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级别脱毒种薯对旱地马铃薯病毒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旱地马铃薯脱毒种薯退化原因,对不同脱毒级别的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播种后统计田间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脱毒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种薯侵染的病毒种类明显增加,‘陇薯3号’原原种仅被2种病毒(PLRV和PVX)侵染,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都被4种病毒(PLRV、PVX、PVS和PVM)侵染;‘陇薯6号’原原种未被病毒侵染,原种和一级种各被1种病毒(PLRV或PVX)侵染,二级种被2种病毒(PLRV和PVS)侵染,‘陇薯3号’抗病毒弱,较‘陇薯6号’易被病毒侵染。种薯播种出苗后,卷叶病和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着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着马铃薯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收获后马铃薯腐烂率显著增大,商品薯率有降低趋势。除原原种外,马铃薯的产量随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陇薯3号’和‘陇薯6号’的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原种一级种二级种原原种。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高产、高抗晚疫病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本试验在高海拔地区(1 880 m)对标准原种(≥5g)的高效生产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对脱毒原原种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统计标准原种的产量及效益。试验结果为:原原种的种植密度每667 m2为32 000株时,标准原种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达14.22万粒和10 220元。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低重量标准种薯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5~15 g的种薯比例增加较大,标准种薯的平均单薯重逐渐降低,以利减少种薯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3.
对3种不同苗源(试管薯、试管苗、扦插苗)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在常规栽种季节(四川地区春季为3月20日~4月20日,秋季为8月25日~9月25日)的条件下,试管薯生产原原种的产量最高,每株平均为3.5粒,试管苗与扦插苗产量相当,每株平均为2.8粒;(2)在延迟栽种的情况下,其产量高低为试管薯〉试管苗〉扦插苗,试管薯每株平均为1.9粒,试管苗为2.0粒,扦插苗为1.8粒;(3)方差分析表明,常规栽种季节试管薯与试管苗和扦插苗的产量分别达显著水平,延迟栽种条件下3者产量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大规模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企业在常规栽种季节建议使用试管薯苗源,而延迟栽种的情况下建议大量使用扦插苗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世代脱毒马铃薯生长动态及产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通过对不同世代脱毒马铃薯全生育期中不同生长时期的株高、茎粗及根茎叶鲜重和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世代脱毒马铃薯的生长动态差异显著,原种生长势较强,商品薯生长势较差,但原种与原原种及生产种的差异较小;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的产量分别比商品薯提高了27.57%、39.55%和39.19%。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缓控释肥施用对旱作区全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缓控释肥的施用对全膜马铃薯关键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H)、中(M)和低(L)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了2种不同施肥方式即集中沟施(F)与表层撒施(B)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施肥水平对旱作全膜马铃薯的主要生长指标(除茎粗)、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显著,在施用900 kg/hm~2的高肥水平时,其沟施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达到最大,分别达43 609 kg/hm~2、72.1%和92.7%。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大薯数、单株薯重、大薯重、产量和大薯率影响显著,且在3种施肥水平下,集中沟施(F)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高于表层撒施(B)处理,其中在高肥水平下HF处理较HB处理平均增产达2 835 kg/hm~2,增产率为6.9%。施肥水平×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各生长指标和产量影响均不显著。综合来看,缓控释肥在较高水平的施肥(900 kg/hm~2)条件下,集中沟施处理(HF)有利于旱作区全膜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德化县进行'泉淮1547'淮山原原种、原种、一级种3个不同级别种薯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原种的产量最高,为19482.00kg/hm~2,一级种的其次,原原种的最低;原原种田间无病害,原种和一级种炭疽病发病较轻;原种作种最优,生产上可用一级种。  相似文献   

8.
中原地区马铃薯脱毒移栽时间对微型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秋季利用网棚结合覆盖大棚膜 ,于 9月 15日、 9月 2 8日、 10月 10日、 10月 19日、 11月 1日分 5个时间进行移栽 ,研究移栽时间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移栽时间的延迟 ,各处理的单株微型薯产量和单株微型薯粒数均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在各级微型薯的重量百分比上 9月 15日和 9月 2 8日两个时间移栽没有差别 ,9月 2 8日后 ,随时间的后移 ,大薯率呈极显著降低 ,小芽率升高。 10月 19日后大薯率为 0 ,11月 1日中薯率为 0。前 4个处理间微型薯中薯率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质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当地脱毒马铃薯大面积推广应用,马铃薯原原种需求量很大,而生产成本很高,2003~2004年,在日光温室内采用不同基质混配,用扦插苗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选出可以提高产量,廉价的基质,结果表明,采用砂子+羊粪,按3∶1配制,与其它处理相比单株结薯量高,产量高,薯块色泽好,可大幅度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马铃薯原种在小垄栽培(垄距70 cm)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利用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种一代。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株距10 cm、15 cm、20 cm、25 cm和30 cm共5个处理,采用通径分析探讨了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密度与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和茎粗)、产量性状(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产量、产种量、繁殖系数、公顷产量)和经济参数(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株距在10~30 cm之间时,如果株高越高、主茎数越多,那么产量就越高;随着株距的增大,单株结薯数逐渐增多,单株产量逐渐增高,繁殖系数和产投比逐渐增大,主茎数和产种量无显著变化;垄株距为70×3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繁殖系数最大,产投比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是小垄稀植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1.
