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启蒙酸菜腌制过程中乳酸生成及亚硝酸盐消长变化规律。[方法]在启蒙酸菜腌制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其乳酸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酸菜中的乳酸、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采用酸碱滴定法、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结果]在整个33 d的发酵过程中,乳酸于腌制的前10 d生成速度较快,含量达到0.73%,占最终含酸量的65.20%,随后速度逐渐变缓。当发酵至第27天时乳酸含量达到最高1.12%,该酸度最适合大众口味。亚硝酸盐消长情况:从第1天起至第12天止,亚硝酸盐的生成曲线基本呈较大角度的斜线上升;12~15 d时曲线夹角变小,亚硝酸盐生成速度稍稍变缓;第15天时出现"亚硝峰",亚硝酸盐含量达到158.40 mg/kg;从第16天起曲线开始回落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尤其是曲线回落的前7 d,当回落14 d后(第30天时)亚硝酸盐含量可以降低到18.70 mg/kg,小于20.00 mg/kg的国家标准,符合食用标准。[结论]研究可为确立该特色酸菜的科学生产工艺及规模化生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降低腌制白萝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降低腌制白萝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方法]在白萝卜腌制过程中添加葱、姜、大蒜、干辣椒、抗坏血酸等不同配料,采用α-萘胺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探讨降低腌制白萝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结果]5%食盐腌制的白萝卜在第8天出现亚硝峰,15%食盐腌制的白萝卜在第11天出现亚硝峰,且前者的亚硝峰值远高于后者。添加葱、姜、蒜、干辣椒及抗坏血酸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亚硝酸盐的产生,其中抗坏血酸、蒜和葱的抑制效果较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大蒜的用量越大,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越强,5%大蒜对亚硝酸盐的去除能力最好。[结论]适当地提高食盐浓度和延长腌制时间是降低腌制白萝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芥菜腌制发酵工艺,控制腌制芥菜亚硝酸盐含量。[方法]以芥菜为原料,以亚硝酸盐含量、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芥菜腌制发酵工艺的生产方法;以亚硝酸盐含量、亚硝峰峰值的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异抗坏血酸钠、EDTA-2Na、藠头及柠檬酸对亚硝酸盐含量的调控作用。[结果]在乳酸菌接种量5%、食盐添加量5%~7%(取6%)、温度30℃、发酵9 d的工艺条件下,腌制芥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0.74 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20 mg/kg的标准,所得的腌制芥菜风味可口。异抗坏血酸钠和藠头能有效抑制亚硝峰的峰值及降低成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而柠檬酸和EDTA-2Na仅能有效抑制亚硝峰的峰值,不能有效降低成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结论]研究可为腌制芥菜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马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05-6506,6509
[目的]研究白菜和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人们健康饮食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测定生、熟白菜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同时测定酸菜不同腌制时间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切开的大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8 h内变化不大,在放置1 d后含量快速增加,到第4天达到高峰。而熟白菜放置到24 h后就达到高峰,而且煮熟的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生白菜。在常温、冷藏、冷冻3种储存方法中,冷冻的白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最小。酸菜在腌制第5天时亚硝酸盐含量出现高峰,20 d后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变化较小。[结论]白菜最好现做现吃;腌制的酸菜最好在腌制20 d后食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甘蓝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及D-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对亚硝酸盐生成的抑制效果,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甘蓝在自然发酵和不同加盐量、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条件下的人工接种结合自然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酸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人工接种结合自然发酵的酸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比自然发酵低;发酵温度对亚硝酸盐含量影响最大,加盐量影响次之,接种量影响最小;当腌制甘蓝时,添加D-异抗坏血酸钠可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柠檬酸有协同作用。人工接种结合自然发酵方法加工的酸甘蓝亚硝酸盐峰值低、含量少,同时添加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钠可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解决惠州梅菜的安全生产和风险监测问题,以不同腌制加工时期的梅菜为实验材料,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对惠州梅菜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梅菜腌制的用盐量、腌制时间有关。在10~15℃温度下,14%和30%用盐量均在腌制第2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85、18.28 mg/kg,腌制第6天下降至1.95、2.17 mg/kg;经晾晒堆放3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均降至1.00 mg/kg以下。234批市售成品梅菜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国家规定的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限度(<20 mg/kg),含量在5 mg/kg以下的占比为94.8%。  相似文献   

7.
