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使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在体外初步联合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缩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应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肉汤法富集10^11:FU/mL细菌分别测定了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对15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出它们各自的MSW,对于2种药物MSW均比较大的菌株S8、S11、S12进行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测定其MPC和MSW。结果显示,从吉林省分离的15株猪源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33.3%和46.7%;MPC大于100mg/L的分别占到40%和13.3%;MSW大于50的分别占40%和0.067%。对于S8、S11、S12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联合指数分别为0.75、0.09、0.438,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使氟本尼考对S8、S11、S12菌株的MPC分别由原来的256.0、128.0、460.8mg/L,变为8.0、8.0、16.0mg/L,均关闭了MSW。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可以缩小或关闭猪源大肠杆菌耐药选择突变窗。  相似文献   

2.
4味中药及其与抗菌药的复方制剂的MIC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进的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黄连、鱼腥草、大青叶和苦参4味中药及其相互配伍(1:1)对标准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4味中药与抗菌药配伍(1000:1)对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4味中药及其相互配伍对大肠杆菌标准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介于3.91—62.50mg/mL之间,其中大青叶和鱼腥草以1:l配伍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3.91mg/mL;对临床分离株,单方药中黄连抑菌效果最好,MIC为31.25mg/mL,24种复方药中,黄连和盐酸多西环素或加替沙星以1000:1配伍的抑菌效果最好,其MIC为3.91mg/mL。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黄连和连翘对HPI~+大肠杆菌的联合抑菌作用,采用PCR方法对已知血清型的9株鸡源大肠杆菌进行了HPI毒力岛携带情况检测,检测出7株HPI阳性,2株阴性;采用微量稀释法和微量棋盘法对这7株HPI~+大肠杆菌进行了黄连、连翘的提取物单独与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连翘单用时,对HPI~+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5.0 mg/m L和714mg/m L,当两者联合使用时,黄连、连翘的MIC分别为125.0 mg/m L和89.25 mg/m L,联合抑菌指数FIC=1.125,表现出了无关作用。提示,黄连、连翘提取物不适合作为药物对其进行抑菌试验。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黏菌素对猪、鸡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黏菌素联用对猪、鸡源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并计算联合指数(FIC)。试验结果为,对14株试验菌株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呈相加作用的占78.6%,呈无关作用的占21.4%,无拮抗作用。研究表明,盐酸小檗碱和硫酸黏菌素可联合应用于防治猪、鸡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时的相互作用,本试验采用肉汤稀释棋盘法,用恩诺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单药恩诺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256μg/mL;联合用药的MIC分别为8μg/mL和32μg/mL,经计算FIC指数为0.375。结果表明,恩诺沙星与磺胺间甲氧嘧啶联合用药对大肠杆菌呈现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20种中草药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为临床用药及开发中草药制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试管.平皿倍比稀释法,测定20种中草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药敏质控株ATCC25922、临床分离的猪源性大肠杆菌K884及1株多重耐药的鸡源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20种中草药水提物对三株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半枝莲、女贞子、丹参、白鲜皮、赤芍水提物的抑菌作用较强,其中,半枝莲、丹参水提物对上述3株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mL、0.2mL、0.1g/mL。结论:半枝莲、女贞子、丹参、白鲜皮、赤芍水提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治疗鸡大肠杆菌病,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方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豫北地区15株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其MIC及MIC范围(MICRange)使用SPSS 13.0中Probit过程计算出17种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结果表明:多粘菌素B的抑菌作用最强,MIC50、MIC90分别为0.11、0.87 μg/mL;加替沙星的抑菌作用次之,MIC50、MIC90分别为2.53、3.88 μg/mL,其它3种药物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相当,但不及加替沙星,MIC50、MIC90分别为10.11~11.79 μg/mL、15.16~21.13 μg/mL;多西环素和阿莫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小,MIC50、MIC90分别为18.53~388.50 μg/mL和30.59~713.42 μg/mL.  相似文献   

8.
