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基于稻、麦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的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麦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差异,以60%稻草配方和100%麦草配方的培养料为栽培基质,研究发菌料在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的p H、电导率、含水量、灰分、碳氮含量、C/N等理化性质及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00%麦草配方相比,60%稻草配方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电导率、灰分含量较低,而第二潮菇后的碳氮含量迅速升高。三潮菇结束后,60%稻草配方的培养料纤维素与木质素的降解率低于100%麦草配方,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差异不大。研究初步探明了稻、麦秸秆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差异,为进一步利用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以废棉种植草菇的菇渣为主要原料,设计双孢蘑菇的堆肥配方并在工厂化条件下种植。[方法]通过在堆肥期和栽培期样品采集,从培养料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降解酶酶活、蘑菇生物学效率等方面,探究该菇渣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可行性。[结果]结果表明:以废棉基质为主的草菇菇渣含氮量1.8%以上,本试验配方二次发酵结束后含氮量达2.37%;在堆肥阶段,有62.03%的纤维素被利用,39.2%的木质素被利用;在发菌阶段,有29.32%的半纤维素被利用,木聚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有21.38%木质素被利用,漆酶活性在发菌阶段达到最高,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与其相关降解酶变化呈正相关;在出菇阶段,各组分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有15.38%的纤维素被利用,有19.60%的半纤维素被利用,9.54%木质素被利用,相关降解酶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变化呈正相关。双孢蘑菇产量为22.48 kg/m2,生物学转化率达51.38%,表明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添加豆粕、石膏、黍杆的配方生产双孢蘑菇效果良好。[结论]本试验获得了高效高产的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配方,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图4 表5 参31)  相似文献   

3.
不同培养料的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解决双孢蘑菇保鲜和加工中的褐变问题,以邻苯二酚(C6H602)为底物,分析了不同培养料栽培的双孢蘑菇中多酚氧化酶(PPO)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蘑菇PPO活力最低的条件为:pH2.0,温度40℃,褐变抑制剂VC浓度0.09%。用均匀设计回归分析程序拟合的不同培养料蘑菇PPO活力与pH值、温度和褐变抑制剂VC浓度间关系的数学方程,置信水平大于95%。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采后贮藏期间极易发生表皮褐变,其中涉及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索双孢蘑菇采后褐变涉及的分子机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双孢蘑菇HMG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并对AbHMG蛋白特性,以及AbHMG基因在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期间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FAM注释结果在双孢蘑菇中鉴定到13个AbHMG转录因子,编码序列长度425~1 881 bp,编码141~62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15 996~69 651,等电点5.12~11.13,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AbHMG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所有AbHMG蛋白均为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蛋白。双孢蘑菇贮藏期间表皮L*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表现为表皮褐变程度加深,同时双孢蘑菇子实体相对电导率和呼吸强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AbHMG7、AbHMG9和AbHMG13基因在双孢蘑菇贮藏后期的表皮样品中显著上调表达。双孢蘑菇中共鉴定到13个HMG转录因子,其中AbHMG7、AbHMG9和AbHMG13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相关的转录调控进程。  相似文献   

