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为探明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和品种精确配比。[方法]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53号4个良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授粉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不同授粉组合下油茶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的差异,同时按照混料设计优化油茶品种配置模式。[结果]不同授粉组合在油茶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等方面均差异显著,异交授粉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自交授粉。综合分析上述各项指标,长林53号的推荐配置授粉品种是长林4号,长林3号、长林4号和长林40号的推荐配置授粉品种均是长林53号。3个品种配置,采用长林4号(33.65%)+长林40号(26.18%)+长林53号(40.17%)时产油量最高。[结论]油茶在坐果率、果实质量、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等方面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利用花粉直感效应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通过选择授粉品种以及品种的比例配置,促进油茶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长林系列油茶品种的最佳配置组合,以5~8年生10个长林系列良种为研究对象,设计49个配置组合并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对当代杂交果实的座果率、种实特征、种仁含油率以及油脂油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授粉组合对座果率、果实重量、鲜出籽率、籽粒数、单籽粒重和种仁含油率影响显著,对种子脂肪酸油酸含量无显著影响;油茶授粉座果率与果实重量、籽粒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果实籽粒数和单籽粒重则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品种间控制授粉的座果率、种实特征以及种仁含油率的综合评价,优化筛选出长林系列油茶良种的最佳品种配置组合6个,即长林21号和长林4号、长林21号和长林18号、长林53号和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23号、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长林3号和长林27号。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计31个杂交授粉组合和4个自交授粉组合,研究了不同油茶无性系间的授粉亲和力,结果表明:不同油茶无性系间的授粉亲和力存在极显著差异,湘林5(♂)×湘林67(♀)等7个组合具有较好的授粉亲和力,其座果率为47.3%~90.8%;湘林5(♂)×湘林67(♀)、湘林67(♂)×湘林5(♀)、湘林3(♂)×湘林5(♀)、湘林3(♂)×湘林5(♀)的授粉座果率分别为90.8%、57.3%、86.5%和71.7%,湘林5(♂)×湘林5(♀)的自交座果率达到了68.0%。因此,在造林品种配置时,可将湘林5作为父本,湘林67、湘林3号作为母本。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油茶花粉贮藏特性及品系间杂交亲和性规律,选取‘长林3号’、‘长林166号’、‘长林4号’、‘湘林8号’、‘岑软3号’共5个油茶无性系花粉进行贮藏特性及人工杂交亲和性研究,通过对不同贮藏条件下花粉萌发率的对比及不同杂交组合杂交座果率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花粉生活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油茶花粉最佳贮藏方式为冷冻干燥贮藏,‘长林3号’、‘长林166号’油茶无性系花粉冷冻贮藏90d后花粉萌发率均具45%以上,室温干燥保存50d后花粉全部失活,低温干燥保存90d后花粉萌发率均比冷冻干燥保存下花粉萌发率低10%左右;6个杂交组合中亲和力较好的组合为:♀湘林8号×♂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3号、♀湘林8号×♂长林166号、♀长林166号×♂岑软3号3月份座果率分别为40%、44%、48%、52%。  相似文献   

5.
正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优质食用油。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油茶造林规划全部采用良种嫁接苗,嫁接苗可以确保所选良种的遗传增益,保存优良品种类型和优良单株的基因资源,并可提早开花结果,3~4年始果,7~8年后就可进入达50年以上的盛果期。油茶良种主要推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育的‘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7号’(国家审定)和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湖北省油茶炭疽病感病情况,调查分析了油茶长林系列CL3、CL4、CL23、CL40、CL18五个无性系品种和鄂油系列EY102、EY151、EY63、EY81、EY54 五个无性系品种的不同植株方向、不同植株部位及不同无性系品种间的炭疽病感病差异。结果表明:油茶植株东西向及植株上层、下层更易发生炭疽病;10个无性系品种间炭疽病感病率存在极显著差异,CL18、CL23、CL4 3个无性系品种更易发生炭疽病,感病率为6.97%~9.66%,达到感病2级,其余无性系品种均为感病1级,感病率仅为0.58%~2.74%;长林系列比鄂油系列无性系更易发生炭疽病,CL3、CL40和鄂油系列5个无性系品种对炭疽病的感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以从湖南省引进的13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为研究材料,开展引种栽培试验,通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树高及地径4个性状指标的观测,分析引进油茶良种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油茶良种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林的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基于造林的保存率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优先选择造林保存率高且生长快的湘林32、湘林78、湘林97和湘林210等4个良种作为富宁县油茶产业发展引进推广的良种,其2年生幼林的树高、地径的生长量分别可提高14.3%~22.9%、9.3%~20.4%,分别达80.00~86.00cm、78.67~86.67mm;其次是湘林1、湘林3、湘林4和湘林27。  相似文献   