豫北地区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治疗鸡大肠杆菌病,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方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豫北地区15株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其MIC及MIC范围(MICRange)使用SPSS 13.0中Probit过程计算出17种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结果表明:多粘菌素B的抑菌作用最强,MIC50、MIC90分别为0.11、0.87μg/mL;加替沙星的抑菌作用次之,MIC50、MIC90分别为2.53、3.88μg/mL,其它3种药物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相当,但不及加替沙星,MIC50、MIC90分别为10.11-11.79μg/mL、15.16-21.13μg/mL;多西环素和阿莫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小,MIC50、MIC90分别为18.53-388.50μg/mL和30.59-713.42μg/mL。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是为了探讨罗红霉素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的联合药敏作用,从而在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首先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和TMP对鸡身血霉形体BG44T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然后测定了两种药物联合用药时的FIC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鸡败血霉形体颜色变化单位的测定是采用十倍稀释法,单药MIC的测定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罗红霉素和TMP的联合抑菌试验的FIC指数是采用棋盘法测定的,试验重复三次,以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体外MIC结果测定表明罗红霉素对鸡败血霉形体的BG44T株高度敏感,其MIC值为0.0078ug/ml,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的BG44T株不敏感,其MIC值为32ug/ml,两种药物联合时的FIC指数为1.5,结果为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的联合抑菌作用,对硫酸黄连素和硫酸粘菌素单一和联合应用分别对仔猪大肠杆菌(C83901),猪多杀性巴氏杆菌(C44—1),鸡白痢沙门氏菌(C79—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硫酸黄连素对以上4株茵的MIC值分别为:32,128,64,128μ/mL;硫酸粘菌素对以上4株菌的MIC值分别为:64,128,128,256μg/mL;联合应用对上述4株菌的FIC指数分别为:0.375,0.375,0.25,0.5。结果显示上述4株菌对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联用的FIC指数均小于0.5,表现为协同作用。二者最佳比例为1:2—1:4,这为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黄芩苷能否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本试验先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单个药物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进而筛选出10株耐药菌株(T1~T4、T7、T8、T10、T12、T21、T25),然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用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对以上10株耐药菌株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单用的MIC分别为64和512或1024 μg/mL;联合用药后,对10株耐药菌的分级抑菌浓度进行测定,其中T1、T2、T3、T7、T8、T10、T12、T21的分级抑菌浓度均为0.375,T4、T25的分级抑菌浓度均为0.25,10株菌的分级抑菌浓度均小于0.5。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和黄芩苷联合对鸵鸟源大肠杆菌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洛阳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现状以及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情况,采用两倍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吡肟、氨曲南等药物对11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单独用药,氨苄西林抗菌活性最弱,其MIC值均不低于320ug/ml,头孢吡肟抗菌活性最强,其MIC值为1.25-2.5ug/ml。氨苄西林、头孢噻呋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后,联用MIC值比单药的MIC值降低了1/32-1/2,头孢噻呋与非B一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后,联用MIC值比单药MIC值降低了1/120-1/16。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药与盐酸恩诺沙星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上一种常用药物盐酸恩诺沙星和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及其联合使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发现,单味中药水提物中侧柏叶、金樱子和五味子的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3.91、3.91和7.81 mg/mL;单味中药的醇提物中,侧柏叶、马齿苋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7.81和3.91 mg/mL。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五味子和金樱子水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MIC值分别降低到0.0078和0.0039 mg/mL;与马齿苋、赤芍、侧柏叶和金樱子的醇提物联合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MIC值均明显降低。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鱼腥草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椿皮水提物、马齿苋醇提物、苍术醇提物、三颗针醇提物、赤芍醇提物、薤白醇提物、拳参醇提物、侧柏叶醇提物、金樱子醇提物和败酱草醇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耐药菌株呈现相加或协同抑菌作用,其FIC值分别为0.75、0.62、0.62、0.27、0.75、0.75、0.31、0.62、0.50、0.53、0.28和0.62。