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水牛乳蛋白各亚型与乳蛋白粒径的关联。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60头泌乳中期的水牛进行多态性测定,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水牛乳蛋白的粒径。结果显示:αs1-酪蛋白(αs1-CN)、β-酪蛋白(β-CN)和α-乳白蛋白(α-LA)存在A型和B型2种基因型,κ-酪蛋白(κ-CN)有A型、B型、C型和D型4种基因型,αs2-酪蛋白(αs2-CN)和β-乳球蛋白(β-LG)没有发现多态性。κ-CN和αs1-CN各亚型在乳蛋白面积平均径(D[3,2])上有显著差异,筛选出的6种αs1-β-κ-CN复合基因型在乳蛋白面积平均径(D[3,2])以及中位径(D50)上差异显著。综上,水牛αs1-β-κ-CN复合基因为AB-BB-AB型以及κ-CN的C等位基因均与乳蛋白粒度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水牛乳蛋白基因多态性与乳蛋白组成的关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60头尼里、摩拉和杂交水牛奶样的乳蛋白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组成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κ-酪蛋白有BB、AB和AC3种基因型,αs2-酪蛋白和αs1-酪蛋白基因型分别为AA、AB型和AB、BB型,β-酪蛋白有AA和AB 2种基因型,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均仅发现BB型。运用SAS 9.0统计分析多态性与乳蛋白组成的关联后,发现在筛选出的5种κ-αs1-β复合基因型中,BB-AB-AA型与κ-酪蛋白相对含量极显著相关;AB-AB-AA型与αs2-酪蛋白相对含量极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牛乳蛋白存在基因多态性,κ-αs1-β-复合酪蛋白多态性与κ-酪蛋白和αs2-酪蛋白相对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牛乳蛋白主要包括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其中酪蛋白基因和β-乳球蛋白基因是对奶牛产奶性能有较大影响的两种基因。牛乳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如泌乳量、乳脂率、乳蛋白量及乳蛋白率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对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基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β-酪蛋白A2A2基因型奶牛在牛群中的分布及泌乳性能,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第1胎次314头荷斯坦牛的血液样本中β-酪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和分型检测;比较β-酪蛋白A1/A2基因型奶牛的分布规律及泌乳性能。结果表明:牛群中A1A1基因型频率为18.97%,A1A2基因型频率为48.41%,A2A2基因型频率为32.80%,A1基因频率为42.99%,A2基因频率为57.01%;β-酪蛋白不同基因型(A1A1、A1A2和A2A2)奶牛的泌乳量、乳脂和乳蛋白率等泌乳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评述奶牛β-乳球蛋白遗传多态性的基础上,对乳蛋白的基本特征、蛋白多态性以及与泌乳性能等生产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并探讨了乳蛋白多态性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黑白花奶牛乳蛋白质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分布在昆明和贵阳四个奶牛场的264头奶牛进行分型。测得的基因频率是:α_(s1)-酪蛋白A是2.65±0.488,α_(s1)酪蛋白B是92.61±1.296,α_(s1)酪蛋白C是4.74±0.855;β-酪蛋白A是97.35±0.49,β-酪蛋白B是2.65±0.49;κ-酪蛋白A是74.10±3.63,κ-酪蛋白B是25.90±3.63;β-乳球蛋白A是39.40±4.52,β-孔球蛋白B是60.60±4.52;α-乳清蛋白B是1.00。用最小二乘法对奶牛的产奶性能进行校正后,对各种乳蛋白质基因型间的生产性能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较高的产奶量与αs_1-酪蛋白BB型相关(P<0.05)。β-酪蛋白AA型,κ-酪蛋白AA型和β-乳球蛋白BB型的乳脂率较高,κ-酪蛋白BB型与较高的乳蛋白率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255头中国荷期坦奶牛乳蛋白的多态性进行分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乳蛋白多态性与泌乳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α-La呈单态,只表现BB一种基因型,β-Lg、αs1-CN、β-CN呈多态,β-Lg由A、B两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频率均为0.5000,优势基因型为AB型,频率为0.6392。αs1-CN的B基因为优势基因,其频率为0.9765;β-CN的A基因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为0.9667。方差分析表明:αs1-CN对乳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β-CN和第一胎的产犊季节对第一泌乳期305天产奶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胎次、产犊季节对产奶量与乳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α_(S1)-酪蛋白(α_(S1)-casein,α_(S1)-CN)基因、κ酪蛋白(κ-casein,κ-CN)基因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群体中α_(S1)-CN基因PCR-RFLP位点呈单态;κ-CN基因和GH基因2个PCR-RFLP位点均呈多态性。κ-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117和0.8883;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755和0.8255。适合性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通牦牛GH基因和κ-CN基因PCR-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该3个位点平均基因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8374和0.1626。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5,(12):144-146
