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29个表型性状对辣椒属(Capsicum)5个栽培种的60份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0份材料两两不同种质间遗传距离在1.376~7.321之间,平均为4.112;以遗传距离4.412为阀值,60份种质被分为4大组,即C.annuum+C.chinense组、C.baccatum组、C.frutescens组和C.pubescens组,表明C.annuum与C.chinense亲缘关系最近,而与C.pubescens最远;C.annuum5个变种在4.013阀值处分为2组,长椒(var.longum)、灯笼椒(var.grossum)和樱桃椒(var.cerasiforme)在同一组。本文还就C.annuum变种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辣椒属5个栽培种部分种质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31个10 bp随机RAPD引物对辣椒属(Capsicum ) 5个栽培种31份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6条带, 其中多态性带244条, 占88.41%。C. annuum 多态性位点比例( PPB) 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 I) 分别为32.97%和0.1599, 表明其遗传多态性较低。31份材料两两不同种质间Jaccard相似系数在0.349~0.952之间, 平均为0.72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C. annuum 与其它4个栽培种的亲缘关系由近至远分别是C. chinense、C. frutescens、C. pubescens和C. baccatum。对C. annuum 24份不同类型材料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分类不能完全对应, 说明我国现行主要基于果实形态的变种分类体系不能准确反映C. annuum种质的遗传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C. frutescens种质与美洲C. frutescens种质具有较大的扩增片段差异, 为进一步考证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是辣椒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以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 区)作为DNA 条形码 对辣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收集的17 份辣椒资源,提取总DNA,进行PCR 扩增和测序,并从GenBank 下载辣椒属的主要栽培种浆果状椒(Capsicum baccatum)、茸毛椒(C. pubescens)、灌木状辣椒(C. frutescens)和野生种(C. eximium)、野生种(C. lycianthoides)的ITS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分 析。结果表明,以野生种(C. eximium)的ITS 序列为参考序列,利用Clustalx 2.1 软件进行比对,发现3 个中华辣椒、茸毛椒和灌木状辣椒在ITS1 区有15 个碱基缺失。以茄科番茄属(lycopersicon)栽培种‘上 海906’作为外类群,在进化树标尺约0.11 处,22 个辣椒属ITS 序列可分为6 个分支。全部一年生辣椒 (14 个)聚在一支。中华辣椒(3 个)和灌木状辣椒聚在一支,表明中华辣椒与灌木状辣椒亲缘关系相 对较近。野生种(C. eximium)、浆果状椒、茸毛椒和野生种(C. lycianthoides)分别单独为一支。  相似文献   

4.
最新辣椒属内种名汇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属(Capsicum)的种的命名史曾经历过多次重复。当初林奈在他的著作《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1753)中将辣椒属分为两个种,即一年生椒C.annuum和灌木状椒C.frutescens;在之后的著作《曼迪沙植物志》(Mantisa plantarum,1767)中又添加了小樱椒C.baccatum和大椒C.grossum两个种。到19世纪末年。  相似文献   

5.
辣椒抗炭疽病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炭疽病是由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引起的,已成为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常用栽培种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缺乏对该病的抗性,抗源主要来自于辣椒的另外两个种下垂 辣椒(C. baccatum)和中国辣椒(C. chinense)。本文就辣椒对炭疽病的抗性鉴定方法、抗性机制、抗性 遗传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引言 辣椒属Capsicum大约包括20~25个种,全部起源于美洲大陆。不过这个估计只能是个大概性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进行野生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时,又会发现什么新种来。但至今已广泛进行栽培的种只有5个,即:C.annuum,C.baccatum,C.cbinense,C.frutescens和C.pubescens,其它大多数的则都未曾驯化。对于辣椒属的野生种如何进行分类的提议非常之多,  相似文献   

7.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辣椒(Capsicum spp.)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本文中介绍了辣椒在世界的传播路径,考证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年生辣椒(C. annuum L.)从浙江传入中国后,先传到华北,再到湖南和辽宁,湖南作为次级传播中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及周边地区扩散,形成长江中上游嗜辣区,华北、东北、西北微辣区,华东、华南沿海淡辣区。灌木辣椒(C. frutescens L.)和中国辣椒(C. chinense Jacq.)从中国台湾传入,再从台湾传到海南和云南。探明了辣椒传播的动因。回顾了辣椒在中国400多年的发展历程;阐明了辣椒在不同历史阶段从观赏植物到调味品作物,再到蔬菜作物,其身份、地位转换的演进过程。介绍了辣椒在中国的产业功能、应用价值和产业规模;分析了辣椒的产业地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贵州地方辣椒品种资源的类别、分布与开发利用情况,在对贵州地方辣椒资源的收集调查整理的基础上,依据目前通行的分类标准,将贵州辣椒分为一年生栽培种(Capsicum annuum L.)和多年生栽培种(C.frutescens L.);以果形、果色、果实着生方向和栽培性状为依据,将贵州辣椒分为锥形椒、指形椒、牛角椒、线椒、灯笼椒、樱桃椒、簇生椒、黄辣椒、小山椒共9个类型;依据辣椒类型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栽培比例达70%为标准,将贵州辣椒资源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即牛角椒集中分布区,朝天椒集中分布区,线椒、牛角椒集中分布区,线椒、簇生朝天椒集中分布区,朝天椒、小山椒集中分布区;分析认为,贵州辣椒地方资源的综合开发应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吴立东 《蔬菜》2014,(6):17-21
利用SRAP标记技术对34份辣椒材料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采用30对引物组合进行扩增,其中有28个引物组合可以获得多态性扩增,28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5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98条,多态性条带比例83.7%。通过聚类结果分析发现,在遗传相异系数为0.39处,可将辣椒的2个变种分开,即长角椒(C.f.var.longum Sent)和灯笼椒(C.f.var.grossum Sent),这与自交系间系谱关系相似;遗传相异系数在0.33处将34份辣椒自交系材料分成4个类群,运用SRAP分子标记是可以基本区分本套辣椒自交系材料的基本类型的。  相似文献   

