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优化高热清口服液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水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3种醇沉浓度(50%、60%、75%)对高热清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以10倍量水,浸泡0.5h,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时,水提液中黄芩苷含量最高;3种醇沉浓度的黄芩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50%醇沉浓度时成本最低。根据最佳工艺路线制备高热清口服液,3批成品的黄芩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薄层鉴别与pH值检查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结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芩苷的含量做为评价指标,是筛选其不同制备工艺的有效方法。按照最佳工艺路线制备的高热清口服液成品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考察市售不同厂家生产的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控制。依据2015版《中国兽药典》二部双黄连口服液质量标准~([1]),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双黄连口服液中的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的色谱特征和含量。结果表明,测定18批双黄连口服液的合格率为33.33%:而定性检测合格的比例为66.67%;黄芩苷含量范围为0.17%~439.61%,黄芩苷含量合格率为61.11%;绿原酸含量范围为0.02%~231.48%,绿原酸含量合格率为33.33%;连翘苷含量范围为0.46%~341.87%,连翘苷含量合格率为38.89%。源于18个厂家的双黄连口服液的合格率仅为33.33%,且双黄连口服液中主要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因此,应从中药材的源头控制及制剂生产环节全过程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不同孔径陶瓷膜对中药双黄连水提液除杂效果的影响,以双黄连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50、100、200、450、800 nm)对滤液性状、膜通量衰减、有效成分保留率及固形物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对膜过滤除杂与传统醇沉除杂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水提液经滤过孔径为450 nm的陶瓷膜过滤后,滤液澄清、透明,绿原酸、连翘苷转移率分别为90.14%和90.28%,固形物去除率为29.75%;滤过孔径为200 nm的陶瓷膜对黄芩水提调酸调碱液除杂所制备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为83.03%;醇沉除杂所制备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平均含量分别为42.08、1.92和3.11 mg/g,膜过滤除杂所制备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平均含量分别为42.55、2.07和3.23 mg/g,且不同批次含量测定的RSD值均3%(n=3)。综上所述,膜分离技术除杂所制备双黄连泡腾片工艺稳定可靠、简便易行,且绿色、安全,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对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壳聚糖澄清法在复方蜂王胎口服液制备工艺中的除杂效果和有效成分的保留,通过正交回归试验研究了壳聚糖添加量、澄清温度、时间及药液pH等因素对多糖转移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澄清条件:壳聚糖添加量为0.05%,澄清温度为47℃,时间为3.4h,药液pH值为4.8,枸杞多糖转移率可达72.43%。同时与醇沉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壳聚糖澄清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且成本比醇沉法低,工艺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5.
对HPLC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以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为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标准限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双黄连口服液制剂醇沉物的乳酸菌液态发酵工艺,首先确定双黄连口服液制剂醇沉物添加量,再以活菌数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发酵条件,最后进行平行放大试验验证。结果:含20%的醇沉物、接种量4%、发酵温度32.7℃、发酵时间26 h时活菌数可达3.03×109 CFU/mL,为最佳发酵条件。平行放大验证试验表明,该发酵工艺可用于制备双黄连口服液醇沉物乳酸菌液态发酵制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板芪口服液的制备工艺,通过L9(3~4)正交实验表设计试验,以黄芩苷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优化板芪口服液的提取与醇沉等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采用10倍量水浸泡药材1.5 h后煎煮2次,每次1.5 h,药液浓缩至1.5 g/mL,加入乙醇至含醇量为60%,4℃静置12 h过滤,回收乙醇,加水至生药浓度为1 g/mL,4℃静置48 h,过滤,加入3‰苯甲酸钠。结论:依照最佳工艺制备得到的板芪口服液黄芩苷含量相对较高,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板芪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3种有效成分(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的检测方法。采用BEH C18色谱柱,以0.2%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ESI负离子模式下,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10μg/m L(r=0.9991)、0.02~10μg/m L(r=0.9998)、0.025~10μg/m L(r=0.9996)。定量限分别为0.02 mg/kg、0.02 mg/kg、0.025 mg/kg。3种成分的回收率为98%~101.7%,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5%。该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双黄连口服液中的3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黄芩中黄芩苷水提酸沉的最佳工艺,采用正交试验,以黄芩苷得率作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混悬液醇浓度、酸沉pH值3种因素对黄芩苷水提酸沉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水提酸沉工艺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3 h、混悬液醇浓度30%、酸沉pH值2.0,此条件下黄芩苷提取物的得率可达9.758 8%。优化的黄芩苷最佳水提酸沉工艺操作简单、方法可行,为黄芩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的含量的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Class超高效液相系统,Acquity UPLC TUV紫外检测器,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25℃,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进样体积4 uL,检测波长278 nm。结果表明,所检测的3种成分在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值均大于0.999,加样回收率在97%~103%之间,RSD均小于2.5%。试验精密度、重复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良好。该方法简单、高效,灵敏度好,可用于双黄连口服液中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主要在中性粒细胞中表达的磷酸二酯酶4B基因为靶基因,研究双黄连注射液的抗炎机制.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双黄连注射液在不同时间对磷酸二酯酶4B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双黄连注射液与中性粒细胞共孵育1 h时对磷酸二酯酶4B基因表达无明显的影响,当孵育到3 h时即可极显著抑制磷酸二酯酶4B基因的表达(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液能在基因转录水平上抑制中性粒细胞内磷酸二酯酶4B基因的表达,提示其能使cAMP含量升高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提升三味拳参口服液的质量标准,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对三味拳参口服液中苦参、穿心莲、拳参进行鉴别。