初步认为不同中药中含有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中药,也含有与盐酸恩诺沙星组合,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中药,为寻找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的药物组合来对抗多重耐药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用肉汤法富集了大肠杆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的暂定防突变浓度(MPCPr)及防突变浓度(MPC)。结果显示,头孢喹肟对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25922)的MIC和MIC99分别为0.125μg/mL和0.1μg/mLMPCPr和MPC分别为0.5μg/mL和0.256μg/mL,MPC/MIC99比值为2.56。头孢喹肟对50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IC90和MPC90分别为0.2μg/mL和0.8μg/mL,MPC90/MIC90比值为4。说明头孢喹肟限制大肠杆菌耐药突变的能力很强,ATCC25922的选择指数(SI)仅为2.56,临床分离株的SI为4。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物与甲氧苄啶联合抗菌作用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甲氧苄啶(trimethoprimum,TMP)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增效作用,确定其与抗菌药物最佳配伍比较。本试验以棋盘格法(checkboard test)测定12种抗菌药物和TMP单独试验及其联合试验时各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各药的小数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及小数抑菌浓度指数(FIC index)判断各药与TMP联合作用效应,测定结果表明受试药物与TMP配伍使用均产生协同作用,使各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增强2-8倍,不同抗菌菌药物与TMP配伍的最佳比例因药物和受试菌株的种类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草药对3种不同血清型禽源沙门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水煎法制备黄连、黄柏、白头翁、金银花、女贞子、乌梅6种单味中草药水提液,然后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一步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LLCL-8株对黄连、金银花和白头翁较为敏感,MIC分别为(62.50±0) mg/mL、(83.33±29.46) mg/mL、(125.00±0) mg/mL,MBC分别为250.00 mg/mL、250.00 mg/mL、大于500.00 mg/mL;鸡白痢沙门菌LLC-51株对黄连敏感,MIC为(31.25±0) mg/mL,MBC为125.00 mg/mL;肠炎沙门菌S株对黄连、白头翁敏感,MIC分别为(62.50±0) mg/mL、(104.16±29.46) mg/mL,MBC均为250.00 mg/mL。说明黄连对3种血清型禽源沙门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且抑菌效果相对明显;白头翁、金银花对某些血清型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阿莫西林与硫酸粘菌素对猪鸡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联合抗菌效果。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阿莫西林与硫酸粘菌素单药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阿莫西林与硫酸粘菌素联用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并计算联合指数(FIC)。试验结果显示,对14株试验菌株体外联合抗菌呈协同与相加作用的占78.6%,呈无关作用的占21.4%,无拮抗作用,表明阿莫西林和硫酸粘菌素可联合应用于治疗猪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打孔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苦瓜提取物对4种临床常见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苦瓜提取物对4种菌株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10 mg/mL的苦瓜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苦瓜提取物对4种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 mg/mL、2.5 mg/mL、5 mg/mL和10 mg/mL。结果提示,苦瓜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药白头翁散各组分(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以及其他6种中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用传统水煎法分别提取10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两药联合组成药对及自制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白头翁散各组分均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其中黄连的MIC为6.250 mg/mL,抑菌效果最佳。单味中药中对大肠杆菌杀菌效果较好的是黄连、秦皮、诃子,MBC均为200.000 mg/mL;药对中白头翁+黄连、大青叶+诃子对大肠杆菌的MIC均为3.125 mg/mL,抑菌效果最佳;白头翁+黄连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2.500 mg/mL,杀菌效果最佳。自制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125 mg/mL、MBC为100.000 mg/mL。结果提示,白头翁散4种单药相加的抗菌效果优于单药和部分药对。  相似文献   

20.
头孢噻呋与恩诺沙星联用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倍稀释法、棋盘法测定头孢噻呋、恩诺沙星以及两者联用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临床分离株和鸡链球菌标准株、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显示:单方头孢噻呋对五菌株的MIC值介于1~32μg/ml之间,恩诺沙星的MIC值介于0.5~64μg/ml之间,且两药对临床分离株的抗菌活性均明显较标准株低。两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不产酶株、鸡链球菌标准株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均为0.75,呈现相加作用;对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产酶株和鸡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FIC指数为1.5,呈现无关作用,但头孢噻呋联用MIC值仅为单方的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