例随日粮中CP水平的增加有增加趋势(P=0.098)。4)在不同CP处理组中,瘤胃内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最高,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普雷沃氏菌的含量均不受CP水平的影响(P>0.05),而黄色瘤胃球菌11.5%CP组显著低于14.0%CP组(P<0.05),16.5%CP组与11.5%CP组及14.0%CP组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日粮不同CP水平不影响试验羊屠宰性能,但能够影响瘤胃液pH及氨态氮含量,随CP水平的增加,异戊酸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14.0%CP组黄色瘤胃球菌数最多。  相似文献   

18.
杨宏波  刘红  占今舜  林淼  赵国琦 《草业学报》2015,24(12):131-13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颗粒饲料对中国荷斯坦断奶公犊牛瘤胃微生物蛋白、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用12头3月龄大的中国荷斯坦断奶公犊牛,按照日龄相近(103.92±1.5 d)、体重相似(121.25±4.12 kg)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3头,分别饲喂精粗比为75∶25(Ⅰ)、70∶30(Ⅱ)、65∶35(Ⅲ)、60∶40(Ⅳ)的4种全价颗粒饲料。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测定犊牛瘤胃微生物蛋白、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处理组Ⅳ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最低,且显著低于处理组Ⅰ(P<0.05);处理组Ⅳ的丁酸浓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处理组Ⅰ、Ⅲ(P<0.05);处理组Ⅲ的乙酸/丙酸最大,且显著大于处理组Ⅳ(P<0.05)。处理组Ⅳ的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真菌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处理组Ⅲ的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综上所述,高精料全价颗粒饲料虽然能提高犊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的水平,但会抑制瘤胃纤维降解菌和厌氧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瘤胃纤维分解菌定量方法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构建了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等3种瘤胃纤维分解菌实时荧光绝对定量PCR的标准品及标准曲线,以用于纤维分解菌的定量测定。提取瘤胃微生物总DNA,以各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PCR产物,与pMD18-T Vector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阳性重组质粒,提取含目的片段质粒DNA,通过PCR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根据OD值确定浓度,将梯度稀释的质粒作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做出标准曲线。结果表明:所构建的3条标准曲线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999),并获得了高扩增效率产物(白色瘤胃球菌为101%、黄色瘤胃球菌为98.0%、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为97.7%),说明成功构建了瘤胃纤维分解菌实时绝对定量PCR的标准品和标准曲线,为定量研究瘤胃纤维分解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月龄相近(3~3.5月龄)、体重均一(19.16±0.54) kg、臀型一致、健康状况良好的阿勒泰母羔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自由采食60 d后,参照NRC(2007)饲养标准中维持能量(Em)需要,3个组分别按1.5Em(0.75 MJ·kg-1 W0.75)、1.0Em(0.50 MJ·kg-1 W0.75)和0.5Em(0.25 MJ·kg-1 W0.75)饲喂30 d。结果表明:1)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羔羊全胃、瘤胃、小肠的重量逐渐降低,且1.5Em组全胃、瘤胃、小肠重量和瘤胃指数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1.5Em和1.0Em组小肠长度和小肠指数显著高于0.5Em组(P<0.05),但1.5Em和1.0Em组无显著差异(P>0.05);2)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绵羊瘤胃液pH先升高后降低,1.5Em组pH显著低于0.5Em和1.0Em组(P<0.05),氨态氮(NH3-N)含量逐渐降低但3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以及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1.0Em组最低,且1.0Em组TVFA、乙酸、丙酸含量显著低于1.5Em和0.5Em组(P<0.05),丁酸、戊酸和乙酸/丙酸1.0Em和0.5Em组显著低于1.5Em组(P<0.05);3)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瘤胃液消化酶活性降低,脂肪酶、蛋白酶活性1.5Em组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1.0Em和0.5E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α-淀粉酶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4)瘤胃内容物中真菌、原虫的相对含量1.5Em组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但1.0Em和0.5E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1.0Em组最低,显著低于1.5Em和0.5Em组(P<0.05),黄色瘤胃球菌3组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