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改善戈壁羊体型小、尾型大的特性,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作为父本,采用引入杂交的育种方式,对其开展杂交选育研究。通过对早期生长发育对比分析发现,戈壁羊和F1代、F2代羔羊0-3月龄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一致,从2月龄以后,杂交F2代羔羊的生长发育快于F1代和戈壁羊羔羊;通过计算0-3月龄平均日增重,戈壁羊和F1代、F2代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21.189、138.978、170.133 g,说明F2代羔羊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戈壁羊羔羊最慢;最后通过对比3月龄的体尺和尾型发现,F2代羔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均显著大于戈壁羊羔羊,F2代3月龄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分别为7.596 0 cm和7.268 1 cm,且显著小于戈壁羊羔羊。研究结果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杂交改良戈壁羊,可有效地增大戈壁羊的体型,减小尾型,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绵羊尾型性状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选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戈壁羊♀杂交一代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对绵羊尾型性状早期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羔羊尾长略大于尾宽,且相同日龄公母羊尾型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计算,60~160日龄杂交一代羔羊尾长平均日增长0.305 mm,尾宽平均日增长0.192 mm,平均日增重139.30 g;分析发现,随着体重的增加,杂交一代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均随之增长,且尾巴的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羔羊从出生至体重达25.00 kg之前。通过对戈壁羊及杂交一代羊尾型与体重的关联分析,羔羊从出生至体重15.00 kg时,杂交一代羔羊尾巴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戈壁羊;当体重大于16.00 kg时,杂交羊的尾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缓,并且尾型显著小于当地戈壁羊。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公羊杂交改良当地大尾型的戈壁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的外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类型羊,属短脂尾型肉用绵羊,是呼伦贝尔羊的一个优秀品系,主要分布在水草丰美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了进一步了解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对"短尾"品系类型羊的来源、选育、外貌特征、毛色分布情况、体尺体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选取草原短尾羊×呼伦贝尔羊♀杂交一代羔羊和呼伦贝尔羊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对尾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0、90和150日龄草原短尾羊×呼伦贝尔羊♀杂交一代羔羊和呼伦贝尔羊公母羔体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尾长和尾宽差异显著(P<0.05)。说明以草原短尾羊为父本改良呼伦贝尔羊,尾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地方绵羊品种丰富,按尾型可分为4类:(1)细短尾羊。尾细无明显的脂肪沉积,尾端在飞节以上,如西藏羊、罗曼诺夫羊等。(2)细长尾羊。尾细、尾端达飞节以下,如新疆细毛羊、林肯羊等。(3)脂尾羊。脂肪在尾部积聚成垫状,形状和大小不一,尾端在飞节以上的称短脂尾羊,如小尾寒羊、蒙古羊、卡拉库尔羊等;尾端在飞节以下的称长脂尾羊,如大尾寒羊等。(4)肥臀羊。脂肪在臀部积聚成垫状,尾椎数少,尾短,呈"W"形,如哈萨克羊、吉萨尔羊等。  相似文献   

6.
<正>苏尼特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遗传资源,早在1986年被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认定为地方良种,2014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苏尼特羊具有耐寒、抗旱、宜牧和较强的生存适应性能,并且苏尼特羊肉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类型羊,属短脂尾型肉用绵羊,是呼伦贝尔羊的一个优秀品系。主要分布在水草丰美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脂尾厚而宽,尾长8~14 cm,尾宽11~20 cm。近两年随着羊肉价格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乌珠穆沁肥尾羊打入中东,截止目前,活羊已累计出口100万头(只),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我国在阿拉伯国家有影响的出口产品。 乌珠穆沁肥尾羊是在乌珠穆沁草原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双重作用下,形成稳定的大型肉脂兼用粗毛蒙古羊优良畜种。个体大、产肉多、无污染、脂尾宽厚、肉质鲜美。  相似文献   