奶牛泌乳性能是奶牛最重要的生产及经济性状,由微效多基因决定。提高奶牛泌乳性能一直是奶牛行业所追求的目标。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奶牛产奶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部分与奶牛泌乳性能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β-酪蛋白、β-乳球蛋白、FGF2、STAT1和STAT5A,为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江苏某大型奶牛场智利进口荷斯坦牛β-Lg(β-乳球蛋白)和β-CN(β-酪蛋白)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同时收集采样牛只2016~2018年DHI检测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其多态性及其对泌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检测群体中β-Lg有A、B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527和0.473,有AA、AB、BB三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AB型,频率为0.569;β-CN有A、B两种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960和0.040,有AA和AB两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AA型,频率为0.920。方差分析表明,β-Lg对日产奶量、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SCS)和尿素氮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β-CN对乳蛋白率和脂蛋白比有显著影响(P0.05),对日产奶量影响极显著(P0.01)。该结果为利用乳蛋白基因多态性提高智利进口荷斯坦牛泌乳性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荷斯坦牛乳蛋白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 4个牛场共 73 1头健康荷斯坦奶牛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PAGE)对其乳蛋白进行分型 ,采用基因替代模型来分析乳蛋白多态性与奶牛产奶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αsl CN座位B基因对产奶量的替代效应最大 ,为 62 4kg ;β CN座位A1基因对A2 基因的替代使乳脂率提高 0 .1 2 % ,但产奶量降低 70kg ;κ CN座位和 β Lg座位A基因对B基因的替代效应分别对乳蛋白率、乳脂率有显著效应 ,使二者分别降低 0 .2 0 %。  相似文献   

12.
旨在开展奶牛群体高乳成分功能基因的验证与筛选,利用微流控芯片自主选育技术分析北京地区母牛群体高乳蛋白、高乳脂基因频率,同时分析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对北京地区8个大型奶牛场1 596头中国荷斯坦奶牛RPL23A、ACACB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所有个体均为3胎以内的泌乳牛,收集每头牛所有测定日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等数据,同时对3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奶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RPL23A基因的SNP位点g.20146771G>A,在第一泌乳期,与产奶量、乳脂量、乳脂率和乳蛋白量均达到极显著关联(P<0.01),第二泌乳期,g.20146771G>A与5个产奶性状均呈极显著关联(P<0.01)。ACACB基因的SNP位点g.63962768C>T,在第一泌乳期,与产奶量、乳脂量、乳脂率和乳蛋白量均呈极显著关联(P<0.01),在第二泌乳期,与产奶量、乳脂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呈极显著关联(P<0.01)。结果表明,RPL23A、ACACB基因可以作为影响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以上基因位点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奶牛的乳脂或乳蛋白性状,对产奶性状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荷斯坦奶牛后续的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海丰奶牛场935头澳系荷斯坦牛β-乳球蛋白多态性进行分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多态性对泌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β-Lg有A、B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477和0.523,优势基因型为AB型,频率为0.516。方差分析表明:β-Lg对乳脂率、总固体含量和305d脂肪产量有影响显著(P0.05),对日产奶量、脂蛋白比、乳糖含量、305d产奶量和305d蛋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该结果为利用乳蛋白基因多态性提高荷斯坦牛泌乳性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性能和牛乳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将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对照组)、精氨酸灌注组、丙氨酸等氮组(与精氨酸灌注组等氮),采用3×3复拉丁方试验设计,每期22 d(7 d灌注期+15 d间隔期),测定其泌乳性能、酪蛋白含量以及酪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灌注的第5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蛋白及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酪蛋白模式组(P0.05);第6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丙氨酸等氮组(P0.05)。2)酪蛋白模式组的α-酪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β-酪蛋白含量在3组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κ-酪蛋白含量则以精氨酸灌注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精氨酸灌注组αs1-酪蛋白基因(CSN1S1)、αs2-酪蛋白基因(CSN1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灌注精氨酸提高了乳蛋白中α-酪蛋白和κ-酪蛋白含量,以及CSN1S1、CSN1S2在奶牛乳腺组织的表达量,有利于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乳蛋白组分对牛乳酶凝乳特性的影响,在脱脂牛乳中添加乳清蛋白浓缩物(whey protein concentrate,WPC)、κ-酪蛋白(κ-casein,κ-CN)、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_A和β-Lg_B)。