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梦兆 《农业考古》2004,(2):235-235
古往今来,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的认知程度和精神文明素质、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广州地区对于喝茶先后有过四种说法,即“饮茶”说、“斗茶”说、“品茶”说和当今流行的“叹茶”说。这四种说法,对喝茶的作用、功效、意境、感受都有不同的诠释。现试以小词四首予以解读之,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张小雷 《农业考古》2012,(5):145-146
周庄,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周庄人爱喝茶,逢年过节要请人喝茶,有事商议要请人喝茶,想热闹要请人喝茶,农闲没事做了也要请人喝茶,喝茶在这里是一种公众性的社交活动。周庄有"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阿婆茶"等茶俗,而其中尤以"阿  相似文献   

3.
谈茶     
<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我总是怀疑,这"茶"指的应该是水,白开水,而并非茶叶的"茶"。茶水,茶水,南方人茶水不分,无论饮水或喝茶,都叫"吃茶"。不像北方人,饮水是饮水,喝茶是喝茶,饮水和喝茶不是一回事。茶可以不喝,水是一定要饮的。我一直把"吃茶"当作"饮水"解,活了六十多岁,真正爱上喝茶〔茶叶的"茶"〕,还是近十来年的事。小时候,我家境贫穷,家境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兄弟  相似文献   

4.
在婺源饮茶     
婺源是个多山多水的地方,茶也就特别丰富。这里的人种茶做茶都有成套成套的方法,喝茶也独与外界不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外客闻到了这方土地上散发出的清香,就远道而来,想尝尝刚下树刚出锅的绿茶。会喝茶的说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确为至理;但婺源人又说喝茶当以陈年绿茶为正宗。这陈不是霉,一定要干干爽爽隔了日子的。喉吻干燥的时候,孤闷满腹的时候,想作文却不来灵感的时候,或者劳顿辛苦的时候,就撮茶入杯,冲一线滚烫的水,那么一杯下去,喉吻就湿了;两杯下去,孤闷就解了;三杯下去,触目都是文章了;四杯五杯下去,心和气顺肌骨轻盈了。这就是陈茶的妙用。婺源人深谙土产茶,吃茶和做人一样,说  相似文献   

5.
我们海盐县是个有山有海有湖有茶的地方,一座核电站就建在山下海湾边.我们不同单位的男男女女有七八个,常常在一起喝茶赏壶,别人叫我们是"茶沙龙".  相似文献   

6.
正茶,因其清新口感和保健功效,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饮品。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仍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一:不分体质喝茶茶叶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发酵茶。各类茶叶都有不同的适宜人群。不分体质喝茶,有可能带来一些不适表现。比如,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绿茶,特别不要空腹喝,否则可能出现"醉茶"现象。这类人可选择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方寿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在寿学研究中,我有这么一个选题.研究的关键词是饮茶益寿,喝茶喝出不少百岁寿星. 一 中国古代,寿至期颐者大都善于饮茶,此说在古书和媒体中多有记载与报道."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公元前3220-3079年),是中华民族的农业之祖,医药之祖,也是茶叶之祖,享寿141岁,可见饮茶益寿,上古皆有矣.  相似文献   

8.
《农业考古》2021,(2):89-89
《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由云南茶文化学者周重林撰著,岳麓书社2021年2月出版。此著共30余篇,细致讲解了唐代陆羽《茶经》,好读又严谨,全方位说透了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唐代好茶的标准有哪些?不要随便"约吃茶"?"精行俭德"便是君子之茶?喝茶的好处是什么?茶祖是谁?茶不如奶吗?等等。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  相似文献   

9.
"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据记载,八世纪开始,在中国唐代中叶就有陆羽的"茶经"面世,即文以载道,从此喝茶就变成一种艺术,好些已成价值连城的古董,声名鹤起,千古传颂.  相似文献   

10.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饮茶史至今足有几千年了。 喝茶、品茗,在我国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的事了。尤其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逢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内容,文化的增长和需求及生活节奏都跟着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歌舞厅、游乐场、咖啡馆等等,都开始冷清起来。虽之而来的一种既传统又古老的茶楼、茶艺馆在全国各地兴办起来。应该说茶楼的兴办在盛京沈阳还是从 1997年开始。那时的和静园茶楼、广和园茶楼已成为沈阳人享受品茗和休闲的好去处。到笔者落稿时,时至今日盛京城茶楼兴办尤如雨后…  相似文献   

