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草地学报》2022,30(9):2356-2364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 (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 (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 487.08 kg·hm-2,13 395.23 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 938.47 kg·hm-2,13 450.22 kg·hm-2,AM处理与-AM处理相比产量高出11.1%。综合来讲,QI+P2+AM处理下(即灌溉量14 000 m3·hm-2、施磷量120 kg·hm-2和土壤不灭AM真菌),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最高17 343.69 kg·hm-2,总吸磷量最高为51.46 kg·hm-2,RDI+P2+AM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 kg·m-3。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晋北轻度盐碱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生产过程中磷素(Phosphorus,P)吸收规律,并探索适宜的施磷水平,本试验以苜蓿品种‘巨能2号’、‘3010’和‘WL366HQ’为材料,进行不同磷素水平(100,160,220,280 kg·hm-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苜蓿干物质累积、磷素累积量、繁殖器官磷素累积及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磷素分配率、磷素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巨能2号’在盛花期的P10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0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最大,而在P22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220 kg·hm-2)表现出最高的磷素收获指数;‘3010’和‘WL366HQ’均在结荚期的P16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6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和磷素收获指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适宜施磷量可有效提高种子荚果数、结荚率和种子产量,在晋北地区较合理的施肥时期和适量为:‘巨能2号’宜在返青期施磷肥220 kg·hm-2;‘3010’和‘WL366HQ’宜在返青期施磷肥160 kg·hm-2。  相似文献   

3.
旱地垄沟集雨种植紫花苜蓿最佳沟垄宽比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寇江涛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1,19(2):247-252
采用旱地垄沟集雨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盖方式对苜蓿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方程确定适宜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种植紫花苜蓿的最佳沟垄比。结果表明:膜垄、土垄处理平均年干草产量分别为5604.87和4844.81 kg·hm-2,分别较CK提高204.98%和163.63%;膜垄、土垄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91和28.47 kg·mm-1·hm-2,分别为CK的2.25倍、1.83倍;膜垄的平均年干草产量、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土垄提高15.69%和22.62%;回归分析表明:当膜垄的最佳沟垄宽比为60 cm:60 cm、土垄的最佳沟垄宽比为60 cm:70 cm时,苜蓿的经济产量可以达到最大,分别为6009.3 kg·hm-2和5271.5 kg·hm-2,分别较CK提高226.99%和186.84%,膜垄处理的最大经济产量较土垄处理提高14.00%。因此,在试验地区及其相似地区采用膜垄集雨种植能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建议采用垄覆膜集雨种植紫花苜蓿,沟垄宽比为60 cm:60 cm。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  李宁  盛建东  王皓 《草地学报》2012,20(1):54-57,6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稀植(N3D1)处理有利于苜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氮素积累趋势因施氮量、种植密度不同而异:低氮高密、中氮高密处理下氮素积累以茎杆为中心,高氮低密处理下,花荚为氮素积累中心,施氮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中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以N3D1处理最高,该处理下苜蓿根、茎、叶、花荚中干物质量为8.65,19.02,2.35,5.98g·株-1,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2.23,15.01,3.62,15.70mg·株-1。本研究中当施氮量为150kg·hm-2,密度为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740.36kg·hm-2。  相似文献   

5.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琴  王旭成  李小云  王斌  高雪芹  伏兵哲 《草地学报》2022,30(12):3470-3480
为探究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种子生产最佳施肥配比,采用“3414”施肥设计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Kalium,K)配比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期为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种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N,P和K配比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种子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N2P2K2(氮、磷和钾的施肥量分别为90,105和60kg·hm-2)处理的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2308.89kg·hm-2,较对照N0P0K0(不施肥)处理显著增产53.98%;N2P2K2处理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高,发芽势仅次于处理N0P2K2(氮、磷和钾的施肥量分别为0,105和60kg·hm-2);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和每花序小穗数是影响实际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均对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经灰色关联和多元回归函数综合评价得出,氮、磷和钾的施肥量分别为90,105和60kg·hm-2是无芒雀麦实现高产的最佳配比,可在宁夏干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最适合的灌水及施肥量,以‘甘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梯度(900、1350、1800和2250 m3·hm-2),副区为5个肥料梯度(N-P2O5-K2O:0-0-0、9-45-60、18-90-120、27-135-180和36-180-240 kg·hm-2),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和施肥可以提高苜蓿种子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苜蓿种子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水对苜蓿的小花数、花序数、结荚数、种子数、结荚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经通径分析得出,花序数、生殖枝数、千粒重和结荚率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施肥量为27-135-180 kg·hm-2时,苜蓿种子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在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种子生产中滴灌的最佳灌水量为2250 m3·hm-2,在当地的土壤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氮肥34.44 kg·hm-2,磷肥172.68 kg·hm-2,钾肥230.28 kg·hm-2。  相似文献   