结果表明:这些乳蛋白组分可以缩短牛乳的酶凝乳时间,而且增加凝乳后的样品黏度,凝乳样品微观结构更加紧密;而添加α-乳白蛋白(α-lactalbumin,α-La)、α-酪蛋白(α-casein,α-CN)、β-酪蛋白(β-casein,β-CN)和总酪蛋白(casein,CN)对凝乳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凝乳样品微观结构较疏松。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酶凝乳过程中酪蛋白胶束分子粒径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酪蛋白溶液中添加WPC、κ-CN、β-Lg_A和β-Lg_B后,分子半径分布发生变化,蛋白分子趋于聚集。选择酶凝乳差异明显的原料乳样品进行双向电泳与质谱鉴定,结果表明,与牛乳的酶凝乳特性相关的差异蛋白大多是影响乳腺细胞代谢的微量生物活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最小二乘模型方法首次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乳中的4种主要乳蛋白均存在多态性,各位点优势基因的频率为:αs1—CN,B,0.851;β—CNA2,0.519;κ—CnA,0.607;β—LGB,0.567。β—LG和κ—CL基因型分别对305天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有显著影响作用,β—CN显著影响乳胀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278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的OPN基因内含子4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OPN基因内含子4有TT、CT和CC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309、0.5108和0.1583;该位点突变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PIC为0.3676;CC基因型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呈显著相关。说明C等位基因对泌乳性状具有加性效应,OPN基因可以作为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7,(3):39-42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在奶牛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将9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 g·kg~(-1)、1.0 g·kg~(-1)的复合微生态制剂。通过测定各处理组的产奶量、采食量、料奶比等泌乳性能指标和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质率、体细胞数等乳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不同添加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日产奶量显著提高(P0.05),料奶比显著降低(P0.05),乳脂率、乳蛋白率均显著提高(P0.05),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该结果表明奶牛基础日粮中添加1.0 g·kg~(-1)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显著改善奶牛的泌乳性能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19.
乙酰辅酯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甘油三脂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对动物机体脂肪代谢、沉积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奶牛泌乳性状和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DGAT1基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脂肪酸及空怀天数、输精次数、初配年龄等繁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且与肉牛体脂也存在相关性。作者主要介绍了DGAT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在中国各地区不同品种奶牛、肉牛、水牛和牦牛上的研究进展,指出该基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及肉牛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品种及选育背景等因素影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体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要将DGAT1基因实际应用在品种选育工作中还需明确该基因对研究群体的具体遗传效应,并结合其他候选基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乙酰辅酯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甘油三脂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对动物机体脂肪代谢、沉积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奶牛泌乳性状和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DGAT1基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脂肪酸及空怀天数、输精次数、初配年龄等繁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且与肉牛体脂也存在相关性。作者主要介绍了DGAT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在中国各地区不同品种奶牛、肉牛、水牛和牦牛上的研究进展,指出该基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及肉牛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品种及选育背景等因素影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体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要将DGAT1基因实际应用在品种选育工作中还需明确该基因对研究群体的具体遗传效应,并结合其他候选基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