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生物技术在百合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技术在百合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植物离体培养技术成功建立了百合快速繁殖体系和脱毒苗生产技术程序;利用胚胎拯救技术克服了百合杂交前后障碍获得百合新品种;蛋白质分子标记、DNA分子标记在百合的初步应用;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等进行了百合的遗传转化,并通过基因枪法成功地获得了百合转基因的植株.  相似文献   

2.
从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评价、种子纯度鉴定、基因定位、数量性状的QTL分析、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包括抗痛、性型分化及单性结实、品质及农艺性状和抗逆)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对我国黄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杏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其育种一直以传统方法为主,一般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可利用资源有限、种间杂交后代成活率低等问题。植物生物技术育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再生与转化系统是实现杏基因转化的前提与基础。杏的再生与转化技术还不成熟,目前只限于少数几个品种或种子材料,其再生与转化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综述了杏...  相似文献   

4.
《果树学报》2007,24(1):42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在西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与分子标记分析等生物技术应用于西瓜性状遗传改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建立了成熟的西瓜高效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主要应用于优良种苗快繁与重要性状遗传转化研究;染色体组水平的倍性操作已成功用于西瓜育种实践;在西瓜中已鉴定克隆多个重要性状基因;采用农杆菌介导或直接转化法,已将一些目的基因导入西瓜中,进行抗病、耐盐等重要性状改良;RAPD、RFLP、SSR、ISSR、AFLP等多种分子标记开始广泛应用于西瓜种质资源分析与系统演化、品种鉴定与倍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与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野生型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为材料,克隆岷江百合蛋白激酶基因lilyABC1,分析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为百合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结果表明:lilyABC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 333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007 bp。该基因编码668个氨基酸,预测lilyABC1蛋白分子量为74.84 kD,等电点为5.46,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STYKc。lilyABC1基因在岷江百合的叶片、鳞片、花蕾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依次为叶 > 花蕾 > 鳞片,其中不同时期的花蕾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lilyABC1的表达受到NaCl、低温、高温以及黑暗胁迫的诱导,对PEG-6000的模拟干旱处理不敏感,表明lilyABC1基因可能对岷江百合适应高盐、低温和黑暗等非生物胁迫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等植物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及自身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成花本质上是由花发育调控基因控制的,了解植物花发育调控基因功能后,可以人为地控制植物成花.花发育调控基因有个重要的特点是,其功能在不同植物间是相对保守的,可以广泛应用于转基因的研究中.现综述了植物花发育过程,拟南芥主要的花发育调控基因,系统介绍花发育调控基因在提高经济作物生物产量、植物雄性不育、缩短童期、观赏植物分子育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东方百合品种‘西伯利亚’为试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了百合SWEET基因家族成员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Motif及基因表达模式,对百合SWEET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探究其在鳞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该类基因生物学功能和百合地下茎生鳞茎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转录组数据鉴定到了12个SWEET基因,所有家族成员都为稳定的疏水蛋白,且均含有MtN3_slv结构域,可划分为4个亚家族,不同成员在百合茎生鳞茎形成和进一步发育中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大蒜(Allium sativum 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5个方面:(1)大蒜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资源评价中基因组7种分子标记(RAPD、AFLP、ISSR、SSR、SRAP、InDel和SNP)的开发和利用;(2)大蒜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分析、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3)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的大蒜遗传转化体系构建;(4)大蒜蒜氨酸酶基因、蒜薹和鳞茎发育基因(gaLFY、AsPI、AsFT1、AsFT2和AsFT4)及抗逆相关基因(AsPCSl、AsMT2a、ASAL和AsNF-YC8)的克隆和表达分析;(5)大蒜分子生物学试验技术(RNA提取、RT-qPCR的内参基因筛选和BAC文库构建)优化。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展望了大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百合部分种及品种系统进化关系的EST-SSR 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开发的百合EST-SSR标记引物中筛选了19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百合22个原生种和74个品种进行了标记分析,依据各样品间的Jaccard’s遗传距离,用MEGA 5.05构建系统树,并用主坐标分析对试验样品进行类群划分。