11.
正湖北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荆楚大地上的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茶叶,而后又有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可见自古我们楚人就爱茶、喝茶和种茶。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郊,多低山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北靠大别山,南有长江水,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这些气候和地形条件都有利于茶树的种植。因而茶叶是黄陂区重点发展的农产品之一。种植是茶叶产出的基本环节,如何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黄陂茶农需要注意掌握以下要素:  相似文献   

12.
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相似文献   

13.
品茶人生     
人生若茶。茶香在起起伏伏间飘出,生命的魅力在浮浮沉沉中彰显。喝茶的人极少用温水泡茶,更不会用冷水,而且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茶冲到第二次才是最香的、最有滋味的。为什么呢?倘若你泡茶时稍做留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放入茶叶,将温水倒入杯中,茶叶随水而起,漂动几下随即沉了下去,即使及时品茶也很难有香气溢出,品之更是无味。倘若用滚烫的  相似文献   

14.
悠悠茶事     
古人常说的开门七件事中就有一个"茶"字,足以说明茶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少年时,住在乡下,正是困难的年月。家里来了客,或熟人路过门口,大人总是招呼:坐下歇歇喝茶。这茶就是白开水,没有半片茶叶的影子。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和同龄人在乡村的土路上疯玩,累得通体是汗,跑回家中,端起已经温度适中的凉茶(凉白开)一通"牛饮",香甜的滋味胜过后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是爱茶才喝茶,我恰恰相反;是怕茶才喝起茶。如今,我喝茶的水平在我们单位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我的从怕到爱的喝茶历史,也就是庐山云雾茶在我心中播种的过程。 1960年夏天,我在黄岗山垦殖场办小报,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去庐山参加省电影创作组。当时省委组织了一班人马,集体创作有关垦殖场、共大的电影文学剧本。我被分配在共大组,和省作协干部周杰在一起。我们住在河南路的省文化招待所,推窗就可眺望花径、锦秀谷。最为有趣的是,常常见到锦秀谷那边腾起团团云雾,又渐渐往我们这边飘来,一会儿涌进窗户,整个房间霎时间云雾迷漫。我们欣赏这变化无穷的云雾,呼吸着含有云雾的空气,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善于说笑话的周杰鼓动我们:“多吸两口,这云雾有营养!”还举实例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的中国是茶的祖国,种茶、制茶、饮茶都始于我国,自古以来,“茶”早就被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随着人民生活结构的改变和营养、保健、审美水准的上升,茶叶的饮用价值已越来越被各国消费者对它有了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上茶叶生产国只有50多个,而喝茶的国家就有160多个,几乎遍及全世界都喝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人因喝茶而引起什么过敏等不良反应。茶叶被公认为是世界性的无酒精保健饮料,确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在麦当劳喝茶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甘满堂前日,应朋友之邀去麦当劳小聚。在点饮料之时,因我是一个“茶鬼”,就毫不犹豫地点了茶。朋友笑道:“在家天天喝茶,到达里何不尝尝新鲜?”我说:“在老外开的快餐店里喝茶,对于我们来说,本身也是一件新鲜事。”饮料和食品...  相似文献   

18.
古有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对茶的青睐,由此可见一斑。近年来,有关茶能养生、抗衰老的研究频频见诸报端,这更使人们对喝茶的兴趣大增。但是,喜欢喝茶却不等于会喝。眼下,春茶即将上市,您不妨对照一下,在买茶、喝茶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9.
对于饮茶的历史发展进程,历来人们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历代文人爱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茶诗词.与宋代品茗风尚的广为盛行相呼应的,是此际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散文、理论专著等相关著述,其中茶诗、茶词有一千多首,是唐代的两倍.众多的茶诗、茶词之作,从茶的制作、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品茗风尚,本文拟以茶诗词为辅证,从一个侧面来看宋代之品茗风尚.  相似文献   

20.
茶话笔记     
茶话笔记江苏省丰县文化馆侯杰文晏本立图茶喻“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后作甚?喝茶。某君嗜茶,数年如一,日日不断,久之,不言喝茶,乃讲读茶。茶叶不求高档,但求叶片完整,有旗有枪;茶杯,紫砂壶具弃之不用,只需透明玻璃杯而已,大小不拘,洁净即可。读时,口中微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