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靖丘陵竹杉混交造林与裸地种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闽南丘陵生态气候特点,南靖林场在杉木迹地更新二代杉木2年后大套种毛竹与裸地种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竹杉混交可提高毛竹造林成活率和新竹生长率,新竹数量多、质量好、竹竹鞭生长快,容易蔓延成林。以杉木初值密度1425株/hm^2的低密度套种300株/hm^2母竹,造林效果好。裸地种竹可在山洼下坡水湿条件好的立地条件采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杉木毛竹混交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杉竹同时造林、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套种毛竹和裸地种竹5种林分生长状况表明:各林分成活率以杉木中龄林套种毛竹的为最高,杉森与毛竹同时造林以及裸地种竹的为最低,有随移栽母竹时林地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长竹率最高的是幼龄林种竹,为60.5%,最低的为中龄林种竹,只有47.6%。  相似文献   

3.
针对闽南丘陵生态气候特点,南靖林场在杉木迹地更新二代杉木2年后套种毛竹与裸地种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竹杉混交可提高毛竹造林成活率和新竹生长率,新竹数量多、质量好、竹鞭生长快,容易蔓延成林.以杉木初植密度1425株/hm~2的低密度套种300株/hm~2母竹,造林效果较好.裸地种竹可在山洼、中下坡水湿条件较好的立地采用.  相似文献   

4.
毛竹与肉桂混交造林和裸地种竹对比试验表明两种造林模式的母竹成活率均在80%以上;混交林母竹成活率、母竹当年出新竹的频率分别比裸地种竹高8%、9.7%;新竹发生株数、高度、冠幅、枝盘数、平均竹鞭数、竹鞭长度、平均鞭径、平均鞭幅等混交造林明显大于裸地种竹,而1 m长竹鞭节数、竹鞭分布深度则是混交造林小于裸地种竹;同时混交后,肉桂第3年树高就达到1.74 m,胸径3.2 cm,优于肉桂纯林.  相似文献   

5.
自1991 年开始分别对浙江安吉和福建建阳的两种类型的毛竹纸浆林的丰产结构进行了4 年的定位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毛竹纸浆纯林的丰产结构,以竹林密度为3000 株/hm 2、林分年龄结构组成为1 度竹∶2 度竹= 7∶3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竹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高达31.1t/hm 2;并根据新竹产量与竹林密度和林分年龄组成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新竹产量的预测模型。对于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影响其生产力最重要的林分结构因子是树种组成,即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比,其次是混交林中的立竹量,其中以混交比∑D竹2∶∑D树2= 8∶2、林分立竹量为2100 株/hm 2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达22.8t/hm 2。  相似文献   

6.
毛竹不同繁殖材料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竹蔸、竹鞭、无鞭母竹、有鞭母竹等繁殖材料形成林分5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鞭母竹成活率、出笋率、长竹率、新竹生长等指标较好,但造林成本较高,竹蔸造林其次,无鞭母竹造林虽成活,但不长竹。综合考虑,选择毛竹繁殖材料的次序为有鞭母竹、竹蔸、竹鞭。而无鞭母竹不能上山造林。  相似文献   

7.
进行人工杉木近熟林不同强度的间伐,并于林冠下套种毛竹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林分郁闭度0.4的林冠下套种毛竹,其成活率比全光照高24%,成竹数为全光照的78.9%,新竹胸径、竹高比全光照略高,可达到充分利用林地、加快竹林发展步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资兴市毛竹林总面积1.21×104hm2,约1.93×107株。主要分布在青腰、连坪、皮石、何家山、烟坪和黄草等6个乡镇和天鹅山国营林场。低产毛竹林面积在60%以上。近年来,开展了大面积的毛竹低产林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 毛竹低产林形成原因1.1 经营管理粗放在一些竹林天然分布区,长砍不绝,不进行抚育管理。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立竹度虽然高,但老残竹多,单位面积产量低。强度采伐导致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在一些近村、近公路边的林分,强度采伐,林分密度一般在1500株/hm2以下,且分布不…  相似文献   

9.
毛竹混交林鞭系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毛竹林皆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 株/hm 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 分布在0~40cm 土层中,其中0~20cm 土层中占60 以上,大于40cm 土层中仅占7.2% ;杉木能促进竹鞭向纵深发展,随杉木密度的增加,0~20cm 层鞭根减少,20cm 以下鞭根明显增加,岔鞭数加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毛竹混交林竹林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浦城县古楼乡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4种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比较,结果表明:混交林毛竹个体生物量、毛竹胸径和竹高较大,不同模式林分的胸径、竹高、冠幅等生长因子有显著差异;竹阔混交林较有利于竹鞭孕芽发笋;各模式竹林结构综合评判为一般经营竹林;竹林竹鞭长、鞭径、鞭节生长以竹阔比例为5∶5林分竹鞭较好。  相似文献   