系统树显示:原产中国的原生种首先分化为两个类群:类群Ⅰ包括卷丹(Lilium lancifolium)、渥丹(L. concolor)、毛百合(L. dauricum)、川百合(L. davidii)、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var. maximowiczii)、大花百合(L. concolor var. megalanthum)、淡黄花百合(L. sulphureum)、山丹(L. pumilum)、百合(L. brownii var. viridulum)、兰州百合(L. davidi var. unicdor)等,其中一些为亚洲百合杂种系的起源亲本及麝香百合杂种系的亲本,推测由这些种杂交衍生出亚洲百合杂种系、麝香百合杂种系及LA系;类群Ⅱ包括宜昌百合(L. leucanthum)、湖北百合(L. henryi)、岷江百合(L. regale)等喇叭百合杂种系及东方百合杂种系的亲本,分别衍生出喇叭百合杂种系、东方百合杂种系及OT系,与已有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用NTSYS-pc 2.11a作主坐标分析,结果将供试材料分为亚洲百合杂种系、东方百合杂种系、OT系、LA系、原生种等类群,与已知分类关系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百合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对目前国内外百合种质资源状况、育种过程中的性状改良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 认为近年来百合育种在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有很多创新, 并在无花粉百合选育, 克服杂交前、后障碍以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操作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完整的体系, 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借鉴模式。但在濒危物种的保护, 育种过程中杂交不育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育种的开展等方面还比较薄弱, 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品种选育方面, 抗性育种仍是今后育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南瓜属(Cucurbita)作物包括中国南瓜(C.moschata D.)、印度南瓜(C.maxima D.)和美洲南瓜(C.pepo L.)等许多重要蔬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南瓜属作物遗传转化技术普遍存在转化效率低、重复性差、假阳性和嵌合体干扰等诸多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南瓜属作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验证亟需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前人在南瓜离体再生、花粉管通道和农杆菌介导等转化方法上做过不少探索,普遍认为以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离体再生是最具潜力的转化体系。笔者对现有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为促进其在南瓜属作物遗传改良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葡萄基因转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简述了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的关系,从基因转导途径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综述了葡萄近年来基因转导的研究进展。葡萄基因转导途径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并通过前者以砧木110R的体胚为材料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用后者轰击无核白试管叶片的体胚,提高了转化率。影响转导的因素主要从受体与再生系统、转化细胞的筛选与检测、培养方法与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葡萄基因工程进展及展望进行了讨论,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再生途径仍然是目前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草莓叶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雪梅  汤浩茹 《果树学报》2004,21(6):598-602
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是目前草莓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叶盘再生体系是获得转基因草莓的必要条件。迄今为止,导入草莓的基因大多为报告基因,少数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目的基因,且受体再生率较低,转化方法单一,转化品种有限。就影响草莓离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主要因素—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方法等的研究情况及草莓的基因转化情况作了综述,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木本果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曾黎辉  吕柳新 《果树学报》2002,19(3):191-198
从遗传转化方法和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两方面综述了木本果树遗传转化技术近年来的进展。木本果树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影响转化的因素主要从受体与再生系统、选择标记基因与转化细胞的筛选、培养方法与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述。文章还归纳了导入目的基因并获得再生植株的木本果树种类,并对木本果树基因工程进展及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苹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多年来,转基因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苹果上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农杆菌介导法是苹果上应用的主要转化方法,叶片再生不定芽途径是被广泛应用的受体系统。影响这一受体系统的主要因素有基因型、外植体的来源、叶片发育阶段及生理年龄、培养条件以及抗生素等。而菌株的类型、侵染时间、共培养的时间和条件、酚类物质及转化植株的选择方式等则影响基因的转化。已有多种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转入苹果中,且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但依然存在转化效率不高、外源基因表达强度不够、可转化的目的基因有限及对转化植株的选择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综合有关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转基因苹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欧美杨107为试材,采用农杆介导法进行双抗虫基因(Bt Cry1Ac基因+API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探讨了影响欧美杨107的遗传转化的不同因素,初步建立了欧美杨107品种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经PCR检测和虫试效果,证明了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欧美杨107的基因组中,从转基因株系中筛选出生长发育正常并抗虫能力强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18.
樱桃砧木叶片再生系统建立及抗菌肽基因转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优良樱桃砧木新品系98-1、Colt、大青叶为试材进行叶片离体再生及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建立了高频率再生系统,并获得抗菌肽转基因植株。诱导叶片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附加BA 1.0—2.0 mg/L、NAA 0.3—0.5 mg/L、GA 0.5 mg/L、AgNO3 5.0—10.0 mg/L。农杆菌及受体感受态是影响转化的关键,延迟筛选可提高叶片中转化细胞对卡那霉素的抗性而利于再生。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为阳性,表明抗菌肽基因已整合到樱桃砧木98.1基因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