8.
赵梦雨  王斌  王腾飞  兰剑 《草业科学》2023,(11):2871-2878
为探讨宁夏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co sativa)种子田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S1:1.2 kg·hm-2,S2:1.8 kg·hm-2,S3:2.4 kg·hm-2,S4:3.0 kg·hm-2,S5:3.6 kg·h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紫花苜蓿株高、一级分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结荚数、单位面积生殖枝条、每荚种子数、千粒重、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均在S4播量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77.09、23.35、12.56、6.16和1.88 g;株高和每花序小花数在S2播量下达到最大,分别为87.81 cm和1...  相似文献   

9.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 cm×60 cm (20 833丛·hm-2);以有机肥或废菌料作基肥,适宜施肥量为3 000 kg·hm-2;在基肥基础上进行尿素或复合肥追肥,适宜追肥量为750 kg·hm-2。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产优质苜蓿草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选择黄淮海地区苜蓿生产的典型区域沧州为试验点,以该地区当家苜蓿品种中苜3号(Medicago sativa L.‘zhongmu No.3’)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试验方案,研究N,P,K肥配施对紫花苜蓿当年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中苜3号苜蓿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为磷肥>钾肥>氮肥。处理3(N1P2K2)即施N 5.00 kg·hm-2,施P2O5 60.00 kg·hm-2,施K2O 180.0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23 657.9 kg·hm-2。14个处理组合中,处理7(N2P3K2)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2.45%,处理6(N2P2K2)粗蛋白含量最低,为16.8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处理3(N1P2K2),为34.14%,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最低的处理7(N2P3K2),为51.27%。处理7(N2P3K2)相对饲用价值最高,为111.36。综合分析,处理7(N2P3K2)的初花期营养价值较高。根据产量模型分析,中苜3号苜蓿施N 4.10 kg·hm-2,施P2O5 48.47 kg·hm-2,施K2O 270.00 kg·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23 918.2 kg·hm-2。  相似文献   