5.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双孢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充分利用农业秸秆资源,在双孢蘑菇隧道培养料传统麦草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菇渣和玉米秸秆,对培养料堆制过程中的含水量、pH、含氮量、碳氮比等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并对双孢蘑菇产量及农艺学性状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培养料建堆至二次发酵结束均以添加玉米秸秆的配方含水量最高,以传统麦草配方含氮量最高,3个处理的pH差异不大。传统麦草鸡粪配方的产量为18.31 kg/m2,添加菇渣的处理产量为11.43 kg/m2,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产量为14.48 kg/m2,添加玉米秸秆还可以显著提高头潮菇所占产量的比重。此外,二次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碳氮比与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双孢蘑菇采后贮藏适宜的CO_2体积分数,减少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发生,为双孢蘑菇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在5℃低温和95%相对湿度的低温冷库中,经过不同CO_2体积分数的贮藏,研究其对双孢蘑菇失质量率、硬度、白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速率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随着CO_2体积分数的升高,延缓了失质量率的上升和硬度的下降,能显著(p0.05)抑制双孢蘑菇的呼吸速率,使可溶性固形物和酶活性变化缓慢。CO_2体积分数为20%时,能有效抑制双孢蘑菇呼吸速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并且在减缓双孢蘑菇硬度、白度、可溶性固形物下降方面效果最好,能极显著(p0.01)地延缓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北京地区的秸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将其应用于双孢蘑菇栽培领域作为生产资源。在传统双孢蘑菇麦草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玉米秸、菇渣代替部分麦草,以干燥称重法、凯氏定氮法、灼烧重量法等对3个不同配方双孢蘑菇栽培期培养料的理化性状进行分析,以DGGE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特征。添加玉米秸、菇渣后,培养料的含水量、含碳量有所提高;培养料的含氮量越高其产量也越高,产量高低依次为传统麦草配方>玉米秸配方>菇渣配方。不同配方栽培时期共有的优势菌有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微小杆菌属(Microvirga sp.);在原基形成时不可培养细菌(b13)占有绝对优势,可能与原基形成有关;全麦草配方的细菌群落演替最慢。传统麦草配方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状和稳定的细菌群落,玉米秸、菇渣代替部分麦草的配方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料对双孢蘑菇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明  陶鸿  李磊  卢伟  王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266-269
为探索不同培养料对双孢蘑菇营养品质的影响,扩大双孢蘑菇培养料的范围,用新型培养料“土可乐”6号做栽培双孢蘑菇试验,考察子实体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及钙含量等指标。设置6个处理,以传统粪草培养料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5个重复。结果表明:含“土可乐”6号50%的处理子实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的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灰分与粗纤维含量中等,营养品质最好。粪草培养料的子实体蛋白质含量居其次,其粗脂肪含量最高。含“土可乐”6号100%和30%的处理子实体营养品质较差。其余各处理子实体营养品质居中等水平。试验表明,适量地加入“土可乐”6号,可明显提高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双孢蘑菇中代谢产物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双孢蘑菇中蘑菇氨酸的结构、药理作用,以及双孢蘑菇中活性多糖、蛋白酶及脂肪的结构特点,为国内双孢蘑菇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酱油酿造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在整个酱油酿造过程中,pH值在前11 d迅速下降到4.94,之后缓慢下降到4.81,在52 d之后又少量上升;食盐的含量总体维持在18.8~20.0 g/100 m L;还原糖的含量在酱油发酵的前11 d是上升的,11 d之后还原糖含量开始快速下降,42 d后还原糖含量下降变缓;总酸含量在发酵前11 d快速上升,而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约在1.5 g/100 m L上下波动,52 d之后总酸含量有小幅下降;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在酱油整个酿造的过程中是逐渐上升的,在酿造前11 d氨基酸态氮转化率较高,发酵11 d之后含量增长变缓。该结果为酱油酿造过程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选择双孢菇粉、糖粉和黄油添加量为单因素进行梯度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双孢菇饼干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以低筋面粉量为烘焙百分比100%,双孢菇粉10%,白砂糖35%,黄油70%,全蛋液15%,奶粉5%,面火180℃,底火190℃下焙烤15 min得到的双孢菇饼干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双孢蘑菇液氮保藏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洪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276-280
双孢蘑菇As2796、As3003、As4607、As4580等4个菌株经4年的液氮保藏,菌种解冻后进行成活率的测定,恢复生长的菌种在粪草培养基上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及不同酸碱度的走菌试验,同时进行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同工酶谱检测、RAPD检测及出菇栽培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种在液氮中经过4年的保藏,液氮保藏菌种的菌丝生长速度、纤维素酶活力与对照菌株相同,同工酶电泳酶谱和RAPD扩增条带保持不变,栽培出菇仍保持着原有的生长特性与产质量性状,液氮保藏方法可以长期保持双孢蘑菇菌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有机肥发酵的最佳通风方式,采取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不通通风方式对堆肥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通风方式堆肥发酵过程温度伴随氧气浓度的降低而升高,温度高于50℃或55℃天数以翻堆3次处理最多,氧气浓度以翻堆3次与间歇式通风相结合处理表现明显.不同通风方式发酵过程中总N含量呈上升趋势,总C、C/N比、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3个处理总养分含量、pH值差异较小,以翻堆3次与间歇式通风相结合处理成品率最高.总体上,以翻堆3次与间歇式通风相结合最有利于有机肥发酵.  相似文献   

14.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GH06和甘蓝型黑籽油菜P174为亲本,通过单粒法连续自交8代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应用SSR标记绘制31个连锁群(LGs)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1437.1 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3.89 cM。对4个不同环境下RIL8群体中每个株系籽粒含油量、蛋白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进行了近红外分析,性状相关性表明含油量与其他3个性状均表现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别表现负相关和正相关。结合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4个性状QTL,共检测到26个QTL,分布在N2、N3、N8、N9、N11、N13、N16和N17连锁群上,其中8个含油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96%~21.83%;6个蛋白含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12%~14.28%;4个纤维素含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0%~17.29%;8个半纤维素含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的6.66%~16.68%。在N8上,发现有含油量QTL与半纤维素含量QTL重叠的区段。在N9上,发现有纤维素含量QTL与半纤维素含量QTL重叠的区段,上述2个区段重叠QTL加性效应方向相反。本研究认为油菜种子含油量、蛋白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与这些QTL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强化型EM菌剂对金针菇菌糠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EM菌剂在菌糠堆肥中的应用效果,加速腐熟进程,改善堆肥质量,采用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高产菌株黑曲霉SNH-7、蛋白酶高产菌株枯草芽孢杆菌SNK-103与EM菌剂进行复配,研制强化型EM菌剂,并研究其对菌糠堆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EM菌剂相比,接种强化型EM菌剂的处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代谢更加旺盛,温度、pH、EC值、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总氮、铵态氮、硝态氮、C/N、腐植酸和黄腐酸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幅度更大,腐熟进程加快;成品堆肥的GI提高,C/N降低,总氮、硝态氮、总腐植酸和游离腐植酸的含量升高,生物安全性更好、肥效更高。说明在EM菌剂中补充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高产菌株,可强化其对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的降解能力,在无辅料、高C/N、低pH的不利条件下,添加该菌剂能加速堆肥进程,提高堆肥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双孢菇为试材,研究了0.02 MPa和0.04 MPa两个不同低压处理对其贮藏过程中质地、褐变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0.1 MPa)相比,低压贮藏较好地保持了双孢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有效地抑制了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延缓了双孢菇子实体的衰老进程;低压贮藏保持了双孢菇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有利于其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地参数的保持;同时,降低了贮藏中双孢菇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较好地保持了双孢菇的色泽,有效抑制了褐变。其中,0.04 MPa压力下贮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对双孢蘑菇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硝普钠(SNP)为一氧化氮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NO在常温(25±1℃)和低温(4±1℃)条件下对双孢蘑菇‘F56’贮藏过程中相关品质(失重率、开伞率、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Vc)、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9 mmol/L SNP释放的NO显著抑制了双孢蘑菇采后失重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上升,减缓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延缓Vc的降解,抑制了开伞率的增大;使CAT、POD的活性显著增强,同时降低PPO活性。因此,0.09mmol/L SNP处理显著提高了常温和低温下双胞蘑菇‘F56’ 贮藏期间的CAT、POD活性,抑制了PPO活性的升高,延缓了菇体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