11.
毛竹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和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桂明 《世界竹藤通讯》2012,10(2):18-22,26
对福建省建阳交溪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6种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交林毛竹个体生物量、毛竹胸径和竹高较大,不同模式林分间的胸径、竹高、冠幅等生长因子均达显著差异;竹阔混交林较有利于竹鞭孕芽发笋;各模式竹林结构综合评判为一般经营竹林;竹林竹鞭长、鞭径、鞭节生长以竹阔比例为5:5林分竹鞭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杉木成林林间套种毛竹更新造林的主要方法是:在即将达到成熟林的杉木近熟林分内通过成林疏伐,在疏伐后的空地上套种一定数量的毛竹,使之形成短期的杉、竹混交林。在杉木进行全面主伐后,很快形成毛竹的有林地林分。  相似文献   

13.
毛竹肉桂混交对毛竹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进行毛竹肉桂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竹桂混交可促进造林母竹的生长,也可促进新生毛竹的生长:造林当年竹桂混交林地母竹的成活率、母竹当年长新率(母竹造林当年长新竹的比例)分别比毛竹纯林造林地增长0.8和10.4个百分点;3年内混交林地新生毛竹数量、竹高、冠辐、枝盘数和竹鞭数、鞭径、1m长竹鞭鞭节数、鞭幅、鞭深年均增量分别比毛竹纯林造林地新生毛竹高64.3株/hm~2、46.1cm、17.9cm、4.0枝和1.1根、0.23cm、~2.7节、18.9cm、-1.4cm。竹桂混交在闽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杉木毛竹混交林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阔叶树毛竹混交林皆伐迹地下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分布在0~40cm土层中,其中0~20cm土层中占60%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不同毛竹林类型毛竹生长与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武夷山不同毛竹林类型的毛竹生长效果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毛竹混交林对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质、控制病虫害以及维护毛竹林分长期的生产力具有效果。竹杉林、竹阔林的林分密度较毛竹纯林明显增大,分别增长48.9%、54.3%,毛竹+杉木的混交方式对促进毛竹生长效果为最好,其林分立竹量、平均胸径、新竹产量最大,而毛竹+阔叶树的林分由于乔木所占比重稍大,影响了毛竹行鞭发笋和胸径生长,但其毛竹生物量最高,比毛竹纯林增加了20%。竹阔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竹杉林、毛竹纯林,全N含量也相应增大,但磷素明显缺乏。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 m ×2.0 m 和2.0 m ×2.0 m 之间,每公顷3 555~2 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 cm ),伐期20 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 600~330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2 340~2 14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 m 3·hm - 2。(2)中径材(18~24 cm ),伐期25 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 775~2 49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1 560~1 39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 m 3·hm - 2。(3)大径材(26~32 cm ),伐期30 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 995~1 725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 m 3·hm - 2。  相似文献   

17.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96年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3个林场,分别对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进行了8组水土保持及养分循环方面多点的试验观测,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以幼林阶段为最大,其次中龄林阶段,最小是近熟林阶段。幼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50.0kg.hm^-2,土壤侵蚀量尤为明显;中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06.98m^3.hm^-2;而近熟林地表迳流量为477.25m^3.hm^-2,土壤侵蚀量可略而不计。幼龄林流失有机质50.049kg.hm^-2,养分为31.508kg.hm^-2;中龄林流失有机质为6.080kg.hm^-2,养分流失量为2.096kg.hm^-2,而近熟林养分流失量为10.784kg.  相似文献   

18.
毛竹造林后,其竹鞭范围不断扩大。在肥沃疏松的土壤条件下,毛竹竹鞭生长快,竹鞭质量也高。潜山县在实施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进行竹林垦复时,通过试验发现,深翻垦复能使单鞭变短,鞭段数增加;竹蔸施肥能促进竹鞭的长度生长,有利于竹鞭范围的扩展;垦复扩鞭对新竹株数、扩展范围的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林分(地类)虎杖人工栽培生长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杉木近熟林、天然阔叶林(刺栲、甜槠栲、苦槠栲、青冈栎)近熟林、毛竹丰产林、经济林地(银杏幼林、李果盛产林)以及杉木未成林造林地进行虎杖不同初植密度、不同林分(地类)的人工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虎杖不同初植密度、不同林分(地类)的人工栽培生长量、生物量具有极显著差异;初植密度的总生物量以株行距0.5 m×0.5 m最高,不同林分(地类)的根、茎、叶累计生物量净增长以经济林地最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浙江安吉、福建邵武、江西奉新三地统一进行的毛竹纸浆试验林研究,并在安吉建立20hm2毛竹纸浆丰产模式示范林,表明毛竹纸浆林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和科学经营管理。经营水平不同,毛竹纸浆林的生产力呈显著差异;立地条件和竹林生长状况不同,毛竹产量亦呈显著差异。该研究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经营纸浆毛竹林的经营模式,即Ⅰ类林地,采用集约经营措施,度产新竹30~40t·hm-2的丰产模式;在Ⅱ类林地采用集约经营措施或中等集约经营措施,度产新竹20~25t·hm-2的中产模式;Ⅲ类林地采用一般经营措施,度产新竹18t·hm-2左右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