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鲫Carassius auratus适宜生存温度(室温为15~25℃)条件下,研究了10、20、30、40、50 g/L的乌拉坦(Urethane)溶液(pH为7.0±0.44)对鲫(体质量为230 g±9.46 g)的麻醉效果,探讨了乌拉坦对水生动物的麻醉作用,并提供日常实用的麻醉参数.结果表明:乌拉坦浓度为10~...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五氯酚钠溶液(0、1、2、3、4、5、10mg/L)对鲫Carassiusaurtlgt~的毒性作用,并采用药浴的方式研究了五氯酚钠在鲫体内不同时间段的药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五氯酚钠对鲫的毒性作用很强,当药物浓度为10mg/L时,药浴1h后试验动物100%死亡;当药物浓度为2mg/L时,试验动物健康存活,药浴96h无死亡现象;将鲫在2mg/L的五氯酚钠溶液中浸浴24h后,药物迅速被鲫吸收,血浆中0.5h五氯酚钠浓度就能达到11.5ng/mL,1h达到峰值12.0ng/mL,但药物的代谢较慢,给药70d后才检测不到药物;药物在肌肉中的代谢与血浆中类似,1h达到峰值(11.84ng/mL),比血浆中的峰浓度略低,药动学参数t1/2α、t1/2β,MRT0-1、Tmax、Cmax、AUC0-4和MAT分别为12.6h、186.8h、260.4h、1h、11.84ng/mL、1106.5ng/(mL·h)、222.5h。  相似文献   

3.
不同条件下2-苯氧乙醇对扁吻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麻醉剂2-苯氧乙醇浓度(50、100、200、400、600、800、1 000μL/L)、暴露时间(2、4、8、12、16、32 min)和溶解氧浓度(4、8、12、16、18、22 mg/L)作为参考指标,研究2-苯氧乙醇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幼鱼[(9. 91±0. 31) g]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麻醉时间与麻醉浓度呈负相关,复苏时间与麻醉浓度呈正相关。当浓度≤200μL/L,扁吻鱼幼鱼的呼吸频率在初期会下降,随后上升并维持在11次/10 s,当浓度≥400μL/L时,呼吸频率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下降,直至休克。当浓度为800和1 000μL/L时,幼鱼可在3 min内麻醉,并且在5 min内苏醒,因此,扁吻鱼幼鱼的最适麻醉浓度范围为800~1 000μL/L。在高浓度麻醉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幼鱼的复苏时间减短,当暴露32 min时,幼鱼仅(100. 51±10. 60) s就可以复苏(P 0. 05)。不同氧浓度下,幼鱼的复苏时间存在差异,其中12 mg/L最低只需(129. 00±36. 50) s,22 mg/L最高需(406. 33±53. 20) s,是12 mg/L的3. 15倍(P 0. 0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MS-222与丁香酚对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的麻醉效果,挑选体重为(20.10±1.28)g的黄尾鲴在不同条件下观察黄尾鲴麻醉效果。结果表明,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黄尾鲴入麻时间不断缩短,MS-222处理组复苏时间缩短,丁香酚处理组复苏时间延长。MS-222质量浓度120 mg/L,丁香酚质量浓度30~60 mg/L时,黄尾鲴均可在3 min内麻醉,5 min内复苏;随着两种麻醉剂质量浓度的增加,黄尾鲴呼吸频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相同麻醉浓度条件下,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黄尾鲴麻醉时间均不断缩短,丁香酚处理组的复苏时间不断缩短,而MS-222处理组的复苏时间在10~20℃时差异不显著,25℃时显著延长(P<0.05)。黄尾鲴在麻醉后,随着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的增加,MS-222处理组复苏时间不断延长,丁香酚处理组在第4 min时复苏时间缩短,随后不断延长。120 mg/L MS-222和30~60 mg/L丁香酚对黄尾鲴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均可作为黄尾鲴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5.
