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落叶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发生的传染性枯梢病,是由落叶松球座菌[Guiqnardia laricina (Sawada)Yamamoto et K.Ito]侵染所致,无性阶段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接种试验证明该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11—15天。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海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都易感病,日本落叶松发病较轻。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未成熟的子囊座越冬,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降雨后吸水释放孢子,然后借风传播或雨水反溅和冲洗传播。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病菌菌丝可在多种培养基上,在散光和在温度25-27℃或室内16—25℃变温条件下,均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但在散光变温条件下以酵母可溶淀粉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粉蔗糖琼脂培养基产孢最多。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多雨高温天气蔓延最快,林缘冲风地带和7—15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发病重。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三种松疱锈病菌的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堆表面形态。取自云南松正[Pinus yunnanensis Franch]、马尾松 [P.massoniana Lamb.]、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vim.]的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Wint.],取自云南松和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的栎柱锈菌 [C.quercuum Miyabe.]和取自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ec.]的茶蔗生柱锈菌[C.ribicola J.C.Fischerex Rabenh.]的锈孢子表面都具突起,突起上都有环纹。三个菌种的锈孢子,都有一个明显的平滑区。生在东北茶藤子[Ribes manschuricum(Maxim.)Kom]、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上的冬孢子堆(柱)稍有差异可以相互区别,而夏孢子的形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3.
荷花斑枯病5月初始发,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6~30℃,伴有雨湿时形成田间发病高峰,时值6月中旬至7月上旬.10月以后病菌在病残叶上形成分生孢子器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病原菌为Phyllosticta hydrophila Speg.提出消灭菌源,精选种莲,并以药剂处理,轮作和精细管理,辅以药剂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侵染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ZiziphusjujubaMill.cv.Jinsixiaozao)的侵染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囊孢壳菌Physalosporaobtuse(Schw.)可在金丝小枣树体及病残体和枣园周围的杨树、榆树、刺槐树、桃树、苹果、梨树上越冬。5月下旬—9月中旬分生孢子器形成并散发分生孢子,8月中、下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同时散发。囊孢壳菌孢子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和气孔侵入。6月上旬囊孢壳菌开始侵染枣吊、果柄,7月上旬开始侵染枣果,8月下旬为囊孢壳菌对枣果的侵染高峰期。囊孢壳菌在当年发病枣果上只形成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8月下旬—9月散发分生孢子,可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枸杞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枸杞炭疽病,是由 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寄生性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枸杞的青果,亦可侵染花和花蕾。病菌自4月下旬—9月下旬,均可侵染枸杞的春、夏、秋果。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果内越冬,成为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以形成分生孢子为主,田间观察和室内培养,均未见其有性世代。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在偏酸(pH4.1)和在0.2%糖液中萌发率最高。经初步试验该病菌有潜伏侵染特性。温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综合防治研究结果表明:以剪除秋果;冬季清除病果和化学药剂保护为中心的大田综合防治试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化学药剂以1∶1∶100的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代森铵8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条件对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 BI var.pictum(Lodd.)Muen]白粉病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1~24℃,最适温度为24℃;最适相对湿度为80%;在p H为8时,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影响;葡萄糖、氯化铵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为43℃10 min。可见变叶木白粉病菌喜好温暖、潮湿、偏碱、富含营养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玉米新病害—鞘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产区发生的新病害—鞘腐病的症状及其致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田间调查进行症状描述,采集不同地区玉米鞘腐病典型病斑,对分离获得的可疑病原物进行培养、致病性测定以及ITS序列测定分析。【结果】玉米鞘腐病菌的形态学与已报道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同,ITS序列测定分析该菌与层出镰孢菌的同源性达100%;人工接种寄主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相同症状。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病菌大、小两型分生孢子的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结论】玉米鞘腐病为中国玉米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Mats.)Nirenberg]。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影响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存活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时间进行了测试。[结果]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PDA、ABA和RA 3种培养基上24 h萌发率均超过80%。分生孢子在0~35℃均可萌发,但在不同温度下萌发时间有较大差异,最适萌发温度是25℃,24 h萌发率超过90%。在0℃培养18 d,孢子萌发率可达64%。分生孢子角在49℃下10 m in即可致死。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随紫外线强度增加及照射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在室内外分别测试了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的存活时间。在室内,树枝上的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可存活9周,而在树皮上的分生孢子角放置5周即失去萌发能力。在室外,自然背阴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2周;而在向阳处经1周,分生孢子即丧失萌发能力。分生孢子在室温下无菌水中可存活5周。[结论]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在冬季的低温下也能萌发造成侵染。  相似文献   

