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滞育持续时间对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泰安大猿叶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20℃LD12:12条件下,详细比较了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持续时间9个月和3个月成虫产卵量。结果显示:滞育3个月雌虫每雌平均产卵量和平均日产卵量均略高于滞育9个月的雌虫,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而早期产卵量却低于滞育9个月雌虫。  相似文献   

2.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20℃,光周期L︰D=12︰12条件下,详细比较了大猿叶虫龙南种群春季不同出土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结果显示:2月出土雌雄成虫寿命明显短于3月出土成虫,日平均产卵量差异不显著,总产卵量由于寿命的影响也显著低于3月出土成虫。这一结果显示同一个季节中大猿叶虫早期出土成虫的比晚期出土的成虫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3.
在25℃、LD12︰12条件下,大猿叶虫山东种群取食九种不同食料植物,以精半黄小白菜喂养的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率最低,与其他八种食料有显著差异,而这八种食料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猿叶虫山东种群取食九种不同食料植物,蛹重没有显著差异,而幼虫发育历期、雌虫寿命、每雌总产卵量、平均产卵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猿叶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泰安市田间,该虫有两个明显的危害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年发生1~2代,部分隔年繁殖。滞育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陆续出土繁殖。在25℃下,成虫产卵期为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第1代成虫5月中旬全部入土越夏。越夏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出土繁殖。在25℃下,产卵期为13~26d,每雌产卵量平均775粒。第2代成虫10月下旬前陆续入土越冬。雌雄一生能多次交配,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11.2、10.2℃。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4个月。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系统调查了大猿叶虫的蛰伏场所和时间.结果表明,所有越冬和越夏成虫均入土蛰伏,入土深度为9~31cm;蛰伏时间春季世代在4月下旬到6月中旬,秋季世代在9月中旬到12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测试了25℃下交配频率对条纹小斑蛾成虫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虫在未进行交配的情况下不能产卵,交配2次的雌虫产卵量最高,其次是交配3次和1次的雌虫,但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在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雌虫寿命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未交配的雌虫寿命显著长于交配一次的雌虫。各处理间雄虫寿命也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系统调查了大猿叶虫的蛰伏场所和时间。结果表明,所有越冬和越夏成虫均入土蛰伏,入土深度为9-31cm;蛰伏时间春季世代在4月下旬到6月中旬,秋季世代在9月中旬到12月下旬。  相似文献   

8.
中华通草蛉滞育成虫越冬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中华通草蛉滞育成虫在越冬期间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成虫在越冬前产卵量逐渐减少至停止产卵,部分产卵的雌虫可以进入滞育并开始越冬。利用较密闭的器具(如罐头瓶)贮存越冬成虫和提供充足的食物,能明显提高越冬成虫的存活率,提高越冬能力。至3月2日雄虫的存活率为71.31%,雌虫的存活率为84.74%。而3月中旬以后,越冬代成虫的存活率急剧下降,至4月30日,雌虫的存活率为41.88%,雄虫的存活率为5.36%。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死亡率高,生殖成功率低,田问猎物量少,这可能是导致春季该虫在田问种群数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黑纹粉蝶的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纹粉蝶PierismeleteMenetries是江西山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只发现在萝卜、白菜和芥菜上为害,以幼虫取食叶片和荚果。该虫在江西一年发生2~4代,春季1代,以蛹越夏,秋季1~3代,以蛹越冬。由于越夏代成虫的羽化期和产卵期长,导致了世代重叠。雌虫寿命一般7~15d,每雌产卵量可达200粒;卵单产于叶片背面,卵期3~8d;幼虫期12~26d;非滞育的蛹期7~24d,越夏的蛹期104~178d,越冬的蛹期97~157d。  相似文献   

10.
据1963—65年观察:重庆地区小地老虎春季世代田间幼虫的存活率为39.87%,天敌寄生死亡率高达60.13%。第一次发蛾期中,田间种群雌蛾的自然交配率在90%以上;而第二次蛾期交配率驟降至10%左右。交配率的下降与成虫未取得补充营养有密切联系。試驗結果说明,春季大量幼虫因天敌寄生消亡过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代幼虫的发生数量。但造成夏季世代田间虫口数量急剧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是,4月中旬以后由于缺乏补充营养,大量雌虫没有交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11.