8.
同羊是我国优良的绵羊品种之一,育成于至今的1200-1500年以前的西魏至唐代期间,产于陕西省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同羊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被毛柔细、羔皮洁白,花穗美观,具有珍珠样弯曲;并有较大的肥脂尾。由于同羊具有产羔率低等缺点,需在加强选育的同时进行改良提高。其改良发展方向应为肉毛兼用脂尾半细毛草,选用波尔华斯、罗姆尼等羊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培育早期产肉力高的肉羊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和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荒漠草原区无霜期短、水资源缺乏、饲草料匮乏等实际情况,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部荒漠草原区具有灌溉条件和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养殖合作社,开展了草田轮作技术研究。通过牧草和经济作物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栽培、适时收获等技术集成,进行“紫花苜蓿—草谷子—马铃薯—青贮玉米”的轮作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以增加牧草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提高该地区土壤肥力和获得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该地区草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蒙古羊是中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粗毛绵羊品种,其体质结实,适应性强,能耐受极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蒙古羊尾部较强的脂肪沉积能力使其具有很好的抗逆性,但尾部脂肪沉积过多又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羊肉的需求。结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围绕蒙古羊的起源和尾脂沉积调控机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深入了解蒙古羊的起源和明确育种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短花针茅草原五个载畜率水平绵羊活重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5个不同载畜率水平进行的绵羊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绵羊活重均以10月份为最大,中等载畜率有利于绵羊生产;随着载畜率增大,单位面积的绵羊增重逐渐增加,单个绵羊的增重逐渐减少,两者的交点为绵羊生产的适宜载畜率,即每半年 2.2只羊/hm2.  相似文献   

14.
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利用2年多时间,实施了舍饲圈养羊科学饲养、良种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全旗6个苏木(镇)选择了32个示范点,推广应用了科学饲养管理、肉羊育肥、羊人工授精及快速繁育、应用多胎素提高双羔率4项技术,解决了农牧民在实行肉羊舍饲圈养后饲养管理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项目覆盖区农牧民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外购干草在牧民载畜行为及生产方式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内蒙古450户的牧户调研数据,通过核减干草效用计算牧户实际载畜率值,探究核减前后牧户载畜率的变化趋势,剖析核减干草后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标准下牧户超载情况.结果表明:三类草原区牧户在核减外购干草效用后的载畜率较核减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草甸草原区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16.
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试验于1985年6月至1987年5月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哈雅教学牧场,选用成年杂种羯羊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牧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探讨荒漠草原地区适宜的放牧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研究结果表明,划区轮牧的草群盖度显著高于季节连牧(P<0.05),牧草质量较季节连牧好;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牧的土壤物理性状没有明显差异(>0.05);划区轮牧的绵羊比季节连牧有较长的休息时间和较短的采食、游走时间(P<0.05或 P<0.01);放牧第三年,划区轮牧的绵羊夏秋增重量显著高于季节连牧(P<0.01)。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东部的苏尼特右旗为研究区域,利用2003—2013年草原植被高度、覆盖度、鲜草和干草产量等植被指标动态变化数据,结合水热等重要气候因子,分析了区域植被指标时空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对植被指标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最佳模型进行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该区域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冷干化”趋势,植被覆盖度、高度、草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被影响更大。植被年最大高度、覆盖度、草产量与水热因子存在时滞效应。植被高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型均为二项式模型,植被覆盖度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型为幂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指导乌兰察布市优质育肥羔羊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了解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与当地蒙古羊羔羊在养殖效益方面的对比情况,进行了“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产肉性能试验。试验分为试验组(“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组)和对照组(蒙古羊羔羊组)2个组,每组采取随机取样方式选择试验用羊。经过体重测定与屠宰试验测定,统计试验数据,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进行经济效益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对生长及产肉性能测定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杜蒙萨”三元杂交组羔羊平均初生重、断乳重、5月龄出栏活重、5月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蒙古羊羔羊。试验充分证明了在牧区推广“杜蒙萨”三元杂交羊生产体系建设,是实现牧区草原生态高效养殖和促进农牧民养殖户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肉羊追溯体系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指出了牧区开展肉羊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持牧区开展肉羊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该地区牧区肉羊追溯体系建设进程,提升牧区肉羊产品品牌竞争力,提高牧民养羊经济收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张掖市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特点,研究推广了塑膜暖棚养羊技术。从场地的选择、棚舍类型、暖棚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定与施工、温湿度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研究,确立了2种暖棚羊舍,适合于高寒牧区、半农半牧荒漠区和绿洲农业灌溉区等三个不同生态产区,并在养羊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发展健康高效养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