8.
【目的】油茶为自交不亲和树种,选择‘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间花期相遇及授粉亲和性高的品种,为‘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南主栽的‘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开展油茶开花物候期观测、花粉量和花粉活力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品种间异交亲和性调查,初步建立‘赣州油’系列油茶授粉品种配置模式。【结果】根据开花时间,‘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被分为早花、中花、晚花品种。不同油茶品种单花花粉量和花粉活力存在较大差异,单花花药数最多的品种为‘赣州油17号’,单花花粉量最多的是‘GLS赣州油2号’,单花有效花粉数最多的为‘赣州油18号’。人工自花授粉试验结果显示,油茶并非完全自交不亲和,‘GLS赣州油2号’和‘GLS赣州油4’号可以实现自花授粉结实,但其结实率较低,分别为10.00%和11.11%;‘GLS赣州油4号’的同品种异株间人工授粉结实率达到42.86%。异花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LS赣州油1号’ב赣州油6号’杂交坐果率达到88.89%,综合考虑父本和母本的性状、稳定性、配合力等情况,从32个组合中筛选出6个最佳组配,分别为‘GLS赣州油1号’ב赣州油6号’、‘GLS赣州油5号’בGLS赣州油2号’、‘GLS赣州油5号’ב赣州油10号’、‘赣州油9号’ב赣州油10号’、‘GLS赣州油4号’בGLS赣州油2号’、‘GLS赣州油4号’ב赣州油6号’。【结论】‘赣州油’系列油茶品种的花药数和花粉量不能作为品种间亲和力的判断依据,油茶的品种配置应综合考虑花期、花粉活力、亲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油茶5×5全双列交配杂交组合(无自交)子代林为试材,分析了2年生苗造林当年树高、地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规律,估算了油茶亲本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和冠幅在20个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40×95和10×40两个组合在树高、地径和冠幅性状上均表现最优;树高和冠幅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差异极显著,地径的一般配合力和反交效应也差异极显著,特殊配合力无显著差异;长林40号树高、地径和冠幅3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最高,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余亲本,这与该良种长势旺的特性一致;长林53号作为亲本,在树高、地径和冠幅上的一般配合力均最低,这与53号无性系良种长势偏弱、树冠矮小的特点一致;3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分别是非加性方差的1.25倍、19.5倍和1.60倍,均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为主,非加性效应次之;遗传力较低,广义遗传力在14.91%~20.62%之间,狭义遗传力在9.55%~14.14%之间,受到较强的环境效应影响;综合分析GCA、SCA及反交效应,确定5个最佳组合,其杂交子代树高和冠幅分别实现5.76%~45.62%和7.68%~127.10%的遗传增益。可见,油茶杂交育种中,针对树高、地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未评估过GCA的亲本材料,先评估其GCA比评估亲本间的SCA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以12个长林系列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为试材,基于特异性SCAR分子标记的开发来鉴别油茶品种。结果表明:基于4条SAPD引物、24对SRAP引物和15个ISSR引物分别对12个油茶品种进行扩增,得到了21条多态性片段,包括7条n SAPD,10条SRAP和4条ISSR片段。2条n SAPD,7条SRAP和2条ISSR多态性片段被成功转化为了11个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长林油茶23号、长林26号、长林53号、长林56号和长林166号有1个SCAR标记,长林3号和长林55号各有2个SCAR标记,长林21号有4个SCAR标记,长林18号有6个SCAR标记,长林4号、长林27号和长林40号没有SCAR标记。这些SCAR标记可作为品种特异性的DNA指纹,辅助用于12个长林系列油茶良种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油茶长林系列品种在引种地性状表现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种地长林3号等8个优良无性系的每n12冠幅产量、鲜出籽率、油酸含量等14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27号〉长林3号〉长林23号〉长林53号〉长林166号〉长林18号。因此,长林4号、40号、27号、3号和23号在引种地表现更优。引种后对良种展开综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筛选出更适宜本地产业发展的良种。  相似文献   