不同精料水平对新疆驴利用稻草日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用3头雄性健康新疆驴为实验动物,体重132±10Kg,3~4周岁,采用全收粪消化实验方法,分三期进行,研究在3种精料水平(0g/d、400g/d、800g/d)下新疆驴对稻草日粮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400g精料组的干物质采食量为3813±284g/d,较0g精料组的3015±265g/d有显著提高(P〈0.01),较800g精料组3490±238g/d有显著提高(P〈0.05),干物质消化率随着精料水平的增加有增加趋势(P〉0.05)。400g和800g精料组的粗蛋白采食量、消化率分别为281±50g/d、53.5±5.7%和357±55g/d、59.2±2.2%,都分别显著高于0g精料组的149±42g/d采食量和36.3士3.8%的消化率(P〈0.01)。400g精料组NDF和ADF的采食量都较其它两组有所提高(P〈O.05),而三组间的消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800g料组磷的采食量、消化率和能量的消化率分别为8.1±2.8g/d、30.8±4.8%和53.5±3.5%,分别较0g精料组有显著提高(P〈O.05),与400g精料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新疆驴在日喂400g精料下能够较好的利用稻草日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一种适合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测量、标记、亲鱼采卵、采血、活鱼运输等试验和生产操作的麻醉技术,在水温24℃下进行了不同浓度丁香酚对翘嘴鲌麻醉以及复苏效果的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对翘嘴鲌都有比较好的麻醉以及复苏效果,20~120mg/L的丁香酚都能在5min中内使翘嘴鲌进入麻醉期,并且都能在10min中内完成麻醉鱼的复苏,复苏率以及成活率均达到100%。麻醉和复苏的时间除30、40、60mg/L 3组之间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外,其余的各组之间以及其他各组与30、40、60mg/L3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麻醉时间总体是随着丁香酚的浓度上升而缩短,与浓度呈现较强的负相关。麻醉后的复苏所需要的时间以20mg/L最短,随浓度上升依次增加。30、40、60mg/L浓度的丁香酚均能达到3min麻醉5min苏醒。同时,探讨了在60mg/L浓度下麻醉的翘嘴鲌分别在空气中暴露5、10、15、20、25min时间后对其复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醉鱼的复苏率以及存活率均为100%,复苏时间最长的为空气暴露5min,随暴露时间的增加,复苏所需要的时间逐渐减短,差异并不是非常突出,暴露时间与复苏时间并不是明显的线性关系。由此可见,丁香酚是翘嘴鲌安全、有效的麻醉剂,40~60mg/L浓度的效果最佳,可满足翘嘴鲌的常规实验操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化学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71.2&#177;8.9g)]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麻醉试验,同时研究了丁香油、MS-222和直流电对施氏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并在行为学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三种麻醉方法对鲟的有效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MS-222对施氏鲟幼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26.37mg/L、22.17mg/L、18.00mg/L、16.22mg/L和61.67mg/L、58.22mg/L、56.90mg/L、56.90mg/L。MS-222的毒性明显小于丁香油,MS-222的安全浓度为15.57mg/L,丁香油的安全浓度为4.70mg/L。麻醉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在3min内失去平衡,7min内完全麻醉,并可在3min内恢复的化学麻醉浓度最低为MS-222 100mg/L,丁香油50mg/L、直流电电压12V。麻醉时间与麻醉剂浓度和直流电电压均呈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在适宜的直流电压(24V)下,不同水温之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100mg/L,丁香油为50mg/L)下,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与水温呈直线负相关,而恢复时间与水温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适用于麻醉鲟,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其中电麻醉具有麻醉时间和恢复时间极短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其生理麻醉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化学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71.2&#177;8.9g)]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麻醉试验,同时研究了丁香油、MS-222和直流电对施氏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并在行为学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三种麻醉方法对鲟的有效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MS-222对施氏鲟幼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26.37mg/L、22.17mg/L、18.00mg/L、16.22mg/L和61.67mg/L、58.22mg/L、56.90mg/L、56.90mg/L。MS-222的毒性明显小于丁香油,MS-222的安全浓度为15.57mg/L,丁香油的安全浓度为4.70mg/L。麻醉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在3min内失去平衡,7min内完全麻醉,并可在3min内恢复的化学麻醉浓度最低为MS-222 100mg/L,丁香油50mg/L、直流电电压12V。麻醉时间与麻醉剂浓度和直流电电压均呈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在适宜的直流电压(24V)下,不同水温之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100mg/L,丁香油为50mg/L)下,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与水温呈直线负相关,而恢复时间与水温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适用于麻醉鲟,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其中电麻醉具有麻醉时间和恢复时间极短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其生理麻醉机制。  相似文献   

9.
