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ZSP-1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新恢复系ZSP-1配制的杂交组合珍汕97A/ZSP-1和星A-ZSP-1的F1的结实率及F2个体花粉育性,发现恢复系ZSP-1的恢复性是由2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在此基础上,选用了与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3和Rf-4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对2个F2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发现ZSP-1具有的2个恢复基因与这些标记紧密连锁,初步把ZSP-1的恢复基因定位于Rf-3和Rf-4区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定位水稻核育性恢复基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397条SSR引物对D62A和红米水稻红宝石B的杂交F2代不育可育分离群体及双亲的12条染色体进行筛选,定位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发现在第7染色体上找到与主效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182,遗传距离是7.4cM。  相似文献   

3.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ISSR和SSLP标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 97A与其强恢复系 IR2 4配组 ,构建由 2 1 0株组成的F2 代极端不育群体作为恢复基因定位群体。用 ISSR引物 UBC- 835对两个亲本进行扩增 ,发现PCR指纹在两个亲本间具多态性 ,再用此引物对恢复基因定位群体进行连锁分析表明 ,UBC-835与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紧密连锁 ,交换率为 3.57%,转换成图距为 3.58c M。经对 1 50多对微卫星引物进行扫描 ,在第 1、第 7染色体和第 1 0染色体上均发现多个微卫星座位在两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 ;性状连锁分析结果未发现第 1染色体和第 7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微卫星座位与恢复基因座位间具有连锁关系 ,而用 ISSR引物扩增产生的多态性片段转换成的 SSLP标记 OSR33对相同群体扩增时 ,获得与 ISSR标记相同的结果 ,第 1 0染色体长臂上的OSR33标记距恢复基因座位 3.58c M。因此 ,ISSR和 SSLP标记有助于对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
利用2个相关群体定位和比较水稻株高与抽穗期QTL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一个共同亲本构建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控制水稻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共定位到11个控制抽穗期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和11个株高QTLs。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位于第7染色体RM500-RM445标记之间;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定位于第7染色体RMRG4499-RM445标记之间。而控制株高的主效QTL在2个群体中分别定位于第1染色体RM472-RM104之间和第7染色体MRG4499-RM445之间。比较定位结果发现,抽穗期主效QTL在2个群体内都被定位于第7染色体中部位置并且有共同标记RM445,很有可能是同一个基因。说明抽穗期是由主效QTL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稳定。株高主效QTL在珍汕97/南洋占群体内被定位于第1染色体接近末端标记RM104附近。在珍汕97/德陇208群体内则定位于第7染色体,与该群体控制抽穗期QTL共享RM445标记。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育性鉴定和RFL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玉米C型胞质不育的恢复基因进行了研究 .田间育性结果表明 ,玉米C型胞质不育有两对重叠恢复基因 ,通过对A192近等基因系和 (CMS C2 37×A6 19)BC1分离群体的RFLP分子标记 ,将玉米的C型胞质不育恢复基因Rf4定位在第 8染色体短臂上 ,与RFLP探针npi2 2 0和csu2 9连锁  相似文献   

6.
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籼稻粒形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用二个籼型杂交组合的F#-2群体,构建了二张分别具有89和93个标记位点的RFLP图谱。在此基础上,应用方差分析法和区间作图法对控制籼稻粒形性状的QTLs进行定位。在特三矮2号/CB1128群体中,定位了14个QTLs,其中5个控制粒长,2个主效基因(分别位于第5、第7染色体)和2个微效基因控制粒宽,1个主效基因和4个微效基因控制粒厚。在外引2号/CB1128群体中,共定位了13个QTLs,其中5个影响粒长,2个主效基因(分别位于第2、第5染色体)和3个微效基因控制粒宽,3个微效基因影响粒厚。此外,估算了每个QTL的贡献率、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析某些染色体区间的多效现象,比较分析二群体QTLs定位结果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用SSR(Short Sequence Repeat,短序列重复)分子标记技术对高粱A2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恢复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A2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基因多位点的独立作用。在三个高粱杂交组合A2V4×1383-2、A2V4×晋粱5号和A2Tx622×晋粱5号中,至少有3个不同的基因位点与A2CMS的育性恢复有关。恢复系核基因组中只要有一个显性位点的存在,与线粒体基因相互作用,便能够使育性得到恢复。SSR标记分析发现,在A2Tx622×晋粱5号和A2V4×晋粱5号的F2群体中,分别找到标记Xtxp65和Xtxp141与育性共分离,标记与恢复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1 cM和13.4 cM,分别位于高粱5号(SBI-05)和10号染色体(SBI-10)上。  相似文献   

