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既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该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度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黑龙江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大体分为3个阶段:(1)1985-1993年波动频繁期;(2)1994-2003年持续下降期;2004-2009徘徊上升期,粮畜生产一直处于相悖模式,具体又分为:极度相悖区、中度相悖区和低度相悖区。最后指出,为协调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应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种植结构,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积极发挥粮食生产与畜牧业互促作用。  相似文献   

2.
枝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西缘,是粮棉生产大县。全市粮食总产近30万吨,可提供商品粮15万吨左右,是国家核准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市所辖8个乡镇,50万人口,有6个国营粮食购销企业,36个站(点),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转化企业24家。全市均收储存量均在13万吨以上。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加强对粮食质量监管是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和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生态区域法,计算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得到该地区资源环境可能的理论最大单产.根据东北地区目前的实际生产能力,参考高产记录,综合考虑品种、农业投入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以及今后主要粮食作物发展趋势,对该地区粮食总体生产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目前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实际产量只有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的20%~30%,未来15~20年内东北地区能够新增粮食0.25亿t,商品粮供应能力为3 000万t.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商品粮基地的布局,并针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种子世界》2010,(7):53-5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主持召开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东北粮食生产产量高,商品粮调出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完成2010年春耕生产任务,努力扩大粮食特别是粳稻等紧缺品种的生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和加工水平,为稳定市场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区域粮食增产因素及途径的必要性。选取东北商品粮基地德惠市作为研究区,在系统分析近30年来粮食播种面积、种粮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应用C-D生产函数定量测度上述选定4项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关系及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4项主要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中,化肥施用量与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最显著,这两项指标每增长1%,粮食产量分别增长0.4944%和0.3113%。最后,依据计算结果,从化肥用量用法、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保护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促进德惠市粮食增产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水平的提高,造成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变差,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逐年下降。从研究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存环境问题,通过对东北黑土区驱动力、土壤环境压力、土壤环境状态、土壤环境影响及响应5个方面出发,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基础上,进行典型黑土区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筛选,建立由5大部分,1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同时,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东北地区现有环境管理政策和存在的土壤环境质量问题,提出黑土区土壤环境分区分类管理方案,为区域土壤环境管理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通过分析甘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建设机制、改善基础条件、做强制种企业、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政策扶持的对策建议,对做强甘肃种业、保障粮食生产用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制种基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用种的基础,推进制种基地建设是种业强基础、保安全的关键。甘肃是全国最大、最具优势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是全国种子生产的战略要地,对保障全国种子质量和数量安全具有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研究并揭示粮食生产格局及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1985—2015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和全国683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基于温度带分区的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热量资源利用特征。研究表明,在1985—2015年间,中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由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生产,其占比分别为18.6%、25.6%、21.6%和25.9%。30年来一熟区的粮食产量比重增加了13.8%,而二熟区和三熟区分别下降了2.7%和11.2%。其中一熟区的中温带粮食产量占比增加了13.9%,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同步增加是中温带粮食增产的驱动因素,而三熟区中亚热带的粮食生产占比下降了13.9%。30年来不同温度带≥10℃年积温不断增加,南方增温趋势较北方更明显,但是热量资源利用效率增幅低于北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热量资源分布间存在“错位现象”。因此,在进行区域粮食生产布局优化和策略制定时,需要以区域自然资源特点为基础,分析粮食生产与资源自然匹配的协调性,从而提高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肖步金 《中国种业》2020,(10):19-22
粮食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稳定粮食安全供给,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作为产粮区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风险,以福建省的产粮区清流县为例,对当地粮食安全供给现状和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衡量粮食安全指标比对和全省粮食安全风险局面,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剖析。据此提出了福建省产粮区应该站位全省粮食安全战备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贮备体系建设,健全和提高应急保障能力;重视涉农专业队伍建设,增员进人增强活力;从而理性构建全省区域关联的粮食安全观。  相似文献   

10.
《种子》1985,(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我区八个县列为种子四化一供试点和商品粮基地县,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现在,更主要的是如何通过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发挥种子基本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发挥种子公司内在的发展能力。本文试就提高种子经营管理素质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实践证明,良种繁育推广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耗能低、经济效益高的重要增产措施。而要加快良种繁育推广的步伐,把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宝鸡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要:根据宝鸡市1995-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口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7年,宝鸡市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其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高度一致,而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年变化率趋势并不完全同步,粮食单产的提高抵消了因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而且可以使粮食总产量出现较大增长,但耕地数量仍是稳定粮食总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依据济南市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济南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8—2004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至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0.055hm2。(2)1978—1999年粮食总产量总体以增长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3)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1979—1982年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1983年以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变小,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但是,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制约,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协同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已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成都市1978~2007年3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结果显示,30年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和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和基本调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缓解和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发展用地矛盾突出,以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以重庆市九龙坡区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城乡结合部代表性人均居民点面积、耕居比、农村居民点人口密度、人均粮食单产、城镇化率等13个评价指标,建立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其集约利用程度将10个乡镇分为3个等级,并以ARCGIS 9.3软件为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和聚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趋向在东北—西南向上为最为明显,而与之相反的西北—东南向的变化趋向较为平缓,并阐述了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Analysis of recent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natur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impacts of these changes on grain security in mainland China provides vital information for revis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regarding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This study examined changes i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n grain potential in agro-ecological zones using the "change rate" method. Agro-ecological subzones were used as the basic units and agro-ecological zones as the research units. We then studied changes for all of mainland China using the "gravity centre model" and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s in each agro-ecological zon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in mainland China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7. The structural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each zone have caused the shift of the gravity centr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in potential in mainland China to the northeast. Unfortunately, it is unlikely that natur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can keep up with this change. Although a large gap remains between the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actual grain yield, the rapid loss of grain potential and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pose great threats to grain security. To ensure comprehensive grain security in China, it is vital to rethink the regional patterns of grain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natural conditions without jeopardising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d consider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re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work steadily to improve the grai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和城乡居民点集约用地标准,应用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石家庄市耕地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石家庄市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时间和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年份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减少速率大;经济发展是耕地减少的根本动力,人口增长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和复种指数提高补偿了耕地减少的产能损失,国家政策松紧对耕地减少速率具有重要影响;应从控制人口数量、科学规划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加强耕地保护,以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县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重庆市荣昌县1996—2004年耕地数量变化为例作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全县耕地数量减少较快,平均每年净减少率为0.99%;(2)耕地变化区域性差异明显,且耕地相对减少较快的乡镇并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3)生态退耕是全县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建设占用耕地并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4)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不大,而累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江苏省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以便为有效地进行耕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江苏省1971—2009年修正后的耕地数据,使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江苏省及其地市耕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的后2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耕地压力指数呈逐年减小的总趋势;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降低,使得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下降,耕地压力逐渐增大,继而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又使全省平均耕地压力有所缓解。然而,全省13个地市耕地压力程度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和常州耕地承受巨大压力;徐州、镇江和南通耕地压力初现;其余6个地市无耕地压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压力研究表明,缓解耕地压力的途径一是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二是防止耕地的继续流失。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选择了以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旱灾面积9项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遂宁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化肥施用和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始终很小。最后通过分析各影响因子,提出可供参考的关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