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麦93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白皮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0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210001)。川麦93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大穗特性明显,是参加国家区试与省区试品种中穗粒数最多的品种。国家区试平均产量5 913.00 kg/hm2,较对照川麦42增产4.3%;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5 786.10 kg/hm2,较对照绵麦367增产16.89%。川麦93兼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品质优、面粉白度高,适合制作酒曲、蛋糕、饼干等。根据国家、四川省区试数据和课题组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本文对川麦93的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等)进行了阐述,并简要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育高油高产、多抗、广适性的大豆品种,采用分子设计与杂交育种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大豆新品种‘合农85’,2017、2018年分别由黑龙江省和国家审定推广。该品种百粒重22~25 g,油分含量22.60%,蛋白质含量38.40%;中抗SCSH和SMVⅠ号株系,抗Phytophthora sojae;在北方春大豆区属中早熟品种;省级品种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20.8 kg/hm2,较对照‘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64.6 kg/hm2,较对照‘合丰55(合交02-69)’增产12.0%;国家品种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87.0 kg/hm2,较对照平均值A和‘合交02-69’平均增产9.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7.5 kg/hm2,较对照‘合交02-69’增产8.1%。结果表明,该品种的选育不仅为油用大豆生产提供了新品种,同时也为高油大豆育种及资源利用探索了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昆山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和综合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系),选择10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参照苏南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以产量、生育特性、抗逆性等性状为依据,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产量在4 779.0~6 568.5 kg/hm2之间,平均产量为5 838.5 kg/hm2,不同品种(系)间产量水平差异较为明显。镇麦12号、镇麦15和镇麦18产量高于6 000.0 kg/hm2,较对照镇麦10号分别高出9.78%、9.20%和7.52%,增产明显。其中,镇麦15产量较高且抗逆性最好,适宜在昆山市示范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于2021—2022年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研究对象,设150 kg/hm2(D1)、225 kg/hm2(D2)、300 kg/hm2(D3)、375 kg/hm2(D4)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变化、植株形态、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构成及茎秆机械强度、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重心高、穗下节间长大体上呈上升趋势,成穗率、SPAD值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容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安麦1241在种植密度300 kg/hm2时达到最大,安麦1350在种植密度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量、花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选育高产、稳产、抗倒的玉米品种。利用坚秆耐密美国种质和在黄淮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黄瑞’种质作为基础选系材料,采用高密度、大群体、测选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育出具有高产、抗倒特性的自交系‘冀42’和‘冀1877’,并组配出玉米新品种‘冀玉228’。该品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9778.5 kg/hm2,比对照增产6.38%;生产试验产量为9114.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8%;增产点率为83.75%,区试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为2.3%,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为2.8%。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黄淮海区夏播种植。研究表明,‘冀玉228’融合了美国种质坚秆抗倒和中国种质适应性广的优点,并且具有丰产性好、耐密等特性。同时也探索出一种新的玉米品种选育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小麦新品种在阳谷县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指标进行验证,特于2021—2022年在当地选择了15个高产小麦品种作为高产组、10个优质小麦品种作为优质组进行了小麦新品种的展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高产组中产量超过9 750 kg/hm2、综合表现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有9个,分别为农大761、烟农1212、泰科麦34、山农30、烟农173、山农40、农信麦207、鑫瑞麦29和中麦4072;优质组中产量超过9 000 kg/hm2、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农大753、徐麦36、圣麦918、泰田麦118和中麦578。建议在阳谷地区小麦实际生产中适当做好品种的搭配,进一步扩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在始穗期应用穗伴侣调理剂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44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用量的穗伴侣对小麦株高、节长、节粗、壁厚、穗长、抗折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始穗期喷施穗伴侣750~1 500 mL/hm2可以使小麦株高下降1.7~3.3 cm、相对重心高度下降0.3~0.9 cm;穗茎节缩短0.5~1.8 cm,倒二节缩短0.1~0.3 cm;小麦穗茎节的茎粗增加0.29%~0.42%,倒二节和倒四节茎粗增加0.02%~0.09%;穗茎节壁厚增加0.87%,其他节间的壁厚也都有增加;小麦倒四节、倒五节的抗折力分别增加7.4%~19.4%、2.4%~14.5%;产量增加5.43%~7.95%。从抗倒增产的效果来看,建议在小麦始穗期喷施穗伴侣1 500 mL/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及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荃麦725为材料,设置D1(180万株/hm2)、D2(240万株/hm2)、D3(300万株/hm2)、D4(360万株/hm2)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在B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0.1~2.8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在A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10~22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密度对淀粉粒数量分布无显著影响。适宜密度水平下,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及产量;植株形态指标中的株高、重心高和节间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3密度水平下小麦茎秆机械强度最强,抗倒伏指数最高;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小麦倒伏受株高、重心高及节间长影响,小麦株高和重心高越低,则基部节间长越短,抗倒伏指数就越高,茎秆抗倒性能越强;由相关分析可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四川近年育成小麦品种的系谱来源、育种方式和性状演变特点,为给今后小麦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分析了2013—2022年四川省育成的112个小麦新品种的系谱来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四川近年年均审定小麦新品种数量相对稳定,10个左右。科研院所仍然是四川小麦育种的主要力量。品种选育方式以有性杂交育种为主,占比98.2%。直接育成品种数≥3的亲本共有20个。其中,川麦42/99-1572、川重组104/川麦104作为直接亲本分别育成了16个、11个新品种,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25、5.50,为四川近年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表型性状演变分析表明,育成品种年际间增产41.663 kg/hm2,有效穗提高2.944×104穗/hm2,千粒重提高0.274 g,穗粒数降低0.128粒,株高年均增加0.574 cm,生育期年均缩短0.701 d。