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7份旱地小麦新品系(种)光合特性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偃15为对照,测定08(2)-3-11等6个旱地小麦新品系光合参数、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①6份小麦新品系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不同程度地低于小偃15;②株高、穗长等农艺性状在参试品系(种)间存在差异;受气候影响,7份参试品系(种)均有不同程度地冻害和赤霉病发生;③08(2)-3-11产量为321.9 kg·667m~(-2),较小偃15增产5.01%,其余品系的产量均低于小偃15。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对新型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绵7AB-4-2与其姊妹系绵7AB-4—1进行农艺性状差异性及SSR引物上的多态性研究,并对绵7AB-4-2进行不育保持率及其与姊妹系绵7AB-4—1和其它不同来源不育材料进行测交和回交不育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绵7AB-4-2与其姊妹系7AB-4—1的农艺性状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绵7AB-4-2的可育株自交不育率可达60%以上,而姊妹系绵7AB-4—1的可育株自交不育率25%左右;与姊妹系绵7AB-4—1和其它9个不同来源的不育材料进行测交时,对同类型不育材料可保持不育率达90%以上,回交不育率在80%以上。绵7AB-4-2与姊妹系绵7AB-4-1在SSR引物a2、E10上存在条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进行农艺性状、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以确定其优良农艺性状及导入小麦基因组中的外源染色体。结果表明,CH188平均穗长14.60 cm,株高70.60 cm,小穗数、千粒质量等优于主栽品种;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42;基于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Contig序列开发了160个STS标记,其中,8个可作为识别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中6St染色体特异标记,可以推测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是小麦的一对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替代;其优良的农艺性状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CH188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可能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EC系列姊妹系的交配效应。结果表明,EC系列姊妹系在单株粒重及其它农艺性状上,既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用姊妹系组配成姊妹姝种,其生产力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单株粒重及其它农艺性状资普遍表现出优势,单株粒重优势尤其突出,产种量大大提高。用姊妹系组配的单交种之间、改良单交种之间的单株粒重及其它农艺性状呈现显著差异。姊妹种与改良单交种单株粒重相关不显著,单交种与改良单交种的单株粒重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解析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系)的遗传构成并分析其遗传差异,对4个高油酸姊妹系及其亲本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品质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高油酸品种(系)在荚果产量、籽仁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均与母本‘冀花6号’相当并优于父本‘开选01-6’,姊妹系获得了来源于‘开选01-6’的高油酸优良基因片段。其中,‘冀花13号’单株结果数最多,荚果较小,出仁率高。‘冀0607-5’植株相对矮小。SSR标记分析表明,双亲对4个高油酸姊妹系的遗传贡献为46.15%~53.84%。6个多态性标记中,分别有1~5个标记可用来进行两两品种(系)的区分。seq5D05-340和seq15C12-500为‘冀花13号’特异遗传位点;AS1RN9C02-c-386和IPAHM103-190分别为‘冀花16号’和‘冀0607-5’特异遗传位点。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冀花19号’和‘冀0607-5’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冀花13号’与‘冀0607-5’遗传差异最大。以上结果为分析花生高油酸品种(系)的遗传构成及鉴别品种的真实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1991年用甘蓝型油菜双高隐性核不育系绵1AB-1作母本,品872—161—134作父本进行转育,F2代出现不育株进行成对兄妹交,经多代选择,培育出隐性核不育系绵7AB-4(双低)。以其不育系的不育性状为选择目标,从中分离纯化出2个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育性不同的株系,分别定为绵7AB-4-1和绵7AB-4-2,前者兄妹交和可育株自交的不育率分别为50%和25%,后者分别达到80%和60%。笔者对新材料绵7AB-4-2与其姊妹系绵7AB-4—1的农艺性状和SSR引物多态性进行研究,为其进行分子标记、克隆及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早熟是大麦的突出优良性状,通过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杂交,可把大麦的早熟性状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为了获得确定的小-大麦早熟新种质,以中早熟小麦品种小偃22作对照,对小-大麦杂种回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选择,筛选出比对照早熟3~5 d的2个遗传稳定衍生系:WB0528和WB0647。这2个早熟株系具有抽穗与大麦基本同期,灌浆快的特点。经过细胞学和染色体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2个株系均为附加了两条能够相互配对,且携带有含早熟性状大麦染色体的二体异附加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玉米姊妹系组配单交种可提高其制种产量,又因制种产量是亲本多个农艺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明确各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对优良姊妹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玉米自交系ZOL-1姊妹系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灰色关联分析表明,15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  相似文献   

9.