11.
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是新培育的重要沙生草种,适宜于沙化地区的人工建植。为探索高海拔地区大颖草种植技术,本文通过小区试验和产量分析,研究播种技术与大颖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颖草播种量为30 kg·hm-2,行距为30或35 cm时,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和种子产量明显较大;当播种量达到30或40 kg·hm-2,行距在20~40 cm时,干草产量均达到最佳值。对播量和行距进行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后发现,大颖草干草产量与单序籽粒重、根长、穗宽、主穗长、茎粗及正二叶宽呈正相关性;大颖草的种子产量与单序籽粒重、单序籽粒数、穗宽、正二叶宽、株高及第二节间长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播种量为30 kg·hm-2,行距为30 cm时,大颖草各项农艺性状和干草产量均较好。本试验可为大颖草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地区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锌、铁、钼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草量及锌铁钼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为其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锌、铁、钼以不同比例配施均能提高紫花苜蓿产草量,且单施锌(12kg·hm-2)、铁(15 kg·hm-2)、钼(0.5 kg·hm-2)或两两配施效果显著(P<0.05);尤其是锌(12 kg·hm-2)和钼(0.5 kg·hm-2)配施,产草量最高(7.01 t·hm-2),较对照增产25.40%。锌、铁、钼以不同比例配施对紫花苜蓿锌铁钼含量和吸收量影响不尽相同,锌(12 kg·hm-2)、铁(15 kg·hm-2)、钼(0.5 kg·hm-2)三者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锌铁钼的含量和锌钼吸收量,钼锌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钼和锌的含量和吸收量;单施锌或锌铁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锌的含量和吸收量;单施钼或钼铁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钼的含量和吸收量;而单施铁或与锌或钼互作均未能显著提高苜蓿铁的含量和吸收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设置了露地平播、全地面覆膜平播、半覆盖平播、覆膜垄沟播和土垄沟播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覆膜和垄沟技术对土壤水热状况、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在覆膜垄沟处理条件下,参照“3414”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处理较露地处理在生长前期提高了土壤温度,在返青期、第一次和第二次刈割后提高了0~80 cm土壤含水量,并提高了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施肥试验中,P2K2N3处理干草产量最高,为6 366 kg·hm-2,并提高了土壤肥力;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的处理分别是P2K1N2、P2K2N3;P2K1N2处理的中性洗涤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综上,覆膜垄沟可以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施肥处理P2K2N3,即P5O260 kg·hm-2,K2O 45 kg·hm-2,N 92 kg·hm-2,综合效果较好,是垄沟覆膜条件下的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种植行距与施肥量对柳枝稷产量及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选出最优的种植行距与施肥量的组合,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在国内种植时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20、60 cm)和施肥量(0、150和225 kg·hm-2)对其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干草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种植行距偏密有利于柳枝稷的高产;施肥水平具有主要作用;提高柳枝稷干草产量的种植行距和施肥量最优组合为A1B3(行距20 cm和施氮肥225 kg·hm-2),干草产量为5615.31 kg·hm-2;在柳枝稷生长初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品质最好;随着时间的推延,柳枝稷粗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营养品质也逐渐变差;氮肥的施用量对柳枝稷粗蛋白质的含量影响较大;提高粗蛋白质含量的种植行距和施肥量最优组合为施肥量为225 kg·hm-2的2个组合A1B3、A2B3,分蘖期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75%、17.6%;开花期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16%、12.81%。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为探索适宜高寒地区燕麦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以‘青海甜燕麦’(Avena sativa L.cv.Qinghai)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施氮水平(N1:187.5 kg·hm-2,N2:150 kg·hm-2,N3:112.5 kg·hm-2,N4:75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D1:氮肥全部基施,D2:30%基肥+70%拔节期),试验以全生育期不施氮(N0)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燕麦产量影响显著,同等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按比例分期施氮的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氮肥按比例分期施用,单株小穗数和单株穗粒数的协同提高,获得较高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了4.17%和0.47%。同一施氮时期下,种子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N1>N2>N3>N4>N0。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种子产量与单株小穗数、单株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相关。综上,不同氮肥处理下,以187.5 kg·hm-2氮肥按比例分期施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南丽丽  汪堃  李小彦  赵克明 《草地学报》2018,26(6):1330-1336
在荒漠灌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播量和行距对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呼吸速率、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苜蓿生产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奠定科学基础。试验表明:除真菌外,其余指标均随播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大趋势;真菌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各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且各指标随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呼吸、细菌和放线菌在播量20.0 kg·hm-2和行距20 cm下值最大,而真菌在播量16.0 kg·hm-2和行距15 cm下数量最大,3种酶均在播量16.0 kg·hm-2和行距20 cm下活性最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在荒漠灌区中等播量(16.0,20.0 kg·hm-2)和行距20 cm的组合有利于提高苜蓿根际土壤生物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宁夏干旱区行距与播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行距为20,30,40和50 cm,副区播量为10,15,20和25 kg·hm-2,利用灰色关联度以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显著。行距30 cm和播量15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行距30 cm和播量20 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高;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可得,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由生殖枝数实现。综上所述,为求得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最高种子产量和最优种子质量应将行距设为30 cm,播量设为15~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水钾耦合处理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骑士T’和‘公农1号’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 d,8 d和12 d(用W1,W2,W3表示);钾肥施用量水平为副区,具体施用量分别为50 kg·hm-2 K2O,100 kg·hm-2 K2O和150 kg·hm-2K2O(用K1,K2,K3表示),并设置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越冬前期挖取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翌年测定越冬率。结果表明:在W3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品种苜蓿根颈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冬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W1和W2处理,其中以K2施用量处理下的数值与CK差异最显著(P<0.05),且此施肥量下的MDA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生产苜蓿,灌水时间间隔为12 d、钾肥施用量在100 kg·hm-2K2O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