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水稻"小穗头"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江苏省大面积、多品种水稻普遍发生"小穗头"症状.经室内检测,发现"小穗头"谷粒中含有大量的线虫,而健康稻穗的谷粒中不含线虫.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小穗头"中含有的线虫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小穗头"症状是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一种非典型症状.田间试验表明,应用巴丹、恶线清(16%咪鲜·杀螟)等杀干尖线虫药剂在水稻播种前浸种48~60 h,可有效防治水稻"小穗头"症状发生,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早于1915年在日本发现,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发生.该病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天津发现,而后不断蔓延.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以种子带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害,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可遭受危害,而且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侵染.该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应抓好综合措施,减轻其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浸种、浸芽、注芽3种处理方式,利用灰葡萄孢培养繁殖的水稻干尖线虫接种健康的水稻种子,对3种方式接种的水稻种子田间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相同接种浓度和田间管理条件下,采用浸种方式接种水稻干尖线虫的种子发病,病株表现为典型干尖症状,而采用浸芽和注芽2种方式接种水稻干尖线虫的种子均不发病.浸种处理是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干尖线虫病是水稻常见病虫害之一,又称干尖病、白尖病,线虫心枯病,经种子传播引起水稻病害,从水稻苗期线虫幼体开始入侵,随着水稻的生长繁殖并大量啃食水稻,一般可造成水稻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30%以上。由于水稻干尖线虫病约1/3的病株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给早期防治带来困难,因此了解干尖线虫病病症、发病特点、发病条件,对早发现、早防治至关重要。通过检疫和温汤处理种子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稻干尖线虫病最早于1915年在日本发现,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发生。该病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天津发现,而后不断蔓延。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以种子带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害,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均可遭受危害,而且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侵染。该病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应抓好综合措施,减轻其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6.
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克隆到水稻干尖线虫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Ab-GPX),对其基因结构、在缺氧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及功能进行研究.原位杂交结果表明,Ab-GPX在水稻干尖线虫生殖系统部位表达.RT-PCR结果表明,Ab-GPX在缺氧胁迫及恢复供氧过程中表达量上调.利用基因沉默技术进一步研究发现,Ab-GPX沉默后,水稻干尖线虫在缺氧条件下存活率显著下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水稻干尖线虫的缺氧隐生状态.  相似文献   

7.
经采样鉴定,浙江省水稻(Oryza sativa L)根部上的寄生线虫有水稻齿痕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cau-dacrena)、水稻尖尾根线虫(H.oryzae)、水稻突尾根线虫(H.mucronata)、水稻门格劳林根线虫(H.mangaloriensis)、矮化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水稻剑线虫(Xiphinema sp.);寄生水稻穗部谷粒的有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除水稻干尖线虫外,其他种均为浙江省首次报导。并采用de Man公式对上述线虫虫体的大小作了测量,对各种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作了记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干尖线虫对水稻剑叶、穗长、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剑叶的危害程度可分为4级。由于水稻干尖线虫的危害,造成稻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严重下降,致使产量损失10%~50%。研究可为农业生产中水稻干尖线虫病对水稻产量损失的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水稻干尖线虫是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种传病害,为了解我国水稻干尖线虫生产种子带虫现状及其来源。【方法】以改良的贝尔曼漏斗法检测了来自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新疆、宁夏、和吉林等省(区)种子市场的341份水稻生产种种子、40份杂交水稻制种母本,168份水稻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材料所携带的干尖线虫。【结果】发现生产种子24 h内干尖线虫检出阳性率为21.11%,其中籼稻阳性率为23.21%,显著高于粳稻11.48%的阳性率(P=0.0427);粳稻阳性样本百粒检出虫量显著高于籼稻阳性样品(P=0.0201),籼、粳稻中均有个别品种检获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品种比较和区试材料中19.16%的参试材料携带干尖线虫。杂交稻制种母本干尖线虫检出率为17.5%,病种百粒检出量在0.33~2.67头之间,染虫母本制种田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其F_1代杂交种也携带干尖线虫。【结论】生产种携带的线虫很可能来自育种单位的原种,加强对制种基地亲本和育种部门原种的消毒处理,对预防水稻干尖线虫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工接种测定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上的病害发展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近年来江苏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水稻—“小穗头”和水稻干尖线虫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在水稻“小穗头”上分离出干尖线虫,经人工培养,在温室中接种到镇稻2号和武运粳7号的芽鞘部和叶鞘部,通过测定发病程度,稻谷饱满度,谷粒中线虫虫量和线虫死亡率等指标来确定对“小穗头”形成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镇稻2号“小穗头”与健康稻穗相比水稻株高下降6.7%、稻穗长度减少16.4%、稻谷粒数下降13.5%。在开花期之前,线虫主要分布于叶鞘部和生长点周围,虫量增加40%;花期后,线虫主要分布于稻穗上并且虫量增幅达90.8%。饱粒种子中带虫率、线虫虫量最高,空粒种子则最低。线虫死亡率在胚乳发育正常的种子中要比胚乳发育不正常的种子低。【结论】水稻干尖线虫是造成水稻“小穗头”症状的病原。武运粳7号仅表现“小穗头”而无叶片干尖症状,说明该现象是干尖线虫在水稻上呈现的新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明确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部分水稻长势弱,叶尖表现灰白干枯、扭曲干尖等症状的病因,为进一步研究水稻上该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改良贝尔曼漏斗法和直接浸泡法分离采集水稻地上部的线虫,挑取单条雌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进行单雌扩繁,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纯化培养的水稻线虫KF-1群体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形态学结果表明待鉴定线虫与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 1942)的形态特征较一致。rDNA的ITS和28S r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待鉴定线虫与GenBank中水稻干尖线虫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最高分别达到100%和98.98%。基于rDNA-ITS和28S D2-D3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已知鉴定结果相一致,待鉴定线虫与其他水稻干尖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结论】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了造成河南开封市祥符区部分水稻叶尖干枯的病原为水稻干尖线虫,这是河南东部地区首次发现该线虫的发生危害,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该线虫病害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2.