姚成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33-2034
[目的]提出榨菜生产加工中主要影响因子的优化方案。[方法]利用5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5个主要影响因子(施氮量、施磷量、食盐浓度、腌制温度和腌制时间)对榨菜生产加工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施磷量外,其余4个影响因子对亚硝酸盐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根据回归方程,利用统计选优方法获得了5个影响因子的适宜范围,即在田间施氮量228.6~252.9 kg/hm2、施磷量396.0~430.8 kg/hm2、食盐浓度11.31%~12.38%和28.63~31.05℃的腌制温度条件下,盐腌榨菜22.74~26.31 d可使亚硝酸盐含量处于极低水平。[结论]根据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得到的回归方程所提出的主要影响因子优化方案具有较高可信度,为降低食用榨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6种螯合剂对土壤可提取态镉(Cd)含量及青葙吸收富集Cd的影响,筛选出青葙富集Cd的最佳螯合剂及其最佳浓度,为提高青葙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青葙为Cd修复植物,在总Cd含量为5.72 mg/kg、可提取态Cd含量为2.62 mg/kg的土壤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为0(对照)、1.0、2.5、5.0、8.0和10.0 mmol/kg的6种螯合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腐殖酸和EDTA),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可提取态Cd含量、青葙生物量及青葙各部位对Cd的富集量。【结果】除腐殖酸外,加入不同浓度的螯合剂后,土壤可提取态C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加入10.0 mmol/kg柠檬酸时土壤可提取态Cd含量(3.18±0.29 mg/kg)最高,比对照组增加22.8%。在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DTA后,青葙幼苗干枯死亡;加入不同浓度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后,青葙根、茎、叶的Cd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5.0 mmol/kg柠檬酸处理青葙叶片中的Cd含量(143.00±14.60 mg/kg)最高,为对照组的2.74倍。添加5.0 mmol/kg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后,青葙根、茎、叶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柠檬酸和草酸处理对青葙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生物量较高,且该浓度下柠檬酸处理青葙对Cd的提取总量(0.199±0.006 mg/株)最高。【结论】不同螯合剂种类及浓度强化青葙修复土壤Cd污染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以添加5.0 mmol/kg柠檬酸的螯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腌制大头菜亚硝酸盐含量及降低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腌制大头菜用不同盐分、温度、糖分、酸度、Vc等处理,探讨其发酵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及降低亚欧盐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适当降低食盐浓度,提高温度,增加酸度,添加糖分及Vc,能够有效降低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以新型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hau CMS所获的杂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选育获得1个叶用芥菜强优势组合(0912A×X2),在已经明确杂种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杂交组合(0912A×X2)腌制加工过程中安全标准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最优处理模式。结果表明:腌制前期(0~15 d),低含量硝酸盐的优化组合是腌制温度为30℃,亚硫酸钠添加量为75 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3%,Vc添加量为0.02 g/kg;低含量的亚硝酸盐优化组合模式为腌制温度为10.7℃,亚硫酸钠添加量为50 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1%,Vc添加量为0.01 g/kg;腌制后期(16~31 d)低含量硝酸盐的优化组合是腌制温度为25℃,亚硫酸钠添加量为0 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1%,Vc添加量为0.03 g/kg;低含量的亚硝酸盐优化组合是腌制温度为10.7℃,亚硫酸钠添加量为50mg/kg,食盐质量分数为1%,Vc添加量为0.01 g/kg。利用新型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源选育而成的叶用芥菜杂交组合不仅杂种优势明显,而且腌制加工品质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