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选育及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è小麦杂交,培育出小麦新品种陕麦159.该品种半冬性,成熟早,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利用2005-2007年陕西省关中灌区中肥组区域试验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法对陕麦159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麦159两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23%和9%.回归系数(6)两年分别为0.98和0.88,均低于对照品种.说明陕麦159高产稳产性优于对照品种,同时陕麦159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经细胞学鉴定,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新种质。然后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将八倍体小偃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出优质小麦品种早优504和小偃503。这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8和165g/kg,沉淀值分别为37.9和46.4mL,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96和340g/kg,稳定时间分别为3.5和13.0min。综合抗病性好,成熟早,产量高。早优504平均产量5250kg/hm2,最高产量6225kg/hm2。小偃5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70kg/hm2。  相似文献   

3.
早熟是大麦的突出优良性状,通过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杂交,可把大麦的早熟性状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为了获得确定的小-大麦早熟新种质,以中早熟小麦品种小偃22作对照,对小-大麦杂种回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选择,筛选出比对照早熟3~5 d的2个遗传稳定衍生系:WB0528和WB0647。这2个早熟株系具有抽穗与大麦基本同期,灌浆快的特点。经过细胞学和染色体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2个株系均为附加了两条能够相互配对,且携带有含早熟性状大麦染色体的二体异附加系。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11,(8)
新品种小麦“登峰168”在2006--2009年参加陕西省关中灌区小麦新品种预试、区试和生产试验,均比对照小偃22增产,位居试验第一名,最高亩产568.4千克,比对照小偃22最高增幅达18.1%,2010年4月获得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是高产、稳产、优质、早熟抗倒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太学6号是洛阳市太学农作物研究所利用豫麦49×豫麦63,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晚播、早熟、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结合了双亲的优良基因,2008-2010年在河南省南部区试中2a分别较对照豫麦18-99增产4.91%和6.6%。在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2%,居参试品种第1位。  相似文献   

6.
为宣传推广小麦新品种,发挥小麦育种成果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设置本试验,试验展示品种9个,顺序排列,不设重复,以主栽品种小偃22为主对照,强筋品种西农979为副对照,参照陕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对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群体动态及产量进行调查记载,结果表明:展示小麦新品西农528、西农529、西农105、巨良8079比对照小偃22显著增产,小偃68、西农511产量略高于对照小偃22,武农986产量略低于对照小偃22但高于副对照西农979;强筋品种西农529、西农511、武农986、中强筋品种巨良8079优质且高产,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新麦21是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多穗兼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特抗倒春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9014)。该品种抗倒春寒性极好,含有Funo、NPFP、四川繁1等的优良的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高产、抗病、中早熟、抗寒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偃高21是以(周麦16×豫麦49)F2为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早熟、广适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6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9%;2016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5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4%。适宜黄淮南片广大麦区中高肥地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9.
