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工夫红茶萎凋中温度对鲜叶失水率影响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温度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水分散失的影响,构建鲜叶失水率变化的预测模型,本试验在相对湿度为60%~65%的萎凋条件下,检测设定萎凋温度(20,25,30,35℃)下鲜叶的失水率,明确萎凋温度、萎凋时间及鲜叶失水率的相关关系。进而以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阿伦方程(Arrhenius)为基础,得到鲜叶失水率和温度之间关系的预测模型(R2>0.98)。对该模型的验证试验表明,模型预测值和试验真实值吻合良好(P=4.538%),利用模型能预测鲜叶在萎凋过程中水分散失的规律,进而判断鲜叶达到萎凋适度的时间,对工夫红茶萎凋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萎凋温度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萎凋工艺参数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20℃、28℃、36℃的温度梯度,研究萎凋温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呼吸特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显示:随着萎凋过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降低,鲜叶的容重、柔软性、塑性等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28℃处理最高;弹性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间以28℃处理样的弹性相对最低;色差明亮度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红绿度a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28℃处理下a值最小,即保绿特性最好,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的干茶样汤色、外形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白茶的标准化萎凋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福鼎大毫茶鲜叶为试验材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制样,并对其进行品质检验,以考察萎凋温湿度(低、中、高)和萎凋时间(20、26、32 h)对白茶感官品质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温湿度和萎凋时间对白茶品质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中温湿度下萎凋26 h处理的白茶品质最优;萎凋工艺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品质成分有影响,但达不到显著水平;随萎凋温湿度的升高和萎凋时间的延长,白茶的感官品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确定白茶萎凋环境的最佳温湿度为中温湿度,最佳的萎凋时间为26 h.。  相似文献   

4.
贵州羊艾茶场属于中小叶种切细红茶的产区,执行第三套标准样。为了突出内质的鲜浓品质,在技术的要求是:(1)保证鲜叶质量,这是物质基础;(2)轻萎凋,是先决条件;(3)重揉搓,是充分挖掘鲜叶内含物潜力的必要手段;(4)合理快“发酵”是关键;(5)及时快烘干,是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保证鲜叶质量:鲜叶要求有一定的嫩度而匀整,保证新鲜,不积压过久,不发热红变,不同质量的鲜叶,应分别加工,切忌堆积和压紧。二、轻萎凋:鲜叶采后到萎凋结束,控制在12—24小时之间,萎凋结束时的含水率以  相似文献   

5.
针形名优红茶机械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红久负盛名,享誉中外,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茶类。以其外形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和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独树一帜,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受名优绿茶良好效益的驱使,不少厂家加快了名优红茶的生产步代,尤其是机制做形工夫红茶的生产。针形名优红茶,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振动理条机使其条索紧细挺直。以前的名优茶生产,在做形的环节上多采用手工操作,但手工做形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技术难掌握、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点,不利于名优茶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大多茶厂已开始采用机械生产名优茶,实践证明,机械与手工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易操作、可控性强、规范制茶工艺、稳定茶叶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等。现将其工艺介绍如下:工艺流程: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1鲜叶采摘针形名优红茶要求条索紧细挺直、金毫显露,因此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开展,长度约4 cm左右,要求芽叶无病虫害。2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基础工序。萎凋中鲜叶正常而均匀地失水,细胞液浓缩...  相似文献   

6.
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儿茶素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氧化的影响,采用自然萎凋的萎凋方式,通过监控萎凋叶含水量,设置轻萎凋、中萎凋和重萎凋3个不同处理,探索不同萎凋程度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感官品质总分表现为中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重萎凋处理,轻萎凋处理的汤色和叶底得分最高;萎凋期间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生成了聚酯型儿茶素和少量的茶黄素类,揉捻和发酵期间儿茶素含量逐渐下降,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萎凋程度处理表现为,轻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多且保留量大,生成的茶黄素多,重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少且保留量小,生成的茶黄素也少,中萎凋处理儿茶素的氧化量和茶黄素和生成量介于轻萎凋和重萎凋之间。  相似文献   

7.
发酵和干燥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综述了萎凋及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通氧量、发酵时间和程度等环境因素对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设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速度和初烘的程度等,可更好的发展红茶的品质,以期能为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采制技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茶起源于福建,并相继扩展至广东、台湾,其中以福建青茶品质最为优异。福建青茶又分为武夷山为中心闽北青茶和以安溪为中心闽南青茶。青茶采制技术精湛,综合红茶渥红促进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和绿茶杀青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技术特点。研究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的不同采制技术特点,对充分利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不同制法特点,生产出更优异茶叶,具有现实的意义。1 青茶制法的一般原理青茶从鲜叶到成茶的变化过程与红绿茶截然不同,青茶是以萎凋作前导,为做青做好鲜叶理化变化的必要准备,继尔做青使萎凋叶的叶缘细胞受到适当的机械损…  相似文献   