8.
高粱A2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SR(Short Sequence Repeat,短序列重复)分子标记技术对高粱A2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恢复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A2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基因多位点的独立作用。在三个高粱杂交组合A2V4×1383-2、A2V4×晋粱5号和A2Tx622×晋粱5号中,至少有3个不同的基因位点与A2CMS的育性恢复有关。恢复系核基因组中只要有一个显性位点的存在,与线粒体基因相互作用,便能够使育性得到恢复。SSR标记分析发现,在A2Tx622×晋粱5号和A2V4×晋粱5号的F2群体中,分别找到标记Xtxp65和Xtxp141与育性共分离,标记与恢复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1 cM和13.4 cM,分别位于高粱5号(SBI-05)和10号染色体(SBI-10)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江西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BC1群体,构建了一个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1.8cM。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该图谱为定位载、野之间重要的分类性状和农艺性状以及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奠定了基础。利用该图谱,对控制株高的QTLs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株高有6个QTLs,他们分别位于第1,3,4,5,8和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1染色体C955-R1613间为1个主效基因,并对主效基因的来源进行了讨论。最后作者提出,在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过程中,株高由高变矮是微效基因突变与主效基因突变相结合并通过长期积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GR38是自育的偏梗型广亲和性广谱强恢复系种质,为了解其对籼、粳两种类型不育系的恢复特性,发掘该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利用GR38分别与籼型不育系G46A和粳型不育系光A杂交的F2群体,应用集团分离分析方法和SSR标记对GR38的育性恢复基因进行鉴定和定位.结果在G46A/GR38的F2群体中检测到两个独立的育性恢复基因,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SSR标记RM1331与RM3740之间以及第1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5310与RM486之间;在光A/GR38的F2群体中只检测到一个育性恢复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SSR标记RM3740与RM490之间.GR38对籼粳两种类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既有共同亦有差别,对籼型不育系G46A的恢复性由两个基因控制,而对粳型不育系光A的恢复性只由一个基因控制,恢复基因均来自第一染色体,其中,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恢复基因在籼粳背景下均起恢复作用,根据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测与Rf3等位.  相似文献   

11.
LK783 was found to be a good fertility restorer for K-type male sterility of whea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map the major restoring gene in LK783. Maintainer and restorer DNA pool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extreme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among (KJ5418A//911289/LK783)F1 population,respectively. Seventy-nine sets of SSR primers were screened for polymorphism between the two pools, 6 of which were found polymorphic.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Xgwm11, Xgwm18 , Xgwm264a and Xgwm273were linked to the restoring gene in LK783, while Xgwm11, Xgwm18 and Xgwm273 were co-segregat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f gene in LK783 and the three co-segregated markers was 6.54±4.37 cM, the distance between Rf gene and Xgwm264a was 5.71±4.10 cM. The four SSR markers were located on chromosome 1BS by amplifying the DNA of nulli-tetrasomics and ditelosomics of CS with the 4 sets of primers, 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 restoring gene in LK783 was located on 1BS, but the relative location of the gene was different from Rfv1, allelism of the two gene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breeding for new fertility restorer lines of K-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wheat would be facilitated by using the four polymorphic markers.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L160A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近选育的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L160A育性的遗传特点,L160A与pol细胞质不育系和陕2A不育系的关系以及L160A的恢复系L160R-1与恢复系L17C,湖南花叶恢,垦C1恢复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160A不育性的遗传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受到其他微效基因的修饰;其恢保关系与pol细胞质不育系L17A,湘矮A和不育系陕2A是一致的,L160A的恢复系L160R-1与L17A的恢复系L17C和湘矮A的恢复系湖南花叶恢的恢复基因是等位的,而与陕2A的恢复系垦C1的恢复基因是否具有等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与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受2套完全不同的基因系统控制。所被研究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均带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2对主效恢复基因Ms1和Ms2。2个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均是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不带有主效恢复基因Rfc,但带有一定数目的温度敏感基因Ts。Ms1或Ms2与Rfc是独立遗传的  相似文献   

14.
普通小麦穗长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长穗型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穗长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被测系“10—A”穗长受5A、7A、1B、2D、3D和6D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1B和2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7A、3D和6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  相似文献   

15.
小麦核不育的遗传研究和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多年对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它的显性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cM。以矮变1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经大群体筛选和细胞学研究,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为0.18%。该两基因的连锁片段已转移到中国春小麦ph1b突变体和八倍体小黑麦中。发现一套基因控制的雌雄性都不育的小麦遗传种质和双隐性基因控制的小麦核不育材料。综合分析已发现的核不育材料,提出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起源假说;经遗传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植物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6.
Advance in the genetic study on male sterility in plant was reviewed. A dominant gene Ms2(Ta1) for male sterility, which hasa recombination percentage of 31. 16 with the centromere , is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4D in Taigu wheat. Dwarfing male sterile wheat is a dwarf marked male sterile material, carrying the gene Ms2 for male sterility and dominant dwarf gene Rht10. The two genes, Ms2 and Rht10,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a crossing-over value as small as 0. 18. The linkage character of genes Ms2 and Rht10 was transferred to CS ph1b mutant and octoploid triticale. A female-male sterility controlled by a set of genes and a male sterility carrying double recessive genes were discovered in wheat. The hypothesis of the origin of the male sterile form for gene interaction was proposed. An inheritance mode of fertility in sib-mating progenies of reces sive genic male sterile material in plant was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 AL 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型.[方法]通过 AL 型小麦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亲本 P1 和 P2 以及杂种后代 Fl 和 F2 群体 4 个世代的育性进行分析.[结果]AL 型育性恢复基因的最适遗传模型为 E-1,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 85.92;.[结论]小麦 AL 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遗传力较高,在小麦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检测萝卜肉质根根形指数相关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TL),挖掘调控萝卜肉质根根形的关键基因,以肉质根根形指数差异显著的小型扁圆萝卜LLYH和大型长白萝卜CLA为亲本,杂交构建了F2分离群体,利用QTL-seq方法对肉质根根形指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一共检测到4个QTL位点,其中两个主效QTL位点rs2.1和rs2.2,分别位于萝卜R2号染色体21.66~26.03 Mb和30.79~36.56 Mb区域,两个微效QTL位点rs4.1和rs6.1,分别位于萝卜R4号染色体39.04~40.43 Mb和R6号染色体11.53~13.40 Mb。研究结果为开发与萝卜肉质根根形指数连锁的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挖掘肉质根根形指数调控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