10.
在贵阳花溪地区,红三叶草白粉病菌(Erysiphe polygoni DC.)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植株上越冬、越夏,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未发现有性世代。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发病率最低,发病盛期在4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以后病情稍有下降。0~30℃、相对湿度90%以上、pH4~9.2范围内,分生孢子均可萌发,而以21~25℃、饱和湿度和pH6.5条件下为最适。紫外光短时照射对分生孢子无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及光质对其萌发的影响,为苦瓜白粉病菌培养、保存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纯化后活体保存的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为材料,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进行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温度、湿度、pH、供氧、碳氮源处理,统计不同处理下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数量,计算萌发率.[结果]适宜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区间为20~30℃,最适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10 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100%;全黑暗环境最适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7,对弱碱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弱酸环境;全氧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半氧和无氧处理(P<0.05),无氧处理下分生孢子几乎不萌发;紫光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红、黄和绿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苦瓜白粉病菌最喜葡萄糖,甘露醇有一定的促进萌发作用,多糖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利用;氮源抑制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结论]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5℃和48℃10 min,喜高湿、黑暗和中性环境,好氧,喜葡萄糖,萌发不需氮源,长波光质较短波更有利于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因此,苦瓜生产中可用叶面喷施氮肥、补充短波光及保持叶面无水滴等措施防治白粉病;在生产空闲期间,利用高温闷棚消灭温室内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从而切断内部传染源,达到物理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金瓜贮藏期炭疽病和湿腐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瓜贮藏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湿腐病。炭疽病菌和湿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炭疽菌为20 ̄30℃,湿腐菌为25 ̄3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黄疽菌为52℃,湿腐菌为53℃。  相似文献   

13.
兰花圆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作者1989~1990年对兰花圆斑病的研究结果。该病菌初步鉴定为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Ito.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病菌主要侵染叶片,病斑呈圆形、半圆形,边缘黑褐色,中间淡褐色。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叶枯死。病害发生期4~11月。病菌在黄豆粉蔗搪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为25℃,适宜pH值为4~8,最适为6,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6℃左右,最高为32℃,适宜温度为20~25℃,糖分可促进孢子萌发。接种试验表明,不论有伤或无伤接种,均能致病。室内抑菌测定结果:75%百菌清WP,50%代森锰锌WP,50%稻瘟酞WP,50%克菌丹WP各1000倍,均可100%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也可100%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感染秆枯病的荸荠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分析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为荸荠秆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明显的荸荠茎秆组织进行分离,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载玻片上培养,测定分生孢子萌发情况。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对荸荠茎秆进行离体接种,检测病菌的侵染过程。[结果]分离获得1株病原分离物(Ceh),经形态学鉴定该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病菌分生孢子接种于载玻片后4 h开始萌发,8 h后大量萌发,12 h后形成大量附着孢,菌丝24 h后形成。病菌接种荸荠茎秆4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产生芽管;8~12 h芽管伸长,形成附着孢侵入荸荠茎秆表皮组织;24 h至7 d菌丝形成;接种8 d后,病菌在茎秆表面形成分生孢子盘。[结论]引起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荸荠秆枯病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荸荠秆枯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过程可用于病原菌和寄主互作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小拱棚茄子主产区的西青区辛口镇地块采集病残体 ,从中分离到两种致病病菌 ,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 ,该分离菌为茄病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和茄病镰孢菌蓝色变种 [Fusarium solani var.coerleum( Sacc.)Booth]  相似文献   

16.
桑树灰霉病病菌(Botytis cinerea Pers.)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20~25℃,在10℃以下只能长菌丝,不长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有桑叶汁液存在时,萌发快,萌发率高,萌发温度范围7~30℃;最适20~25℃。秋末(10月下旬)采集有分生孢子的病叶悬挂室内,翌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培养基以PSA加桑叶汁液及PDA加桑叶汁液对本病菌生长尤佳。病菌在pH4.4~9范国内均能生长,最适是中性到偏酸,黑光灯照射能促进本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白头翁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头翁叶斑病病原菌银莲花壳二孢(Ascochyta anem ones Kab.et Bub.)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白头翁叶煎汁+PDA,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6,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PSA,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9,在黑暗下易于形成分生孢子器,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pH在7~9较适,在光照下易于萌发,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天门冬氨酸;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7℃,10 m in。  相似文献   

18.
李熙英  李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14-15017
[目的]系统研究人参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Per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田间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人参灰霉病病组织,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菌,获得纯培养,研究培养基、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人参灰霉病菌孢子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人参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为6.0。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其次为葡萄糖和果糖;氮源以蛋白胨最佳,其次为牛肉膏、酵母汁、丙氨酸、硝铵;在不同的培养基里以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灰色菌丝,菌落浓密。菌核、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0、55和50℃。[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人参灰霉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龙眼焦腐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 riff.&M aub l]是龙眼果实贮藏期焦腐病害的病原菌.本试验观察了龙眼焦腐病菌的形态特征和为害果实症状,研究了温度、pH、湿度、C源、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焦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最适pH为6.0-7.0;产生子座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0;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pH为5.0-8.0.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高湿度,其萌发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水中的萌发率可达88.5%,而在相对湿度低于86%时孢子不能萌发.蔗糖、葡萄糖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蔗糖有利于子座的产生;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均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的产生.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52℃(10 m 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3℃(10 m in).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对稻曲病菌生长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SA适合病菌生长.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 -30℃,最适温度均为28℃;pH 4-11适合其生长和萌发,最适pH均为6.病菌在PSB培养液中培养13 d的菌丝干重最大(16.48 mg·mL-1),培养9d的分生孢子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