9.
以杜仲叶与新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漂烫、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工序研制出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以茶叶的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漂烫工艺参数为: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2 min;萎凋工艺参数为:萎凋温度30℃,萎凋湿度20%,萎凋时间3 h;人工揉捻工艺参数为:轻压10 min-重压10 min-轻压10 min;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95%,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品质、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叶初制,大部在雨季进行,鲜叶的表面水含量很高,经初步测定,一般是15—20%。如不消除这种表面水,在加工时,不但浪费燃料,而且影响制茶品质。据《杀青机试验方法(P标)验证报告》所述,杀青时,蒸发水分一公斤,需燃耗0.35公斤标准煤推算,杀青100公斤鲜叶,要多耗标准煤5—7斤左右。制造红茶时,由于表面水而延长了萎凋时间,增加了萎凋叶干物质的消耗,对制茶质量是不利,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近几年来,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研制鲜叶脱水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萎凋时间对云南CTC红碎茶加工过程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萎凋槽萎凋方式,探索萎凋2、4、6、8、10 h处理下CTC红碎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和品质成分的变化,以及对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萎凋期间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之降低,萎凋叶PPO和POD活性与含水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揉切和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被氧化,形成茶色素,含量逐渐降低,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成品茶茶黄素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茶黄素含量与茶叶感官审评汤色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整体来看,萎凋处理 4 h、萎凋叶含水量69.4%时制成的CTC成品茶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远红外特有的光热效应以及光萎凋在茶叶加工中的优越性,通过单因素试验深入分析不同时长和强度的远红外光萎凋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红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叶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远红外光强度的上升而上升,随远红外光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D活性变化趋势与PPO相似,两者活性均以15 W/m 2远红外光处理3 h的萎凋叶最高且较对照分别提升14.4%和23.5%;此条件处理后的红茶与对照相比氨基酸含量提高8.4%,茶多酚总量下降14.3%,茶黄素含量提高20.5%,茶红素含量提高11.9%,同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实验优化了红茶加工中远红外辐射萎凋的工艺参数,可为远红外辐射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变温萎凋对白茶品质影响,以不同季节的贡眉白茶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萎凋过程中,加入10、30、50 s的短时热风(45℃)萎凋处理,研究变温萎凋对白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萎凋,30 s变温萎凋处理使贡眉白茶在感官品质上出现青气褪去、蜜香呈现、茶汤橙红、滋味甜醇的变化,呈现陈年白茶的特征;而10 s处理后仍旧带有新做白茶的青涩味;50 s处理后的白茶在干茶、叶底、汤色上均出现明显红变,滋味和香气已呈现红茶的甜醇特征。3种变温萎凋处理均会降低贡眉白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EGCG、ECG、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黄酮、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而比较不同季节,夏季贡眉白茶经过30 s处理后,咖啡碱、茶多酚、EGCG、EC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黄酮、GC和EC等非酯型的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且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时间变温萎凋对不同季节白茶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将30 s、45℃的变温萎凋处理作为一种加速白茶陈化、提高夏茶利用价值的工艺手段。  相似文献   

14.
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试验设置高、中、低的3种萎凋风力处理和重、中、轻3种初烘程度处理,研究祁门红茶初制中不同的萎凋、初烘工艺对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应试验茶样所检测得到的水解产物、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含量数据有一定差异、却大都并不显著,说明现有的制茶设备调控适应性强。风力大的萎调方式工效较高但水解作用较弱,果胶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水解产物含量略低,风力小的萎调方式水解作用较强、水解产物略高,但工效较低、调控难度大,中等风力的萎凋方式工效较高、理化品质表现较好。初烘程度偏轻的处理,酶性反应及湿热作用较强、时间较长,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主要理化品质成分含量相对较低,茶褐素含量较高。初烘程度适中的处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主要理化品质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比例相对适宜。初烘程度偏重的工艺处理掌控不佳时,容易造成急火或高火,并且不利于后续的足烘焙香。  相似文献   

15.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16.
增湿萎凋对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本实验研究一项加工新技术对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以八仙茶和凤凰单枞两个茶树品种的夏暑季鲜叶为研究材料,在萎凋前,将清水喷施于茶青,增湿量分别是鲜叶重的6%、9%、12%、15%、18%,以不喷清水做对照,进行增湿萎凋,而后按传统工序加工成干茶,探索增湿萎凋新工艺对浓香型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湿量为鲜叶重的15%和18%的八仙茶和凤凰单枞,加工成干茶,苦涩味降低3-4级,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