12.
应用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干旱荒漠地带进行造林试验,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及苗木的生长量等均有显著提高,其中造林成活率提高30%,造林前用2.5×10-5~5.0×10-5溶液处理根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分析景洪市市区道路绿化树种配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景洪市市区道路绿化树种配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欧美107杨伐根嫁接法造林树木生长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美107杨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欧美107杨嫁接法造林与常规法造林相比,生长状况具有明显的优势;3、7、11年生欧美107杨,嫁接法造林和常规法造林相比,平均胸径差异为6.2、11.2、8.7 cm,差异在50%以上;平均树高差异为6、10、6.3 m,第3年和第7年差异率在100%以上,材积在第7年和第11年差异率在100%以上,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楸树杂交新品种-洛楸1号、洛楸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楸1号、洛楸2号是洛阳市林科所利用“七·五”楸树试验林中8—5为母本,6—7为父本和以8—5为母本,长果楸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经过连续多年的苗期试验和全国多点区域造林试验选育的楸树杂交新品种。造林4年,洛楸1号平均树高8.77m,平均胸径8.91cm。比对照金丝楸分别提高76.196j阳46.1%,比亲本8—5提高3...  相似文献   

16.
10个速生杨品系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海关杨为对照,在唐山地区进行不同杨树无性系对比试验。经过7a试验,结果表明:108杨生长表现突出,107杨次之,白杨表现最差。7a生108杨林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20.3cm、15.57m和0.1500m^3,超过山海关杨1.18倍、1.30倍和4.15倍;多重比较表明,108杨和107杨各生长指标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同时该无性系还具有造林成活率高、抗性强等优良特性,可以在唐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和筛选沙地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造林关键技术,在安塞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设计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生根粉溶液浸根+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处理时,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0.00%、98.45%;(2)抗旱造林技术的优组合为:50×10^-6生根粉溶液浸根、20 g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和秸秆覆盖造林穴坑;(3)在沙棘林下,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99.04%和95.74%,但生长量显著低于荒草地。  相似文献   

18.
选用长林1号除草剂、48%氟乐灵乳油、50%乙草胺乳油、43%乙氯混剂4种除草剂开展草坪播前土壤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用0.2~0.3 ml.m-2长林1号除草剂进行草坪播前土壤处理,除草效果达到100%;对草坪草无伤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长林系列油茶在不同分布区域的果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和推广在当地适应性较好的长林系列油茶良种,对浙江省金华、建德市和江西省樟树市的3个试验地的10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即长林3、4、18、21、23、27、40、53、55、166号)的果实品质和油茶籽油脂肪酸成分的差异情况进行了调查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布区域下,鲜籽含水率、烘干籽出仁率的差异均显著;不同品种对鲜果纵径、横径、鲜果质量、鲜籽质量、鲜果出籽率、烘干种仁质量、干仁含油率均有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不同分布区域下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的含量差异均显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试验地的10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分布区域油茶综合评分值的大小顺序为:金华(0.960)建德(0.315)樟树(-1.275);不同品种的综合评分值,长林27、3、18、4、21、23号的综合评分值均较高。仅考虑第1主成分,各试验地的油茶其综合评分值的排名为:建德(2.771)金华(-0.350)樟树(-2.240),其中以浙江建德的长林27号为最优。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苏岭村对5种不同造林密度的中华猕猴桃林枝条生长量与产量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中华猕猴桃2年生枝条基部直径、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对枝条长度的影响较小;造林密度越小,枝条平均基部直径越粗,单株产量也越高;5种造林密度的猕猴桃林单位面积枝条产量大小为C(2 m×1.66 m)D(2 m×1.45 m)B(2 m×2 m)E(2 m×1.25m)A(2 m×2.4 m)。造林与抚育管理成本与造林密度成正比,造林密度越大,成本越高;总收入、纯利润与造林密度呈抛物线关系;当造林密度为2 m×1.66 m时,其2年生生枝条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