10个旱地小麦高代品种(系)的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1917-1920
以小偃15为对照,比较了26-3等10个旱地小麦高代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09-2生育期最短,其余品种(系)为211~218 d;光合参数在品种(系)间存在差异,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拔节期孕穗期,而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拔节期孕穗期;10个品种(系)的产量介于6.4~9.2 t/hm2,09-2和10-12产量较大,分别较对照增产32.7%和30.8%;26-3、农丰2号和百农406的株高相对较低,其余品种(系)介于61.1~64.6 cm;小偃15、百农406和18-1芒较短,介于2.1~2.4 cm,其余品种(系)介于3.1~6.9 cm。该试验条件下推荐09-2和10-12参与后续的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强筋小麦新品种陕垦6号与其两个亲本兰考906和小偃22之间在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方面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了陕垦6号与两个亲本之间的性状差异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陕垦6号既保留了母本兰考906穗长粒多、抗白粉病、耐盐渍、秆壮抗倒伏、抗穗发芽等优良性状,同时又从父本小偃22上获得了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断穗等优点,极大程度上集父母本优良性状于一体,形成了优势互补,这是它能够高产稳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是常规育种和远缘杂交有机结合而育成的,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导入长穗偃麦草的优质、抗病、抗逆多个优异基因,实现了种属间优异性状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解决了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几个主要目标性状结合起来,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小偃22从2000年以来长期是陕西省主栽品种,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的骨干品种。笔者对小偃22来源、特征特性、创新点,应用情况,优质高产栽培规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更新换代大品种的特点和培育和产业化推广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穗数型多分蘖小麦品种川农16与大穗型寡分蘖小麦品系H461生化及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川农16与H461间至少有10条醇溶蛋白差异带,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别为(1,20,5 10)和(2*,7 8,2 12).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72个SSR位点上共检测到95个等位变异,每一个位点所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目为1至2个,平均1.3个;其中,23对SSR引物(31.9%)能够揭示川农16与H461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优质小麦杂交后代的种子贮藏蛋白组成变化。[方法]采用SDS-PAGE分析2个亲本小麦株系一粒葡8-5-2和P5及其杂交F3株系的高分子量(HMW)谷蛋白组成,并对谷蛋白亚基评分;采用A-PAGE方法分析醇溶蛋白谱带。[结果]杂交后代株系中共出现4种HMW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优质亚基及亚基组合所占的比例较多,其中Glu-A1位点1亚基出现频率为77.8%、Glu-D1位点5+10亚基出现频率高达89.9%,杂交后代平均品质评分高达8分。A-PAGE方法分析表明,在醇溶蛋白谱带中,供试F3株系在ω区域出现3种变异,在γ、β、α3个区域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增加杂种后代选择的准确性和提高品质育种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醇溶蛋白电泳在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0,自引:7,他引:90  
 用酸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我国评选出的18个优质小麦品种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醇溶蛋白带谱严格受基因型控制,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姊妹系之间也有明显差异;(2)在18个优质品种中,共有17种不同带谱,6个品种在血缘上可能密切相关,但各有自己的特征带,有两个品种即PH82-2-2和小偃6号,带谱完全相同。另外,对38份本室收集的有明确收集地点的节节麦分析表明:(1)节节麦醇溶蛋白的多态性与收集地密切相关,中东国家材料的多态性明显高于前苏联材料,而后者的多态性又明显高于新疆及中原收集的材料;(2)河南和陕西不同地区(县)收集的7份Ae.tauschii实际为同一材料,它们的带谱完全相同;(3)在前苏联的材料中找到了与我国中原材料带谱相似的材料,而在中东收集的材料中找到了前苏联材料的带谱。这些结果与物种起源中心学说是完全相符的。因此,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作为资源鉴定的 有效手段,有可能用于解决收集资源材料的重复问题,提高小麦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的效率;同时,可以用它来研究一些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选择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利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了早熟型小麦新品种-早优504。该品种比对照小偃6号早熟5~7d;培育出优质高产型小麦新品种-小偃503。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65g/kg,沉淀值46.4ml,稳定时间13.0min,比对照陕229增产3.9%;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小麦新品种-小偃597。该品种抗旱,后期耐阴雨,成熟黄亮。  相似文献   

16.
