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系F2群体育性分离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对K、V型不育系育性恢复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育性恢复表现为显性遗传,F2群本育性分离呈现多态性。K83(21)35A、K149A、V149A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均受两对基因控制,V83(21)35A的育性恢复所需基因数目在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同一恢复系在K83(21)35A和V83(21)35A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表现不同的育性分离。分析F2育性分离多态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病核不育两用系的培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8 年开始选用含棉花核雄性不育基因m s14的两用系473A、抗枯萎病品种陕棉9 号及抗枯黄萎病品种中棉所12, 通过杂交转育、病圃与非病圃、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双重交叉选择, 成功地培育出抗枯萎耐黄萎和抗枯萎抗黄萎的核不育两用系抗A1 和抗A2。并对其抗性遗传、抗性与产量的配合力及其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以抗A1 和抗A2 作母本已选配成3 个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郑云雨  卢浩然 《作物学报》1996,22(3):331-334
对6个中国圆果种黄麻茎中花青素的遗传研究表明,其F2代群体有呈3:1,9:3:4,9:7或13:3的分离比率,此遗传现象可以用C-c,A^D-A^L-a和R-r的基因互作和复等位基因的作用解释。  相似文献   

4.
小麦主要抗旱性状及杂交类型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典型水、旱地小麦品种、三种杂交类型6个组合、5个性状F2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旱地条件下,单株产量,穗节长分别表现完全显性和超亲优势,且遗传传递力强,变异系数大,是F2重点选择性状;穗粒数也具有超亲优势,但遗传力弱,变异系数小,株高表现完全显性,遗传力较强,但变异系数甚小。此二性状应在F2后进行较大量地连续选择;旗叶长的3个遗传值均最小,应在高代再行选择。旱/旱、旱/水、水/水3种杂交类型中,  相似文献   

5.
9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章琦  施爱农 《作物学报》1994,20(1):84-92
研究了8个灿稻抗病品种4号、川植5号、三黄占2号、二九丰、扬稻1号、75-34、83007、NT02和1个粳稻抗病品种湘虎25对水稻白叶枯菌系P1、HB84-17或T1的抗性遗传。这些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所得的F1、F2和B1F1群体的抗性反应,表明8个灿稻品种对P1和HB84-17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该抗性基因与Xa-4是等位的;粳稻品种湘虎  相似文献   

6.
“抗病值”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 研究中的应用。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不分离群体 具有较大的方差,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 方差,但F_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与原始数据相比,经平方根转化后,单株孢囊数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 的高度正相关只有轻微的下降;而单株抗病值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的相关性则明显降低。4个组合单 株抗病值的广义遗传力为57.49%~71.79%,高于单株孢囊数的48.42%~65.96%;根据抗病值推导 出的最小基因数目为3~4,比用孢囊数推导为2~3的结果更接近按质量性状遗传估算出的结果。对 F_2单株频次分布研究表明,采用抗病值标准品种法分级统计的高抗株数,与按全国抗性分级标准下< 10个孢囊/株的株数完全一致,而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中间类型分布。按质量性状遗传模式对4个高感 x高抗组合F_2分离群体研究表明,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可能由三 对隐性基因和二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代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系,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梁永生 《粮食储藏》2000,29(4):7-12
用4个谷蠹、5个米象和4个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品系进行了磷化氢抗性品系害虫对杀螟松和氯化苦的交互抗性试验。对杀螟松的抗性试验用FAO滤纸药膜法进行,对氯化苦的抗性试验参照FAO磷化氢抗性测定法,在干燥器内熏蒸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米象和锈赤扁谷盗的磷化氢抗性品系对氯化苦杀螟松没有交互抗性。但两个谷蠹的磷化氢抗性品系对杀螟松表现出一定抗性,其抗性系数分别为2.94和5.24。由于并非所有的磷化氢抗性品系  相似文献   

9.
谷子(粟)对粒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谷子不同品种对粒黑穗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其中有79.5%的品种属感病或高度感高类型。谷子抗粒黑穗病的遗传背景十分复杂,遗传方式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遗传力为37.66%,超亲遗传比较明显,双亲发病株率平均值和差值与F2高抗株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446和r=0.8638,正确选配杂交组合对抗病育种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胡国华  高凤兰 《作物学报》1996,22(5):555-559
两个在成株与种粒都抗大豆花叶病毒品种(系)东农81-43,铁6915(东农)与4个都感的品种东农79-9,合丰25,丰收12与天北白目1990在年配制11个组合。1992年在网室与红兴隆田间种植11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F3五个世代。试验结果证明了大豆成株与籽粒抗性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东农81-43的成株抗性基因与籽粒抗性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铁6915(东农)的成株抗性与籽粒抗性  相似文献   

