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丝尾鳠是云南省土著鱼类名优品种,被誉为"云南六大名鱼"之首。近年来,随着丝尾鳠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品种养殖已在云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从云南引进的1.4万尾丝尾鳠鱼苗在海南进行了试养殖,并在养殖至成鱼后对丝尾鳠的成鱼肌肉成分进行分析,阐述了在海南省养殖环境下丝尾鳠的肌肉品质,为养殖饲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了单养大宗淡水鱼、单养丝尾鳠及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四种高产无公害网箱养殖模式下所取得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在规格相同的4个网箱(5m×4m×2.5m)中分别投放相同重量的115kg鱼种,经过6个月养殖,产量上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模式最高,为1 683.9kg,其次是单养大宗淡水鱼1 640.7kg、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模式1 543.1kg,产量最低的是单养丝尾鳠模式997.9kg;经济效益上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效益最好,净利润为23 561.6元,其次是单养丝尾鳠16 753元、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模式10 259.48元,效益最差的是单养大宗淡水鱼模式8 529.04元。经过比较,效益最好的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471.23元/m3比单养大宗淡水鱼170.58元/m3的利润高出300.65元/m3。因此,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相似文献   

4.
丝尾鳠越冬养殖中水霉病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奔明 《淡水渔业》2004,34(5):29,55
丝尾鳠(Mystus numerus)俗称白须公,属鲶形目(Sinion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丝尾鳠属温水性鱼类,对环境适应性较强,是马来西亚主要食用和游钓鱼类,丝尾鳠的肉质细嫩、口感爽,无肌间刺,腹腔无黑膜,肉质雪白,无特别鱼腥味,肉质可与笋壳鱼媲美,当地售价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橡胶籽饼、次粉、麦麸等8种常规饲料原料对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生长性能的影响,开展不同原料饲料的对比试验,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试验原料组成,挑选健壮的丝尾鳠鱼苗,随机分配于27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32尾鱼.饲养结束,称重计算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生长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鱼粉>菜粕>麸皮>棉籽粕>豆粕>次粉>橡胶籽粕>玉米蛋白粉.综上所述,丝尾鳠对鱼粉的利用效果最好,菜籽粕和麸皮等饲料原料利用效果较好,而对玉米蛋白粉、橡胶籽饼和次粉等饲料原料利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丝尾鳠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地方名为长胡子鱼。分类上属于鲇形目、鲿科、鳠属。在国内为云南的土著种,仅分布于澜沧江水系的支流中,澜沧江干流中少见。丝尾鳠体色美观,背部为青色,体侧泛淡蓝色,逐渐转浅,至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臀鳍外缘略红,尾鳍红色。其肉质细嫩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云南省珍稀野生土著鱼类——丝尾鳠人工养殖获成功并在红河、文山等地实现池塘养殖。此举不但保护了云南省珍稀土著鱼类,也为开发特色水产养殖打  相似文献   

8.
丝尾鳠的驯养及人工繁殖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是分布于云南省境内澜沧江水系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澜沧江流域修建电站等原因,丝尾鳠野生资源日益稀缺,其市场经济价值和研究推广价值也随之提高.2005年起,在澜沧江的一级支流中采集野生亲本,并进行了驯养及人工繁殖研究.于2006年4月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至2009年已累计繁殖成功并培育出5cm以上苗种70余万尾.经过4年的技术改进,2009年催产6批、28组,催产率达到100%,授精率达到71%,孵化率达到88%.介绍了丝尾鳠从采集野生亲鱼到成功驯养的全过程,分析了采集、驯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成功驯养的基础上,探讨了野生丝尾鳠的人工催产繁殖及孵化技术.  相似文献   

9.
斑鳠又名Yan鱼、芝麻Yan、花Yan,是广西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喜弱光,以虾类、小形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为主食,属肉食性鱼类。斑鳠生长快,2龄鱼可长到600~700g,适宜生长水温为18~30℃,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斑鳠在广西桂江、西江及右江水体中均有分布。近年来,斑鳠人工驯化养殖已取得初步成功。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均有发展。池塘养殖主要为套养。  相似文献   

10.
丝尾鱯,又名白须公、丝尾鲜花,是一种亚广盐性底栖鱼类,原产地为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分布于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段直至上游的缓流水域,也常见于湖泊和水坝,而被确定的丝尾鱯品种多达5种,分别是Mystus numerus、M.baramensis、M.nigriceps、M.wyckii和M.vittatus,但只有1个品种──M.numerus最为常见。北京市为加强结构调整力度,增大名优养殖品种比例,从马来西亚引进丝尾鱯幼鱼8000尾,养殖获得成功。一、丝尾鱯的生物学特性1.分类地位丝尾鱯为鲇形目(S i l u r i f o r m e 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 sp)鱼类。2.外部…  相似文献   

11.
丝尾鳠(Mystus humerus),俗称白须公(见彩中插2),属鲶形目,鳞科,鳠属,是一种亚广盐性鱼类。原产地为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各国的江河、湖泊、沼泽地带。其肉质细嫩鲜美,口感爽滑,不带土腥味,无肌间刺,被当地列为优良淡水鱼类之一,是当地高档游钓鱼类。丝尾鳠是暖水性鱼类,有灰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现介绍的为灰色体色),适应性强,耐低氧,具有抗病力强、个体大、食性杂、易饲养等特点,经济价值较高,塘头价格与斑鳠相近。  相似文献   

