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炭疽病是杧果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杧果的生长势以及杧果的产量和质量,选种抗病品种是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抗病性鉴定法,初步鉴定了在农业部儋州杧果种质资源圃中的229份杧果种质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在参试的种质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其中高抗种质13份、中抗种质36份、中感种质116份、感病种质64份,这些种质的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展开杧果抗病遗传规律及分子育种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枣果实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枣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贮藏期病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采前枣果有9种病害,病原菌涉及到9个属真菌和4个属细菌。贮藏期枣果有4大类病害,但病原菌隶属12个属真菌。同一种病害不仅由单一病原菌侵染所致,而且往往是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引起的,因而给田间和贮期综合防治造成了一定困难。最后,提出了枣果病害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杧果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与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以感抗杧果品种红杧6号(抗病品种)、贵妃杧(感病品种)为材料,采用刺伤接种法,测定杧果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杧果受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侵染后,其体内O2-·、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抗性呈负相关。X.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侵染杧果后,O2-·、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杧果抗性密切相关,初步确定为抗性生理指标,可作为该病防控与育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12种中草药提取物防治杧果采后病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浓度为20mg/ml的12种中草药的丙酮提取物溶液对杧果进行浸果处理,观察其防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中草药的提取物对杧果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八角、荜茇、肉桂、砂仁对杧果炭疽病的防效超过68%,防治作用比较显著。12种中草药的丙酮提取物中,有10种对杧果蒂腐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砂仁、香附子、荜茇、八角对杧果蒂腐病的防效超过了50%。八角、荜茇、砂仁对2种采后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高于商业杧果保鲜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研究了怒江流域6个杧果品种成熟果实挥发物成分,为云南省杧果品质评价、杧果病虫害的防治与抗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6个杧果品种主要挥发物成分有单萜、倍半萜类、酯类、硅氧烷类等物质,其中,萜烯类物质是杧果香气成分中较多的物质,主要为3-蒈烯、萜品油烯、蒎烯、柠檬烯及其同分异构体等物质,且不同杧果品种之间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金煌、三年杧等含有蒈烯,帕拉英达、三年杧中含有丙位辛内酯等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随着DNA分子标记的不断发展及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稻瘟病抗病机理研究以及稻瘟病抗性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综述了稻瘟病抗病基因定位及克隆的研究进展,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疮痂病是近几年在我国部分杧果产区危害杧果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描述杧果疮痂病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害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病害造成的粮食作物产量损失严重制约了全球粮食安全,培育抗病品种是公认的应对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挖掘抗病基因、阐明广谱抗病机理是水稻广谱抗病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寻找病害防控新途径基础。近20年来,植物免疫机理取得了系列重大进展,主要粮食作物广谱抗病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抗性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已被揭示。回顾和综述了水稻广谱抗病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已克隆的主要广谱抗病基因,广谱抗性分子机制),分析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对广谱抗病研究的发展及其在水稻生产上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杧果果实炭疽病是杧果产区最主要病害;杧果"露水斑"是近年在果实上极易发生的常见病害。目前在广西杧果产区,杧果开花较往年整齐,随着气温回升和湿度增大,在冬季管理不到位和防控不及时的果园,极易发生这两种病害,春季忙果产区酸雨频发,也极易导致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果实商品价值。为提高防控效果,建议果农提早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防控这两种病害,确保增产增收。一、杧果果实炭疽病和"露水斑"病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0.
花生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抗病品种的应用是病害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准确有效地鉴定和利用花生抗性资源,需要运用基因技术手段来加快花生抗病品种的育成,本文介绍了花生叶斑病、黄曲霉病以及青枯病等主要病害的基因研究概况,其次归纳和总结了花生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方向,最后对多种抗病基因聚合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植物灰霉病及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之一,对农业产品及园林观赏植物均有较大危害。对植物灰霉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防治措施、抗病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对灰霉病的防治研究主要针对果蔬类,而对园林观赏植物的研究较少,这为后期对灰霉病抗性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期生产实践经验,按各生产季节的实际要求,总结整理出一套先进实用的杧果周年生产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花期、挂果期、采后及冬季管理技术,以供广大杧果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杧果的特性、功效,及采收贮藏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了杧果的国内外生产现状,指出应解决杧果产业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影响,选择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加强采后的保鲜和商品化处理,同时发展加工业,其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多抗病基因的鉴定,为抗稻瘟病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文中综述了我国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抗性改良、抗病育种的情况,并对抗稻瘟病育种的应用及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紫花杧果实生理病害海绵组织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紫花杧果实生理病害海绵组织发生规律。[方法]于2002~2005年调查了紫花杧果实海绵组织病害症状,并综合分析了紫花杧果实生理病害海绵组织发病与其外部因素(果实成熟度、果实大小、单株结果量)的关系。[结果]病害症状主要特征是在果肉中部或中下部出现凹陷空腔,形成海绵状空洞。未成熟的果实基本不发病,果实临近成熟前10 d才开始出现病害。病害发生率与果实的单果重、果实纵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为该病田间诊断、鉴别以及采前和采后无损伤测试判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诱导植物抗病是近几年植物保护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马铃薯真菌病害生物防治开辟了新途径.有效且无毒无害生物源激发子的筛选为探讨诱导抗性的方法和机理奠定了基础.结合本实验室的初步工作,介绍了诱导抗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生物源激发子的筛选、诱抗效果及诱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并阐述了诱导抗马铃薯真菌病害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茄子抗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假单胞菌杆菌引起的青枯病已成为茄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均难以奏效。综述了近 年来国内外关于茄子青枯病抗性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茄子资源抗性材料筛选与鉴定、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分 析、与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茄子杂交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等相关技术在抗病育 种中的应用,并介绍了茄子嫁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在防治茄子抗青枯病的相关情况。同时,讨论了现阶段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晚疫病则是当今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重点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AFLP和SSR,以及国内外利用这些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抗药性、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介绍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抗性基因及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体细胞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晚疫病抗性检测。这些对今后中国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寡雄腐霉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杀菌剂,可有效抑制多种土壤真菌的生长及危害,具有较强的真菌寄生性和竞争能力,同时,还能刺激植物抗病机体所需的植物激素产生,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促使植物生长强壮,增强植物的防御机能及对致病真菌的抗性。本文概述了寡雄腐霉对番茄土传病害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具严重威胁的真菌病害,培育聚合多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以优质、高产、感稻瘟病的中间材料L0为受体亲本,与携带Pizt和Pib基因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1号杂交,经分子标记及系谱选择、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鉴定,获得6个不同类型的稳定株系.苗瘟及穗瘟抗性鉴定表明,含不同基因组合的抗性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携带Pizt/Pib的L5株系抗性频率与武运粳21号相当,显著高于仅携带Pizt或Pib的株系.将L5株系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淮南迟播组中间试验,最后审定定名为扬粳3491.该结果表明利用粳稻中广泛分布的广谱抗病基因Pizt,再聚合其他染色体位点的抗性基因,可有效地提高江苏粳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这一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多个抗病基因的聚合,有效缩短水稻抗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