10.
特色辣椒——涮涮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涮涮辣是小米辣的栽培变种,学名Capsicum frutescens L.CV.Shuan laense L.D Zhou.H.Liuet.P.H.LiCV.NOV,辣味极强,素称“辣中之王”,2006年,德宏“涮涮辣”送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检测,样品辣素含量19.8148mg/g,二氢辣素含量6.1074mg/g,辣度为444.133万个斯科维尔,辣度级别超过10级,定性为“国内、外已报道的辣椒中辣度最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辣椒属种间杂交及杂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辣椒属5个栽培种(Capsicum annuum, C. chinense, C. f rutescens, C. baccatumC. pubescens) 种间正反杂交试验, 获得了3株C. baccatum ×C. chinense (Hbc ) 和7株C. annuum ×C. chinense(Hac ) 种间杂种植株。除Hac-7单株表型异常外, 其他杂种F1植株均生长正常。Hac、Hbc花粉可染率分别为13.9%和23.8% , 显著低于其双亲。同一组合内单株间花粉育性、形态性状和同工酶电泳图谱表现一致,形态学观察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均验证了种间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红花檵木41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4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203条清晰可辨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48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2.9%。应用NTSYS-pc(version 2.10e)软件计算得到各品种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介于0.626 ~ 0.926之间。用UPGMA法将41个品种分成5个类群,支持叶色作为最高分类等级,其次应重视花瓣形状的利用,这两个性状最为稳定且能反映品种间系统演化;同时由于品种起源和选育的原因,品种分类还应适当考虑育种过程及其亲本的性状;花色、叶形、分枝性等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不宜作为太高的分类等级。  相似文献   

13.
 以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B9431 为母本(P1),中国野生灌木辣椒(C. frutescens) H108 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得到包含180 个单株的F2 作图群体,利用SRAP、SSR、ISSR 标记和 形态标记构建辣椒遗传图谱。该图谱共包含14 个连锁群,涉及264 个SRAP 标记、32 个SSR 标记和2 个ISSR 标记,控制软肉落果性状的S 基因定位于LG8。图谱总长1 023.45 cM,标记间平均图距3.42 cM。 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在2 ~ 44 个之间,连锁群的长度在13.84 ~ 129.93 cM 范围内,平均图距在2.38 ~ 12.90 cM 之间。以SSR 标记为锚定标记,将该图谱与Minamiyama 等构建的图谱进行了初步对应。  相似文献   

14.
番茄斑点萎蔫病毒病是我国辣椒生产的一种新兴和潜在重大威胁病害。利用引进的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k.)抗源材料PI152225,通过种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回交选育,历时10年,将抗性基因Tsw转育到中椒系列骨干亲本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 L.)大果甜椒自交系0516中,创新材料0516(Tsw)的生长势和果实长度超过对照0516,商品性和配合力与骨干亲本0516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廖芳蕾  陈民管  桑丹  陈文荣  郭卫东 《园艺学报》2013,40(11):2222-2228
 收集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13 份、枸橙(C. medica var. yunnanensis Ding)1 份及香椽(C. medica L.)6 份,共20 份种质资源,其中14 份成功引种在佛手资源圃。在对其中 14 份资源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采用I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20 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 选出的11 条引物共检测到102 条DNA 条带,其中58 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56.9%。各样 品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08 ~ 0.990 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98 时,可将供试材 料分为枸橙、香橼和佛手3 个类群,新发现的3 个芽变材料是佛手中一个新的类群。  相似文献   

16.
朝天椒与油葵合理套种,可以减轻病害,增加收入,但油葵的播期早晚对套种效果影响很大。为了确定最佳套播时间,设置4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病虫害等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最适播期为:朝天椒定植后20d左右直播油葵,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能够减轻朝天椒多种病害的发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辣椒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辣椒(Clapsjcum annuum L.)材料为研究对象,对AFIJP反应体系中的DNA用量、酶切连接时间、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适宜辣椒作物的AFLP反应体系。研究结果:酶切连接反应中,基因组DNA适宜用量为100ng,反应时间是6h最为合适,预扩增产物适宜稀释倍数在30-50倍时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