通过2a时间的系统观察,初步发现稻赤斑黑沫蝉每年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并观察到稻田改为旱作的蕹菜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也出现羽化高峰。据此推断稻赤斑黑沫蝉每年可发生2个世代,与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稻赤斑黑沫蝉1a发生1个世代的结论不同。并提出铲除杂草是控制该虫发生为害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Shukla稳定性分析方法对4个玉米早代材料即A037、A026、A025、A15M9系列测交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遗传方差分量和F1杂种优势进行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遗传方差分量估算结果表明:4个玉米早代材料40个测交种小区产量杂交优势明显,群体平均优势都为正值,其中A037×PQ47组合增幅最大,为42.17%,增幅最小组合是A15M9×桂M130,为6.21%,其中增幅达到20%以上的组合就有34个.株高受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占总表型变异的比率分别为16.14%、20.65%、11.34%;穗位高受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为12.27%;穗长受加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28.10%、31.15%;穗粗受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为17.65%;行粒数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34.07%、27.24%、62.06%、41.63%;百粒重受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42.86%、66.00%;出籽率受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比率分别为121.86%、85.63%.通过遗传差异研究表明:4个亲本与10个测验系之间遗传关系的远近与F1基因型值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滦河流域产流特性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滦河流域下垫面的变化,流域产流特性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文中分析了滦河流域存在的产流模式,通过分析径流系数变化和降雨径流相关关系,发现产流模式有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过渡或先超渗后蓄满的趋势。并选取了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场典型较大洪水过程,分别采用所建立蓄满产流模型(新安江模型)和超渗产流模型(陕北模型)对这几场洪水进行模拟分析,通过两者模拟径流量的差值估算了产流特性变化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滦河流域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产流特性的这种变化对产流量有一定的减少作用,会使滦河流域径流量减少26.9%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便捷清楚地将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中高代品系的多性状因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本文利用国际马铃薯中心开发的高交互性数据分析育种软件(HIDAP),对参与2020年定西市马铃薯多点试验的14个高代品系在5个试点的产量、薯块数量、商品薯率表现情况利用AMMI模型、GGE双标图、Tai稳定性模型结合方差显著性分析、联合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筛选评价。在AMMI分析图中,高代品系0934-62的产量、单株薯块数、商品薯率在垂直方向上的IPCA绝对值较小且在水平方向靠近最右侧;结合GGE双标图,高代品系0934-62、1026-2、14137-20处于水平线以上较高位置,其中品系0934-62位于水平线以上最远距离;在Tai模型分析中,根据高代品系在产量、块茎数量、商品薯率中αi与λi参数的分布范围,可知稳定性高的品系为0934-62、1026-2、1281-191。综合各分析结果可知,在参试的14个品系中,高代品系0934-62在产量、薯块数量、商品薯率中的稳定性与丰产性表现突出,高代品系1026-2、1281-191、14137-20表现良好,品系1205-5表现较差。HIDAP软件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评价系统利用多个数据分析模型,能够有效管理大量育种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并及时淘汰无用信息,减少成本支出,节约试验资源。  相似文献   

15.
我国草地贪夜蛾年发生世代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为提高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不同恒温(20、24、28、32、36℃)条件,以玉米苗为幼虫食物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全世代的发育历期,计算出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此基础上,结合1985年-2014年30年全国60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预测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年发生世代区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20、9.63、13.03、12.88、11.09、13.04、10.73、13.90、13.98℃和16.68℃,有效积温分别为41.32、41.32、18.71、28.23、45.87、60.33、55.90、90.97、166.86日·度和121.90日·度;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6℃,有效积温为584.0日·度。根据全国不同地区气象数据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理论年平均发生世代数在0~7.41代之间,总体上发生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我国1月份12.6℃等温线以南地区全年最低温度高于草地贪夜蛾发育起点温度,为周年繁殖区域,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全年发生世代数最高可超过5代)、广西南部、广东中部以南、福建东南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6代)、台湾大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7代)以及海南省全境(全年可发生7代以上)。江南和江淮迁飞过渡区主要为4~5代区和3~4代区。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主要为2~3代区和1~2代区,部分为3~4代区。