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甘蔗中小型机械化种植不同宽窄行行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种植以宽窄行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可以降低投入,方便管理,提高产量和糖份,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对甘蔗机械化种植三种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与传统行距的一年新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4+0.5)m宽窄双行与行距(1.6+0.4)m宽窄双行在农艺性状、蔗茎产量、甘蔗糖份和经济效益各方面综合表现优于对照(行距1.2m单行),有进一步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甘蔗宽窄行种植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奕玺  张成家 《广西蔗糖》2005,(3):26-27,48
为了探索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甘蔗糖分的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试验对甘蔗萌芽、分蘖、株高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甘蔗宽行双行种植比窄行单行种植有效茎数明显增加,因而甘蔗增产显著,糖分差异不大。因宽行双行植间套种花生、矮生甜玉米,多收了一造作物,因而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3.
甘蔗不同行距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和研究哪种行距适合广前蔗区甘蔗的生长,以及在甘蔗增产、增糖方面的效果,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09-2010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台糖22号新宿两造甘蔗不同行距(1m、1.2m和1.4+0.3m)对比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1.2m行距的各项农艺指标较优,甘蔗产量和糖分较高。行距为1.4+0.3m的产量相对比1.0m行距的高,且风折率最低,而糖分比较低,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甘蔗间种玉米试验设3个处理:宽窄行模式,宽窄行140cm、80cm,玉米双行间种在宽行墒面上;1.1 m等行距模式,采用隔一间一,玉米双行间种在甘蔗行间;1.1 m等行距模式单种甘蔗为对照。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模式,均能提高甘蔗产量,等行距模式增幅达19.2%,宽窄行模式增幅达11.5%,等行距模式玉米产量为376.5kg/667m2,宽窄行模式玉米产量为338.9 kg/667m2;在0.3~0.5m株距密度下,随着玉米株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玉米密度与甘蔗产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提高蔗农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宽窄行间套种玉米、大豆和花生试验,探索出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甘蔗糖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的甘蔗比普通种植的产量高1.9t/hm2,增1.8%。同时玉米收入达6.15t/hm2,产值达到12915元/hm2,两样产值比普通甘蔗种植的产值高13713元/hm2,增幅达30.35%。同时投入产出最高的是间套种花生为3.5∶1。通过探索宽窄行间套种提高植蔗的综合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甘蔗糖份的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试验对甘蔗萌芽、分蘖、株高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甘蔗宽行双行种植比窄行单行种植有效茎数明显增加,因而甘蔗增产显著,糖份差异不大。因宽行双行植间套种花生、矮生甜玉米,多收了一选作物,因而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甘蔗种植行距(等行距、宽窄行)套种玉米后对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间套玉米以宽行140cm行距种双行玉米,窄行80cm行距不间套的种植方式为宜,兼顾了甘蔗和玉米的生长,达到两种作物双收的效果,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设1.0m行距,单行种植(A);1.25m行距,单行种植(B);2.0m行距,宽窄行种植(C);1.5m行距,宽窄行种植(D)四个处理,对四个处理田间光照、甘蔗的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处理甘蔗生长前、中期的光能分布与利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其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D、B、A三处理均能较好的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是较优的种植模式,而D处理是最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甘蔗种植规格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甘蔗机械作业的种植行距与产量的关系,柳州市蔗糖生产办公室与柳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于2008年进行了不同行距甘蔗种植简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30era的甘蔗产量最高,达8220.0kg/667m2,分别比行距90cm、100cm的甘蔗增产530.0kg/667m2、369.6kg/667m2;行距120cm的甘蔗产量为8060.5kg/667m2,分别比行距90cm、100cm的甘蔗增产370.5kg/667m2、270.1kg/667m2.  相似文献   

10.
高蛋白春大豆套种木薯的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9年在福建省大田县进行了高蛋白春大豆与木薯不同行距套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木薯密度,套种单行、双行和三行大豆3种种植方式中,双行大豆套种木薯,效益最高,即大豆种植密度25×50cm,7280株/667m2;木薯种植密度0.8×1m,800株/667m2,效益465.50元/667m2.  相似文献   

11.
鸠坑单株选育比较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鸠坑种作为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一度作为主推品种在全国绿茶产区推广种植,并引种前苏联及非洲等地区。但是,随着市场发生变化,茶叶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名优茶生产的兴起,鸠坑种因萌发较迟、效益低等原因,已不适应当前茶叶市场的发展,鸠坑群体种的优良单株选育成为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13.
Essential plant food elem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对植物化感作用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感与可持续农林生产、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蔗糖合成酶(SuSy)是植物蔗糖代谢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SuSy的生物学功能、家族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调控机理以及SuSy的转基因植株的表现,进一步对SuSy的研究做出设想。  相似文献   

18.
茶树的钾素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连梅  董尚胜 《茶叶》2003,29(4):195-197
本概述了钾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吸收;钾对茶树光合、产量、品质及抗性的影响;茶树钾营养的品种间差异;及中国茶园钾含量现状及推荐钾肥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茶树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所需的营养成分,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气态营养以CO2形式进入树体提供碳素,主要从叶片气孔,皮孔进入,少量溶于水中的CO2也可由根系吸入.液态营养主要来自土壤,通过根系吸收,提供N、P、K、Ca、Mg、S、Fe、B、Zn等,少量亦可由叶面喷肥补充.茶树吸收营养元素后,同化利用这些矿质成分,壮大树体,更新枝叶和根系,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20.
棉农的植棉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棉价。但作为弱势群体的棉农没有价格的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把握市场提升植棉效益呢?笔者认为:棉农作为产品的第一生产力,虽无法左右市场,但可以在数量和质量上即棉花品级和产量上下功夫。因此,一定程度上棉农不仅能决定棉价,而且能决定全年的植棉效益。精心选择适应本地的优良棉种,采取科学的栽培手段,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就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级收益。1增产是提升植棉效益的根本1·1选用高产品种杂交棉自20世纪90年代推广以来,以其优势强、结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