12.
对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作出评价。结果显示,丝尾鳠含肉率为68.39%,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8.92%,粗蛋白含量17.85%,粗脂肪含量0.80%,灰分含量2.43%;肌肉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3.00%,含量最高为缬氨酸(Val),占1.24%,最低为胱氨酸(Cys),占0.41%;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80%,占氨基酸总量的44.62%。依据1985年FAO/WHO推荐的蛋白质模式为评价标准,计算得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3种不同人群水平的氨基酸价(AAS)分别为176.26、255.69和513.82;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都是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研究表明,丝尾鳠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有开发前景的珍稀和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3.
对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作出评价.结果显示,丝尾鳠含肉率为68.39%,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8.92%,粗蛋白含量17.85%,粗脂肪含量0.80%,灰分含量2.43%;肌肉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3.00%, 含量最高为缬氨酸(Val),占1.24%,最低为胱氨酸(Cys),占0.41%;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80%,占氨基酸总量的44.62%.依据1985年FAO/WHO推荐的蛋白质模式为评价标准,计算得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3种不同人群水平的氨基酸价(AAS)分别为176.26、255.69和513.82;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都是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研究表明,丝尾鳠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有开发前景的珍稀和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4.
斑鳠[Mystusguttatus(Lacepede)]属鲶形目鱼尝科鱼类,地方名也称芝麻鱼佥、西江鱼甘,是江河中的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利用池塘进行人工养殖获得成功。进行斑鳠苗种驯养,为生产提供大规格鱼种,是斑鳠成鱼养殖最关键的环节。为此,笔者利用发电厂冷却水高密度流水养殖斑鳠鱼种,取得了较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越冬池条件。越冬池为桂林铁合金总厂发电分厂1#冷却水池,面积1060m2,用20目尼龙网片分隔成两部分,其中600m2供本次试验养殖斑鳠鱼种用(另460m2养殖…  相似文献   

15.
大鳍鳠属鲶形目,鲿科,鳠属,俗称:石扁头、江鼠等,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水系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习底栖性,生活于水流较急多石砾的江河支流中。大鳍鳠是生长较快的鲿科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0.5kg,最大个体在5kg。由于生长快、食性广、肉味鲜美、无肌间刺,是产区上等的水产品。随着大鳍鳠基础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伴随着养殖面积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势必造成大鳍鳠鱼病害的增多,给不少养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当前养殖实践将大鳍鳠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提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14,(7):16-16
<正>福建省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2014年3月份从广东引进的水产良种斑鳠亲鱼,投放到该公司旗下鱼种养殖基地,在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进行养殖驯养、培育、选育,目前长势良好,斑鳠鱼苗种的人工繁育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待外界条件成熟即可进行苗种繁育工作。斑鳠鱼生活在淡水中,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水系,以小型水生动物如水生昆虫、小鱼虾等为食。人工养殖,可投喂冰鲜野杂鱼。生长繁殖性成熟年龄为7~8龄,成熟最小个体体重500 g,体长400mm。珠江水系产卵期为5—8月,6—7月是产卵盛期,属粘性卵,产卵场多在水流缓慢河底层的沙砾、岩石处。斑鳠鱼体侧扁,头略平,体形较长,吻宽而圆,形似犁头,唇稍厚,有须4对,上下领齿呈弧形,  相似文献   

17.
一、斑点叉尾鱼回品种介绍斑点叉尾鱼回,原产于美洲,该鱼由于具有生产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肉嫩味美、易于加工(无肌间刺)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养殖业主、加工厂的欢迎。斑点叉尾鱼回的三大优点:肉质细嫩,味鲜美,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摄食颗粒饲料,饲料系数低(1.3-2.0),适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无肌间刺,适于机械加工,宜作快餐原料。二、中国斑点叉尾鱼回产业的基本情况1、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情况目前斑点叉尾鱼回养殖已推广到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斑点叉尾鱼回年产量为10万吨左右,以池塘养殖为…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实用养殖技术(五)商品鱼的养殖斑点叉尾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流水、网箱及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商品鱼养殖仅限于池塘和网箱两种养殖方式。一、池塘养殖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  相似文献   

19.
<正>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水产养殖主要集中在渡普镇和潘家湾镇,仅渡普镇水产养殖面积就达5.6万亩,其中精养池面积1.8万亩。渡普镇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黄颡鱼、鳜鱼、斑点叉尾、小龙虾、河蟹、青虾、青蛙等为主,素有"水产之乡"的美誉。下面就嘉鱼地区黄颡鱼养殖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一、嘉鱼地区黄颡鱼养殖模式介绍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俗称美国鱼,因其肉质鲜美、无肌间刺、高蛋白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广受消费者欢迎。我站于1992年引进原种斑点叉尾亲鱼,并于1993年繁殖成功,在池塘养殖中得到大规模推广。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斑点叉尾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我站进行了高密度流水养殖斑点叉尾试验。经过半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