刘静  孙长山  徐悦  赵华 《杂粮作物》2003,23(1):56-56
马铃薯是世界上栽培比较广泛的作物,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毒病的大量发生,大大降低了马铃薯的产量,因此,对于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种薯质量的提高,必须从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开始。马铃薯脱毒微型薯作为解决马铃薯退化的一种新的供种方式,它不仅使无菌条件下的脱毒苗转向自然环境中生长,结出小薯,而且还可通过剪尖扦插,提高繁殖系数,加快繁种进程,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贮藏和运输,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马铃薯原原种和原种生产需要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受到外界条件的严重影响。脱毒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脱毒小薯无基质喷雾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扦插苗在保持根际黑暗条件下,采用无基质定时喷雾供给养分,在温室或大棚等保护地内可生产马铃薯脱毒小薯(原原种),单株可结薯50 ̄60粒,重量8 ̄10g/粒,每m^2可结薯800 ̄100粒,其中B组营养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扦插苗在保持根际黑暗条件下,采用无基质定时喷雾供给养分,在温室或大棚等保护地内可生产马铃薯脱毒小薯(原原种)。单株可结薯50~60粒,重量8~10g/粒,每m2可结薯800~1000粒,其中B组营养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定西地区马铃薯脱毒原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丰 《中国马铃薯》2001,15(6):374-375
马铃薯作为种薯生产 ,除一般的栽培技术之外 ,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马铃薯脱毒原种就是将脱毒苗生产的微型种薯 (即原原种 )在大田土壤中生产收获的农业栽培技术的实施过程。1 原种生产中的特殊技术要点(1)防止病毒的感染。具体措施为 :在病毒病害多发区采用网室种植 ;在病害少的地区采用自然隔离种植———高海拔 (适宜种马铃薯的海拔范围 )无马铃薯和茄科等同病源作物种植的地区。(2 )马铃薯属忌氯作物 ,不能施含氯的肥料。(3)微型薯的休眠期较长 ,切忌种植未通过休眠期的原原种。(4)原种生产要求种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2 产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小拱棚及不同基质对马铃薯原原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6,(5):273-276
为了提高马铃薯原原种产量,降低原原种生产成本,就小拱棚及不同基质对马铃薯原原种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选用‘克新2号’和‘青薯6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小拱棚及不同基质类型对马铃薯原原种商品薯产量和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小拱棚的产量显著高于无小拱棚的;采用"麦壳蛭石=12"的基质商品薯产量最高,其次为"羊粪蛭石=13"的基质,但"麦壳蛭石=12"和"麦壳蛭石=11"的基质商品薯率较高,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选择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上主推的费乌瑞它、云薯201、会-2、毕引1号、威芋3号5个不同熟期的马铃薯品种的原原种开展繁殖一级原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云薯201和会-2产量较高,晚疫病发生相对轻,适应性强,是马铃薯原种扩繁的首选材料;毕引1号产量略低,但晚疫病危害程度明显偏重,生产上作为原种扩繁材料要加大晚疫病防控力度;费乌瑞它和威芋3号产量低,晚疫病发生重,在原种繁殖时必须严格防控晚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选择毕节地区主推品种威芋3号微型薯开展不同粒级对一级原种繁殖的影响试验,设每粒≤5、6~10、11~20、21~30、31~40 g 5个处理粒级。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品种和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晚疫病危害程度与原原种粒级存在一定关系,当原原种粒级每粒≤5 g时,不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当原原种粒级在每粒6 g以上时,晚疫病发生情况接近;粒级为每粒21 g以上的原原种繁殖一级原种产量较高,生产上调进原原种时建议选择大粒种薯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铃薯》2013,(2):72-76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技术因其能有效加快脱毒马铃薯繁殖,缩短种薯生产周期,使种薯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而受到重视。本研究以不同苗龄的高产抗病新品种‘丽薯6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适宜的8%12%蔗糖浓度诱导区间内使用不同浓度的蔗糖诱导试管薯,探求其最适蔗糖浓度并观察苗龄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旨在花费更少的成本和较短时间内诱导大量的试管薯,以便于建立原原种高效生产体系。综合分析单株结薯数及单株结薯速率,结果表明:‘丽薯6号’诱导试管薯的最适苗龄为80 d,最适蔗糖浓度为10%。在此处理下单株结薯数最多,且结薯最早,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脱毒种薯是目前国内外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最有效措施。由于原原种生产成本高且数量有限,生产中需要进行原种扩繁和一、二级生产种薯繁育。为研究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鄂马铃薯5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扩繁过程中种植密度、N、P2O5、K2O施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20 000株/hm2,纯N施用量为180 kg/hm2,P2O5施用量为90 kg/hm2,K2O施用量为330 kg/hm2是原种扩繁生产中各因素最佳水平组合。  相似文献   

20.
选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探讨原原种块茎大小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繁殖系数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原原种,株高对种薯总产的直接作用最大;‘克新13号’原原种,保苗率和株高对种薯总产的直接作用最大。‘荷兰15号’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在10~20 g时,繁殖系数最高,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在5~20 g时,其种薯的商品薯产量和总产最高。‘克新13号’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在7~15 g时繁殖系数、商品薯产量和总产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