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药物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以淇河鲫仔鱼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结果]:①在同一暴露时间,随着硫酸铜和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增大,淇河鲫仔鱼的死亡率逐渐上升;②硫酸铜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2.5、1.6mg/L,安全浓度(SC)为0.16mg/L;高锰酸钾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4、3.95、3.04mg/L,安全浓度(SC)为0.304mg/L;③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淇河鲫仔鱼疾病防治中,硫酸铜和高锰酸钾都应慎用或者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心肺复苏电除颤术后缝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40,Cx40)在窦房结(SAN)中的表达。方法:从2008年至2010年成人尸体解剖案例中,筛选出20例,将其中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过电除颤者设为A组(n=7);仅施行标准人工心肺复苏术而未接受电除颤者设为B组(n:8);另选取5例正常窦房结组织设为对照组(C组,n=5)。窦房结取材,常规制片,分别行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Cx40染色,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每高倍视野窦房结间质比例及窦房结中Cx40表达的IOD值,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组窦房结间质比例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SAN中Cx40表达10D值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除颤术后SAN间质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网状结构松散,部分断裂,水肿,SAN的自我保护功能部分受损;SAN中Cx40表达降低,GJ通道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丁香油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丁香油和MS-222麻醉剂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83.3±7.8)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进行试验,根据大泷六线鱼被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10期,其中麻醉6个时期,复苏4个时期。结果表明:丁香油浓度在50~100 mg/L、MS-222浓度在50~70 mg/L时鱼体均可在3 min内入麻并均可在5 min内复苏;当丁香油浓度≥100 mg/L、MS-222浓度≥70 mg/L时,鱼体在麻醉液中浸浴15 min后部分鱼体出现休克死亡;用丁香油麻醉鱼时,整个麻醉过程中鱼体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而用MS-222麻醉鱼时,鱼体在达到4期阶段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但仅见鳃盖后缘小幅度张合;鱼体进入深度麻醉以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鱼体复苏所需时间就越长,用丁香油或MS-222麻醉的鱼体可在空气中分别暴露7、5 min。研究表明,丁香油和MS-222均对大泷六线鱼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入麻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大泷六线鱼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12.
 将平均体重为(25.2±1.7)g/尾的225尾鲫鱼(Carasslius auratus)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不同处理组的鲫鱼随机饲喂昆虫壳聚糖水平为0,0.25%,0.50%,0.75%和1.00%的饲料,研究昆虫壳聚糖对鲫鱼部分生长性能指标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鲫鱼的生长性能未随昆虫壳聚糖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以0.50%壳聚糖水平组最佳;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P<0.05),对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各个处理组中,以0.50%壳聚糖水平组肠道消化酶活性最高。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后,认为昆虫壳聚糖在鲫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50%。  相似文献   

13.
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一种适合澳洲长鳍鳗测量、标记、取血等试验操作的麻醉技术,进行了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麻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有较好的麻醉效果(P<0.05),20~120 mg/L浓度平均都可在10 min内使其达到麻醉期,且麻醉后平均都能在10 min内完成复苏,复苏率达100%。麻醉和复苏所需时间除40、60、80、100 mg/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组间以及其他各组与40、60、80、100 mg/L组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麻醉需时并非总是随丁香酚浓度增加而缩短,浓度从20 mg/L提高到30 mg/L,平均需时从312.88 s下降到252.25 s;到40 mg/L时,平均需时却陡增至582.00 s;浓度40~120 mg/L间,麻醉需时总体随丁香酚浓度增加而缩短,与浓度呈较强负相关关系(r=-0.84,P<0.05),至120 mg/L时降至267.50 s。麻醉后平均复苏需时以20 mg/L最短,为233.50 s,30 mg/L次之,为420.05 s;整体趋势与浓度并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而是与浓度及麻醉时间均有一定相关(r=0.52,P<0.05)。可见,丁香酚是安全、有效的澳洲长鳍鳗麻醉剂,浓度20~30 mg/L效果最佳,平均可在4~5 min达到麻醉期,麻醉后可在4~7 min复苏,可满足常规实验操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利用2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其中12条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57、0.7478、0.7419、0.7449,遗传距离分别为0.1327、0.2906、0.2985、0.2944。在进行微卫星标记分析时,所扩增的29对微卫星引物中共有13对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17、0.7434、0.6680、0.7552,遗传距离分别为0.1374、0.2965、0.4034、0.2808。两种分析结果均表明,芙蓉鲫的遗传结构更接近于父本红鲫,与外祖父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比与外祖母散鳞镜鲤的遗传相似性要大,其遗传结构更偏向于具红色体征的原始亲本。  相似文献   

15.