11.
程治军  严育瑞 《作物学报》1995,21(5):579-586
以已知基因型的7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作为参考系,通过对八倍体小黑麦与矮秆小麦的杂种F2株高分布的分析,和各矮秆小麦对赤霉酸反应的测定,对8个矮源不清的矮秆小麦分别认定了它们的基因型。根据降秆主基因的不同,将总数15个矮秆小麦分成四类:A类含有Rht1、Rht2以已知基因型的“农林10号”为代表,认定了3个品种,品种“1231白”的基因型为Rht1、Rht2,另外两个品种(Olesen Dwarf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油菜品种对江西省油菜菌核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以‘中油杂200’、‘赣油杂108’和‘华油杂62’等30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南昌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开展了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不同的油菜品种在同一地点具有不同的抗性表现,同一油菜品种在不同地点也存在较大的抗性差异;综合各地的抗性表现,‘中油杂22’、‘赣油杂108’、‘富油668’、‘中油589’、‘圣元77’和‘赣油杂1009’对核盘菌有较高的自然抗性且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本结果可为江西省油菜菌核病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油菜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抗BYDV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孝  钱幼婷 《作物学报》1998,24(1):16-20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6组染色体长臂上。这两个基因都呈显著遗传性。α-Amy-X2控制形成二条α-淀粉酶2特异酶带,可认为是7Ai-1长臂的生化标记,经BYDV抗性和α-淀粉酶2遗传分析,推断这两个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赤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金保  葛永福 《作物学报》1997,23(4):450-453
本研究以苏麦3号为染色体供体,一套“中国春”小麦单体系列分别作为受体和轮回母本,连续加交4次,并建立两套独立转育的重复系,对赤霉病抗性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系I中,苏麦3号染色体2B、3B和6B与赤霉病性有关;重复系Ⅱ中,染色体7A、2B、3B和6B与赤霉病抗性有关。由此推断,苏麦3号的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2B、3B和6B上,染色体7A是否具有抗性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2D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新选不育系F4A,356A及目前生产上常用的3个不育系9个恢复系进行了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分析,株高,穗长,穗茎粗,开花期,穗重,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等8个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亲本各性状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准,在全部被研究性状的遗传控制中,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5个不育系中,A2F4A在全部8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恢复系8643变在株高,穗重,穗粒重和开  相似文献   

16.
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以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对照,对赖草属内5个物种的15份材料进行了Sod-1、β-Amy-1和α-Amy-2等3个生化遗传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种间、种内产地间而且产地内材料间均存在遗传多样性;这3个生化标记电泳图谱上的差异,可作为5个物种间、种内产地间和产地内材料间等各个层次上相互区分,并在CS背景下识别其相应染色体部分同源群的生化遗化标记  相似文献   

17.
3个粳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章琦  杨文才 《作物学报》1998,24(6):799-804
自1989-1996年,选用分别个有抗水稻白叶枯病主效基因Xa2,Xa7和Xa14的3个品种为供体亲本,以一个不携有抗病基因的改良型粳稻品种沈农1033为轮回亲本,通过6次回交,自交直至BC6F4代,经各世代抗性和农艺性状筛选,转育成3个粳型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命名为CBB2,CBB7和CBB14。这些NIL除所带不同的抗病基因外,其生育期,株高,分蘖力,穗型大小等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8.
王建康  盖钧镒 《作物学报》1998,24(6):651-659
本文提出利用亲本P1和P2,杂种F1,F2;3五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的统计方法,共建立可供选择的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以及一个主基因+我基因混合遗传三类11个遗传模型;AIC信息准则用于选择最适遗传模型,通过合适性检验对所选择的遗传模型所做进一步检验;以D类模型为例,给出参数估计EM过程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9.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我国目前25个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亲缘关系类群划分,本项研究建立了从玉米种子、幼芽以及叶片组织提取微量DNA的方法。从RAPD引物试验A至O共计300个引物中,筛选出对玉米扩增产的具有多态性的引物40个,其中具有特别明显多态民生的引物10个。它们是F3、O20、A19、M2、M6、N11、N19、C2和G14等。依据10个引物扩增谱带建立0,1型数据,计算25个自交系间遗传距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品种对多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几个陆地棉黄萎病抗源用多个菌株分别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对不同菌株的抗性可能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例如R01中有多个抗不同大丽轮枝菌菌株的抗病基因;R18能抗4个落叶型菌株,且表现一致,这说明R18的抗病基因与R01的抗病基因在本质上可能不同。R01和R03中的2个株行能抗或耐所有试验用菌株尤其是落叶型菌系。R18的选择过程为选育棉花高抗黄萎病品种提供了可能参考的实例。抗源材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品种或株行的抗性鉴定必须进行两次以上,在感病株行中分离出来的抗病单株,是新品种、新材料的希望所在,也是不能遗传的假抗病材料(诱导性抗病)的最大怀疑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