新麦23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偃展4110作母本、周麦16作父本杂交,经过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抗病性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抗虫棉“邯棉559”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基因累加和亲本性状互补原理,通过复合杂交创造出早熟、高产、优质棉花新种质邯4104,再利用高产、优质、抗虫的邯郸109进行抗虫Bt基因转育,经系统选择,培育出优质、高产、早熟不早衰、抗棉铃虫的棉花新品种邯棉559。该品种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1.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有两个姊妹系小偃22-2和小偃22-3,两个系在农艺性状多方面比较相似,皆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骨干品种。为了有效鉴别和利用这2个姊妹系,本文从农艺性状、蛋白电泳、SSR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两个系的差异,总结了两者农艺性状的异同点,找到了区分2个姊妹系SDS-PAGE和A-PAGE图谱的特征带,筛选出了25对区分这2个姊妹系分子差异的SSR特异引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选育持久抗耐多种病害的小麦核心抗病种质,以奥地利黑麦、中间偃麦草和野生二粒小麦为抗源,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阶梯式杂交等多种组配方式,将基因逐步累加、聚合到一起。选育中以不丢失抗性基因为前提,以抗旱耐寒为适应性选择的基本标准。育成的小麦新品系远丰139半冬性,耐寒、抗旱,株型结构好,产量高,品质好。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系鉴定对条锈病免疫,对白粉病和叶枯病高抗,中抗赤霉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分析,品质达到国标精制级面条用小麦粉标准。2005年陕西省区试较对照小偃22增产5.6%。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选育超高产小麦品种,利用多种外源抗性种质与多个农艺亲本组配,采取大群体和F3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的选择策略,将多种优异基因累加、聚合,育成了超高产小麦新品系陕麦107和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系陕麦94。陕麦107弱春性,成穗率高,株高78cm,高产、抗病、抗倒,落黄好,千粒重50g,产量9712.5kg/hm2,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25.7%。陕麦94弱冬性、多穗型,株高75cm,抗倒伏,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中抗赤霉病,千粒重51g,产量8185kg/hm2,较小偃22增产6%。结果表明,选择遗传背景丰富的亲本材料,采用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是实现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来我国引进和选育的穗重型小麦品种(系)的冷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型小麦除冠层温度高于对照(冷型小麦陕299和小偃6号)外,叶片输出功能期、净光合速率、旗叶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另外,穗重型小麦潜在库容量比冷型小麦大,但其饱满指数小,这是穗重型小麦实现高产潜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适宜于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在旱棚鉴定条件下,以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试抗旱鉴定品种为试材,对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等抗旱鉴定产量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鉴定与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不同。抗旱系数反映材料的稳产性,对于小麦种质抗旱性筛选更直观。抗旱指数修订式以对照品种的表现为参照,兼顾品种的相对产量(抗旱系数)和绝对产量,便于与品种区试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合,可操作性强,是目前最适用于小麦抗旱育种和区域试验的综合性抗旱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黑麦具有优良的遗传多样性,是改良小麦品质、产量和抗性的重要亲本之一,是丰富小麦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远缘杂交的基础上对16份普通小麦与小黑麦的杂交品系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分子遗传学鉴定及相关品质分析,并对可能导入小麦中的外源染色体(片段)进行了多方面定位。鉴定出9个小麦×小黑麦1BL/1RS易位系、1个代换系和2个1BL/1RS易位系/代换系;抗病鉴定结果表明9个杂交品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病均表现为高抗,可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抗源;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显示16个品系中,HMW-GS组成类型以最常见的Null、7+8、2+12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P174在16份材料中的综合得分最高,符合小麦种一级麦的标准;田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系的容重达到一级麦标准,赖氨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8~4.4 g/kg。通过该结果以期鉴定出一批田间抗性优良和有价值的中间材料,为抗条锈病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小偃 2 2是选用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小偃 6号、小偃 10 7和著名的抗病材料 775 - 1为亲本 ,采用复合杂交 ,以常规系谱法为主选育而成的一个小麦新品种。它属于中间偏多穗类型 ,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 ,具有株型结构好、结实性突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病性好、抗旱耐寒、抗倒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1998~ 2 0 0 0年累计种植 89.3万 hm2。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小麦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并阐明其遗传背景。以秋收后冬小麦播种前,大田刚萌发出土的野生麦苗为试材,进行集中移栽种植,观测生长一致性、遗传稳定性,淘汰遗传尚不稳定株系,对获得的118个遗传稳定的野生麦苗系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调查和穗发芽抗性测定,选出4个综合农艺性状好且高抗穗发芽的种质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4个种质系、节节麦及收集野生麦苗地块前5~10年间本地块主栽小麦品种的基因组DNA。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有78.8%的野生麦苗系都高抗穗发芽,其中19.5%的野生麦苗系的穗发芽率为0;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4个高抗穗发芽种质系是节节麦和以前主栽小麦品种的杂交后代。收集、移栽、选择、鉴定秋后大田野生麦苗是一条获得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