百毒杀(BESTAQUAM-s)对鲤鱼、鲫鱼的急性毒性和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鲤鱼、鲫鱼进行了百毒杀 (BESTAQUAM s)的急性毒性试验 ;同时用试管稀释法进行了百毒杀对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两种鱼类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百毒杀对鲤鱼 2 4h和 48h的半数致死浓度 (LC50 )分别为 7 13mg/L和 6 87mg/L ,安全浓度为 0 6 9mg/L ;鲫鱼 2 4h和 48h的半数致死浓度 (LC50 )分别为 :13 72mg/L和 13 2 2mg/L ,安全浓度 1 32mg/L ;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均为 0 0 1mg/L ,最低杀菌浓度 (MRC)为 0 1mg/L ;通过对中毒死亡鱼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 :百毒杀主要是对鱼类的鳃、肠、肝和肾造成较大的损害 ,特别是对鳃的损害与鱼的死亡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不同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鲫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建立温室基质栽培式鱼菜共生系统(鲫鱼+生菜),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28(A1)、42(A2)、56(A3)株·m-2;养殖密度分别为8(B1)、10(B2)、12(B3)kg·m-3;饲料投喂频率分别为1(C1)、2(C2)、3(C3)次·d-1,以明确鱼...  相似文献   

17.
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360尾体重为50 g左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设立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将蛭弧菌Bdh5221菌液以0、104 、107 CFU/g(饲料)的浓度喷洒于基础饲料上投喂银鲫,于第7、14、21、28天时检测银鲫肠道蛭弧菌Bdellovibrio sp.数量的变化.在两个试验组蛭弧菌数量基本达到稳定(即第28天)时,测定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有上升的趋势,拟杆菌变化不明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及107CFU/g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具有改善银鲫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精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了黑龙江水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银鲫种群——方正银鲫和扎龙湖银鲫的染色体数量和精子密度 ,以及精子在天然水体中的泳动能力、精子的寿命、精子头部的直径和体积 ,结果表明 ,两种银鲫的遗传基础截然不同 ,方正银鲫的体细胞具有 15 0±条染色体 ,扎龙湖银鲫的体细胞具有 10 0条染色体 ;其精子的直径、体积和精子密度也反映了这一点 ,方正银鲫精子头部的直径平均为 2 .81︼m,体积平均为 11.83︼m3,尾长为 4 5 .2 6 ︼m;扎龙湖银鲫精子头部直径平均为 2 .34︼m,体积平均为 6 .83︼m3,尾长为 38.39︼m;方正银鲫的精子密度为 0 .5 7× 10 1 0 / m L~ 0 .90× 10 1 0 / m L,平均为 0 .73× 10 1 0 / m L;扎龙湖银鲫为 0 .94× 10 1 0 / m L~ 1.70× 10 1 0 / m L,平均为 1.38× 10 1 0 / m L。其他测量内容没有明显的区别 ,方正银鲫和扎龙湖银鲫精子的泳动能力分别为 4 9.16 s和 4 9.15 s,寿命分别为 3min2 4 s和 3m in16 s,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两种鲫鱼的授精力没有明显的区域。本项研究进一步证明方正县双丰水库具有 15 0±条染色体的银鲫 ,其雄性具有正常的性别发育和生产精液的能力 ,所产生的精子与倍性正常的鱼类的精子在形态结构、泳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通过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从海刺猬体腔液中分离纯化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凝集素(简称为GCL),并对其部分性质和色氨酸的化学修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与非还原SDS - PAGE上,GCL都显示单一蛋白质条带,其相对分子量为94462; GCL对人O型、兔、鸡、狗红细胞均具有血凝活性,对兔和狗红细胞的血凝活性最强,但对人A、B、AB型及鲫红细胞无血凝活性;GCL血凝活性在温度为4~33℃时最高,经36℃热处理10 min后,GCL对兔红细胞的血凝活性保留25%,经48℃加热10 min后,其血凝活性完全丧失;GCL血凝活性在pH为7.5 ~8.5时最高;ca2+对GCL血凝活性无抑制作用,EDTA和Mg2+对其血凝活性有抑制作用;GCL血凝活性不被所测试的α-乳糖、D-果糖、D-半乳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γ-球蛋白所抑制,但被蔗糖和麦芽糖所抑制,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0 mmol/L和20 mmol/L;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对GCL分子中的色氨酸(Trp)残基进行化学修饰,有5.1个Trp残基被修饰,修饰后其血凝活性丧失75%,表明Trp残基是GCL血凝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