试验优化了供试样品的制备方法及展开系统,采用一次样品处理,一套薄层展开系统同时把苦参和穿心莲两种药材一次鉴别出来,同时开展了拳参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检出苦参、穿心莲、拳参特征指标成份,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斑点清晰,重现性好,专属性强,既达到中国兽药典的要求,还节省时间、试剂,适用于三味拳参口服液中苦参、穿心莲、拳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度开发双黄连可溶性粉(金银花、连翘、黄芩,1:1:2),并为家禽、家畜合理选择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双黄连口服液生产工艺生产的双黄连可溶性粉及其醇沉物(多糖组分)、滤液(黄酮组分)作为研究材料,以哺乳动物牦牛源轮状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结合平板二倍稀释法,探讨其体外抗菌活性;以牦牛MA-104细胞株、鸡胚成纤维细胞株UMNSAH/DF-1为宿主细胞,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和细胞病变(CPE)检测法,探讨其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可溶性粉对革兰氏阴性菌(牦牛源大肠杆菌、牦牛源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质控菌株)的抑菌效果优于对革兰氏阳性菌(牦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质控菌株)的抑菌效果,从双黄连可溶性粉中分离的黄酮组分可能是双黄连可溶性粉抑菌的主要成分,而多糖组分则无抑菌活性;黄酮组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双黄连可溶性粉及其黄酮组分和多糖组分对鸡胚胎成纤维细胞UMNSAH/DF-1的最小无毒浓度(TC0)分别为:2.58、1.17和1.56 μg/mL,对牦牛细胞MA-104的TC0分别为:1.290、0.585和0.780 μg/mL,对牦牛轮状病毒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双黄连可溶性粉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抗病毒效果优于黄酮和多糖组分。研究结果为双黄连可溶性粉深度开发和对畜禽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立止痢散、杨树花口服液中非法添加盐酸小檗碱的HPLC-PDA检测方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pH值至3.0)(25∶7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提取波长为345 nm。采用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辅助对照品比对方法,对非法添加药物进行确证。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盐酸小檗碱在止痢散和杨树花口服液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和99.7%,RSD分别为0.3%和0.4%;线性方程为Y=41435X-15904,R2=0.9999;检测限分别为0.2 g/kg, 0.2 g/L。该检测方法专属型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止痢散、杨树花口服液中非法添加的盐酸小檗碱。  相似文献   

15.
郭彬  史晗  封海波  刘群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12):4832-4842
【目的】探究复方双黄连制剂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为复方双黄连的深度开发及家禽、家畜合理选择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金银花、黄芩、连翘颗粒分别制成浸膏,再将药物浸膏及穿心莲颗粒按照比例制成穿心莲、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1:1:2)和复方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穿心莲=1:1:2:2)口服液,调节pH为7.0,生药浓度为100%。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2个菌株进行细菌敏感性检测,采用牛津杯结合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出敏感菌株,根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其体外抗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稀释药物,培养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合细胞病变(CPE)情况确定3种药物安全浓度,将最大药物安全浓度以二倍稀释法稀释3个梯度,用新城疫病毒、轮状病毒对MA-104和DF-1进行药物+病毒互作、先加药后攻毒和先攻毒后加药3种方式的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结合CPE探讨药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效果优于穿心莲和双黄连,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20~1.56、0.20~1.56和0.78~1.56 mg/mL。CPE和细胞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双黄连、穿心莲、复方双黄连对DF-1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6.25、0~0.78和0~0.78 mg/mL,对MA-104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3.13、0~0.78和0~0.78 mg/mL。新城疫病毒17E株对DF-1细胞的TCID50为10-6.19/100 μL;牦牛轮状病毒G6P[1]型SDA2株对MA-104细胞的TCID50为10-6.24/100 μL。复方双黄连通过直接灭活病毒(药物+病毒互作)、阻断病毒吸附(先加药后攻毒)及干扰病毒复制(先攻毒后加药)途径对新城疫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28.82%、55.92%、42.45%,对轮状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48.84%、26.52%、15.40%。【结论】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均强于双黄连和穿心莲,且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抗菌效果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结果可为复方双黄连在兽医临床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芩中黄芩苷的正交提取工艺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提取法提取黄芩中黄芩苷,HPLC法检测其含量,并测定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供试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最佳正交提取工艺为A2B2C3,即乙醇浓度70%、体积100mL、冷浸36h,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50mg/mL和0.20mg/mL。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双黄连口服液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参照《兽药注册资料汇编》中兽药急性毒性试验指导原则的要求,选用小白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显示:双黄连口服液对小白鼠最小致死量范围为49.2~60.8g/b,相当于禽临床用量的111.8—138.2倍,说明双黄连口服液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黄芩苷在大鼠体内对非索非那定药动学及P-gp表达的影响,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连续灌胃7天,A组给予黄芩苷200mg/kg,B组蒸馏水空白对照,C组维拉帕米药物对照(10mg/kg),第8天灌胃后2小时,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解剖并迅速取出肝脏、空肠,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织P-gp的mRNA表达水平。各组另外6只大鼠灌胃后同时给予非索非那定(30mg/kg),按时间点连续采集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索非那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黄芩苷对非索非那定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黄芩苷组非索非那定峰浓度(Cmax)比空白对照组增加17.04%(P<0.05),曲线下面积AUC(0-12)增加19.23%(P<0.05),黄芩苷减少了大鼠空肠和肝脏P-gp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黄芩苷能下调大鼠P-gp表达,增加P-gp底物非索非那定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P-gp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