3株真菌发酵液对不同线虫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真菌D53、D54、D84,测定了这3株真菌的发酵液对4种线虫: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南方根结线虫J2(Meloidogyne incognita)、大豆胞囊线虫J2(Hreterodera glycines)、小杆线虫(Caenarhabditissp.)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D53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校正杀线虫效果分别达到96.62%、96.61%;D54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的作用达到96.61%;D84菌株原液对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达到92.81%。这3株菌株发酵液不同浓度对这4种线虫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且毒力作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对同种线虫的毒力有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种子携带水稻干尖线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的种子上携带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盘锦的浓农538和沈农481及自来沈阳市苏家屯区的辽粳207等3个品种的种子上携带有水稻干尖线虫。该种线虫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干燥的水稻种子的颖壳体休眠越冬。携带水稻干尖线虫的水稻种子中,种皮无褐点籽粒饱满的种子上携带水稻干尖线虫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种传线虫病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水稻茎线虫(Ditylenchus angustus)、剪股颖粒线虫(Anguina agrostis)等4种种传线虫病害的发生分布为害、侵染部位、症状、传播途径、寄主植物及检疫检验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防细菌Snb331对水稻干尖线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生防细菌Snb331发酵液原液及不同稀释液对水稻干尖线虫活性及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原液),2×,4×,6×,8×,10×稀释浓度下,水稻干尖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87.24%,66.75%,57.30%,44.87%,22.75%,18.09%,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其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水稻干尖线虫的行为影响不同,随着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对水稻干尖线虫活动频率的抑制也增强。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Snea253代谢产物杀线虫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稀释分离法室内测定了放线菌Snea253的发酵代谢产物对北方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和小杆线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nea253的代谢物对北方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对水稻干尖线虫毒力较弱,对小杆线虫毒力最弱,即对不同种类线虫存在选择性毒力差异,而且随稀释倍数增加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广西部分稻区水稻长势差、叶尖端扭曲成灰白色干尖的原因,为生产上该病害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直接浸泡分离法和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线虫进行鉴定.[结果]从水稻稻穗和稻秆中分离到一种线虫,形态鉴定显示,热杀死后雌虫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口针基部球稍膨大,中食道球长圆形,约占体宽的3/4,峡部细,食道腺背面覆盖肠,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1个;用特异引物对其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得到一条约300 bp的片段,确定造成广西部分水稻叶尖端干尖症状的病原为水稻干尖线虫.[结论]水稻干尖线虫在广西有分布和危害,应采取措施避免其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水稻干尖线虫的危害情况和发病症状,分析丹东地区水稻干尖线虫逐年加重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原之一,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因此浸种剂的开发与应用对该线虫的防治十分重要。基于浸渍法,室内测定和评价了噻唑膦和吡虫啉及其混配剂对水稻干尖线虫杀灭活性的效果,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并将杀虫活性最高配比组合加工成农药制剂用于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噻唑膦和吡虫啉单剂对水稻干尖线虫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71.96 mg/L和317.07 mg/L;噻唑膦和吡虫啉按质量比1∶2至1∶8的比例混配后均对水稻干尖线虫杀灭活性具有相加作用,其中1∶3配比的杀虫活性最高;按此配比加工的10%和40%噻唑膦·吡虫啉可分散油悬浮剂按1∶1 000倍液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4.48%和96.26%,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7.01%和96.28%,同时显著提高水稻百粒重以及降低籽粒受损率。综上,噻唑膦和吡虫啉二元复配剂可用于水稻干尖线虫的有效防治,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效应蛋白是线虫食道腺分泌物的重要组分,广泛存在于植物寄生线虫中,在线虫整个生长发育及侵染寄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测序结果,并通过RACE法从水稻干尖线虫中克隆到一SPRY基因,命名为Ab-SPRYSEC。该序列全长为2089 bp,包含一个196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预测编码653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72.009 kDA,理论等电点为4.82,不稳定指数41.5,属于不稳定性蛋白;保守区预测分析表明,该蛋白含有B302_SPRY和CTLH两个保守结构域,属于SPRY超家族;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与马来丝虫的SPRY(XP_001891979.1)蛋白相似度最高为43 %;蛋白结构分析表明,β-折叠与无规则卷曲是Ab-SPRYSEC蛋白主要结构元件;表达定位分析显示,Ab-SPRYSEC基因的表达位置在水稻干尖线虫食道腺附近。Ab-SPRYSEC基因作为水稻干尖线虫一效应因子,可能在水稻干尖线虫侵染宿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