几个具黑麦遗传物质的小麦材料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分析、染色体C -带和SSR标记分析鉴定了来源于小麦 -异源杂交回交组合Curren cy/小偃 6号 / /川育 12号 / 3/A30 2的NR98117- 9S等 3个小麦材料的染色体组成。这 3个小麦材料是 1R/ 1D代换系并可能分别伴有 1DS或 3RS的小片段插入未知染色体的遗传变异。SDS -PAGE分析发现 ,这 3个小麦材料都具有 2条来自 6x小黑麦Currency的罕见的HMW -GS带 ,可能受 1R上的基因控制。文中还对这 3个小麦材料的抗病性与其染色体组成变异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A-PAGE和SDS-PAGE方法,对四川省49份小麦新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在醇溶蛋白位点上存在广泛的变异,49个品种(系)具有48种醇溶蛋白带型,共分离出38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35条具有多态性,占92.1%,每个品种(系)可分离出11~23条带。15个品种(系)具有1BL/1RS易位系标记位点Glid1B3,占供试品种(系)的30.6%。在Glu-1位点上,供试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共检测到11种不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18种亚基组合类型,品质得分在5~10分之间,平均6.9分。49个品种(系)中,21个具有5+10优质亚基,3个具有2亚基。新品种(系)中5+10亚基比率较高,反映了四川省强筋小麦育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来看,优质亚基和优质亚基组合的频率仍然偏低,因此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应进一步加强优质谷蛋白亲本材料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小偃 2 2是选用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小偃 6号、小偃 10 7和著名的抗病材料 775 - 1为亲本 ,采用复合杂交 ,以常规系谱法为主选育而成的一个小麦新品种。它属于中间偏多穗类型 ,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 ,具有株型结构好、结实性突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病性好、抗旱耐寒、抗倒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1998~ 2 0 0 0年累计种植 89.3万 hm2。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是优良小麦品种的必备条件。某一个小麦品种只要具有了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特性,就能在生产上长期推广应用,才能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1997~1999三年陕西省关中灌区高肥组区域试验产量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分析法对小偃597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偃597三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12.2%、11.3%、19.0%分别低于对照品种;回归系数(b)三年分别为:0.84、1.00、0.95。说明小偃597高产稳产性要优于对照品种,同时小偃597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小麦材料抗旱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田士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09-7409,7411
为了选择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选用陕合6号、郑引1号、小偃22三个小麦品种,室内砂培,当小麦抽生第3个叶片时,自然脱水法测定其离体叶片保水力并用连续升温电导法测定细胞膜透性,比较不同品种的抗旱性强弱。自然脱水测定结果是:陕合6号、小偃22、郑引1号的含水量分别下降了350.91%、467.8%和441.53%。陕合、小偃、郑引电导率测定的拐点温度分别为65、55和60℃。三者抗逆性大小为:陕合6号>郑引1号>小偃22。陕合6号的抗旱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