抗病性分析发现,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成效,全部品种均为中抗以上水平,部分品种兼抗白粉病或(和)赤霉病,但培育的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新品种在每年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10.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9两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航宇19平均产量为7 990.5 kg/hm2,比对照增产4.4%;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806.2 kg/hm2,比对照增产6.9%。该品种非常适宜制作馒头,但不适合制作面包。在航宇19选育中,我们的具体育种技术思路是,将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协调矮秆、抗病、稳产、广适性状,通过异地多点鉴定重视适应性、增强抗逆性,最终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状的协调与同步提高。航宇19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中间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未来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平麦998是平顶山市农科院以高产、优质、抗倒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陕优225作母本,高产、抗倒小麦品种周麦9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采用系谱法处理,经多年定向选择,培育出的一个优质、高产、抗倒、广适为优良特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抗旱小麦新品种阳光1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水次数和密度组合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丰富小麦新品种阳光18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从群体动态来看,基本苗多的处理产量较高,但270万/hm2基本苗的处理略高于360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表现最佳。从产量结果来看,W2T2组合(灌拔节水和灌浆水+270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8 811.60 kg/hm2。从经济效益来看,W1T2组合(只灌拔节水+270万株/hm2)经济效益最高,达到6 661.13元/hm2。因此,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建议采用春季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播种量以基本苗270万株/hm2为宜;从农业收入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建议采用春季灌1次拔节水、基本苗播种量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针对鲁东丘陵地区小麦生育期内干旱缺水、低温冻害、倒春寒及干热风等灾害频发的生态环境,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所利用‘济麦22’为母本、自育品种‘烟2415’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水旱一体种植、平行优势选择、抗逆生态选择、水旱联合鉴定的系统方法,育成了水旱兼用、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73’。2012-2014年山东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982.2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6.17%;2014-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719.4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4.70%;2016年2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6005。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旱节水、抗寒、抗倒春寒、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籽粒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宜在山东、山西及河北等中高肥水及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国家大豆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在300万公顷左右,多数品种产量不高或是适应性不广。因此,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抗多种大豆病虫害、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是黑龙江省大豆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垦农20号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有机地结合在一体。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玉米品种合玉29、合玉31的最佳种植密度,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两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两个玉米品种的玉米群体产量达到最高,合玉29产量为13200kg/hm2,合玉31产量为13625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员采用遗传标记等多项育种技术,育成了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005年收获面积位居全国当前小麦品种第一位。基于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我国独创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种质育成了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龙粳42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丰11848为母本,系选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446.6kg/hm2,较对照品种龙稻5号增产7.5%;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085.1kg/hm2,较对照品种龙稻5号增产7.9%。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优质、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2年6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烟2801是烟台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1998年育成的继烟农15等面包小麦之后又一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宝丰7228/79东52//鲁麦14.该品种幼苗匍匐,苗期叶片细窄,株高85~90厘米,枝节后叶片上冲,长芒、白壳、白粒、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克,667米2穗数40万左右.经近几年试验表明,该品种表现出优质高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1999~2000年度参加山东省高肥预备试验.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03,(3):23-23
<正> 中粳H380(皖稻42) 是我所育成的一个优质、高产、多抗中粳新品种。该品种有适应性广、易种植等特点。近年来通过连续多代提纯复壮,使其优质、高产、多抗的种性得到充分发挥。 该品种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分蘖力较强,剑叶挺举,生长清秀,熟相好,易脱粒,增产潜力大,亩产700千克以上的高产田块不倒伏。株高115厘米左右,穗长21.0厘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淮北麦区最新育成品种的抗倒情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来自不同地域的62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茎秆特征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产量、株高、穗长、节间长度、穗鲜重、节间鲜重以及倒5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0.3%、7.6%、11.9%、8.7%、22.0%、16.3%和34.4%。按籽粒产量聚类后,高产类群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倒伏指数均显著大于中产和低产类群品种,而中、低产类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籽粒产量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能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且高产品种倒伏风险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其主要原因为高产品种较高的株高和较重的穗鲜重导致其弯曲力矩显著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