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anticipate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 changing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inued emergence of resistance to commercial pesticides, there is a constant need to discover new lead chemistries with novel modes of action. We have established a portfolio of approaches to accelerate lead generation. One of these approaches capitalizes on the rich bioactivity of natural products (NPs), highlighted by the numerous examples of NP‐based crop protection compounds. Within Corteva Agriscience and the affiliated preceding companies, NPs have been a fruitful approach, for nearly three decades, to identifying and bringing to the market crop protection products inspired by or originating from NPs, . Included in these NP‐based crop protection products are the spinosyns family of insecticides, and those from more recent areas of NP‐based fungicidal chemistry, as highlighted in this perspective. © 201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根点替代的猕猴桃果园行间导航线生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棚架式猕猴桃果园树干分立、树干与树冠分离的生理特点,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框底边中点替代果树根点的导航特征目标检测方法。使用LabelImg标注预处理图像中的树干信息,生成猕猴桃树干数据集,基于Faster R-CNN构建目标检测模型,实现对猕猴桃果园行间有效范围的树干识别,利用根点替代方法确定树干根点的定位基点坐标,基于三次样条插值法提取树行线,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生成导航线。试验结果表明,生成的目标检测模型在地膜、杂草和土壤等果园行间环境下,树干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0.6%、90.1%、89.4%;树干像素高度大于300像素、200~300像素、100~200像素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4.6%、89.9%、85.6%,表明选择树干作为果园行间视觉导航标识,有效利用了深度学习的稳定性,提高了导航目标识别的准确率;根点替代简化了导航定位基点生成算法,获取的果树定位基点与实际树干根点的平均横向像素误差占比为1.3%,平均纵向像素误差占比为2.2%,平均实际距离误差为0.102 m,导航定位基点精度较高;生成的导航线平均横向像素偏差为5.1像素,实际平均横向偏差为0.052 m,获取的果园行间导航路径满足行间导航要求。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烟草孢囊线虫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烟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田间侵染循环特点,2012年从山东省诸城市某烟田定点定期取样,对土壤和根组织中的线虫进行分离和染色后镜检并计数。结果显示,4月29日至9月9日在土壤中均检出烟草孢囊线虫2龄幼虫(J2),有4个发生高峰,最大密度在7月9日,为7.3条/100 g土壤。5月13日至8月13日在根组织中出现J2,有3个明显高峰,最大密度在7月15日,为30条/10 g根;年轻雌虫在5月21日至8月30日形成,有3个明显高峰,最大密度在7月2日,为54条/10 g根。研究表明,烟草孢囊线虫 1年发生4代,平均世代历期27 d;后两代存在明显世代重叠现象;第4代线虫侵染量很少,且根内线虫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9.
The diagnosis of novel unidentified viral plant diseases can be problematic, as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such as real‐time PCR or ELISA may be too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species or even strain of a virus, whilst alternatives such as electron microscopy (EM) or sap inoculation of indicator species do not usually give species level diagnosi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offers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where sequence is generated in a non‐specific fashion and identification is based on similarity searching against GenBank. The conventional and NGS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a damaging and apparently new disease of maize, which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Kenya in 2011. ELISA and TEM provided negative results, whilst inoculation of other cereal species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an unidentified sap transmissible virus. RNA was purified from material showing symptoms and sequenced using a Roche 454 GS‐FLX+. Database searching of the resulting sequence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 and Sugarcane mosaic virus, a combination previously reported to cause maize lethal necrosis disease. Over 90% of both viral genom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allowing strain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real‐time PCR assays which were used to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the virus in material with symptoms from six different fields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of Kenya.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assays should aid the assessment of the disease and may be used for routine diagnosis. The work shows that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s a valuable investigational technique for rapidly identifying potential disease‐causing agents such as virus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秋水仙素对甜荞种子多倍体诱导处理,探讨0.1%(A_1)、0.2%(A_2)两种浓度的秋水仙素和6(B_1)、9(B_2)、12(B_3)、18(B_4)、24 h (B_5)浸泡处理时间下最优的诱导加倍组合,通过种子萌发后C1代植株DNA鉴定选育出多倍体甜荞植株,对其形态学特征、气孔和保卫细胞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以A_2B_3处理组合的诱导率最高,为80%;其次是A_1B_5、A_2B_5的处理组合,诱导率分别为75%和50%。经流式细胞仪对C1群体DNA进行鉴定,从成苗的193个植株中共获得65株变异植株,其中36株为四倍体,29株为非整倍体。形态学鉴定发现,与二倍体对照荞麦相比,多倍体甜荞的株高降低、茎粗增加、分枝减少;根系粗壮、须根增多;叶片表面皱缩粗糙、叶色加深;花器官变大、颜色更加鲜艳;种子变大且种皮外表呈灰色花纹。叶片下表皮气孔面积变大,四倍体、非整倍体的长度分别增加了11.44、20.52μm,且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分别减少了9个、1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