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素蛋白作为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研究了以丝素蛋白作为药物载体,以消炎痛( 吲哚美辛) 和利福平作为模型药物的含药物丝素膜的制备方法;并采用体外释药方法,测定、探讨了丝素膜厚度、形态及药物用量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是一种较理想的药物控制释放材料。  相似文献   

2.
药物缓控释系统可以延缓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及排泄,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丝素蛋白生物材料以其制备工艺条件温和、力学性能可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药物缓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丝素蛋白应用于膜剂、包衣、载药微球、微针和凝胶等药物缓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在上述药物缓控释系统中,通过改变丝素蛋白的使用形式、控制丝素蛋白溶液的浓度和丝素蛋白β-折叠结构的含量,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行为。丝素蛋白的制备工艺对材料性能和系统缓控释动力学的影响、材料在体内不同部位的降解速率及其体内与体外释药性能的关系、新型药物投递系统的开发等,将是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丝素/纳米SiO2凝胶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改善丝素膜作为医用材料的物理性能,以丝素和纳米SiO2为基材,乙醇为溶剂,制备不同质量比的丝素/纳米SiO2凝胶共混膜。对丝素/纳米SiO2凝胶共混膜的微观形态与结构进行表征:共混膜表面呈凹凸状,横截面为多层次的网络状结构,丝素蛋白分子主要为β-折叠结构。对不同质量比丝素/纳米SiO2凝胶共混膜的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当丝素与纳米SiO2共混质量比为80∶5时,共混膜的断裂强度最大,为94.86 MPa;当共混质量比为80∶3时,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最大,为55.20%;共混膜的溶胀度和热水溶失率与纳米SiO2含量成反比,而透气性随着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测试结果表明,在天然高分子材料丝素溶液中加入具有补强增韧功能的纳米SiO2制备的共混膜,更接近优良人工皮肤材料的物理性能特征,丝素与纳米SiO2的共混质量比以80∶3和80∶5为宜。  相似文献   

4.
丝素/壳聚糖共混膜性能测定及制备配方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善丝素膜的性能,试验选择丝素与壳聚糖混配比例、烘干温度、戊二醛及甘油浓度四因素,采用L32(8×48)正交设计方案,制备丝素与壳聚糖复合膜。检测结果表明,共混膜的溶胀度为43.00%~248.94%,热水溶失率为43.06%~64.56%,透汽率在36.82%~55.39%之间,初始模量、相对断裂强度和相对断裂伸长分别在6.35~68.80 N/mm,30.85~67.83 N/mm和28.05~230.47范围内;经红外光谱分析知,丝素与壳聚糖只是物理混合,两者处于相容状态。初步选定制备丝素/壳聚糖共混膜的较优组合条件为:丝素质量分数70%或55%、烘干温度40℃,戊二醛和甘油的体积分数均为0.3%。  相似文献   

5.
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被深入研究。丝素蛋白材料形态易塑,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降解性可控且降解产物无毒,因此是理想的药物载体。本文综述了丝素膜、丝素凝胶、丝素纳米纤维和丝素微球等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并展望了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然丝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制备纳米丝素颗粒作为药物缓释载体。通过磷酸盐缓冲液及乙醇综合处理1 mg/mL丝素蛋白溶液得到颗粒直径比较均匀的纳米级丝素颗粒。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丝素蛋白在pH 8.0的磷酸盐缓冲液作用下其链状胶束结构发生聚集而将药物包裹,自组装形成规则的直径为200~600 nm的球形颗粒,完成与药物的结合,即药物的搭载。在pH 8.0的缓冲液中,单纯柳氮磺吡啶(SASP)药物粉末在1 h左右即将药量的90%释放出来,而加入纳米丝素蛋白的丝素载体药物2 h释放出约60%的药物量,使达到最高药物浓度的时间比单纯药物粉末延长,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机体对药物的有效吸收利用。将丝素载体药物用于治疗人工诱导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果丝素载体药物治疗组小鼠6~12 h血液药物浓度和结肠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降低幅度要低于单纯SASP药物治疗组小鼠,证实了纳米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载药、释药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转入蜘蛛丝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家蚕的蚕丝为材料,用普通的流延成膜法即可将转基因蚕丝丝素溶液制备成丝素膜。以分别加入或未加入1%甘油的转基因蚕丝丝素膜和普通蚕丝丝素膜作为测试样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及机械性能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等手段表征转基因蚕丝丝素膜的结构与性能变化。与含1%甘油的普通蚕丝丝素膜比较,含1%甘油的转基因蚕丝丝素膜仍旧含有较多的无规卷曲和α螺旋结构,膜的表面较为粗糙,水蒸气透过量增加了15%~20%,水中溶失率略有增加(为22%),应变增加了1倍左右(为38.5%),耐久性也更优(为164次±11次)。此外,转基因蚕丝丝素膜和普通蚕丝丝素膜与1%甘油共混后,膜的结构和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表明,含蜘蛛丝蛋白的转基因蚕丝丝素膜的结构较松散,表面孔隙变大,力学性能改善,更具有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家蚕丝素蛋白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可塑性,在医药学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以丝素蛋白为材料构建的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能够有效运输药物至疾病部位,控制药物的释放行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本文介绍了药物载体递送系统概况,对丝素蛋白的结构、性能,丝素蛋白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形式,所装载药物分类及其在动物水平上的疾病治疗研究进行阐述,并对丝素蛋白微载体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丝素蛋白药物递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纳米二氧化钛-丝素复合膜的溶解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友谊  陈建勇 《蚕业科学》2003,29(1):102-105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在丝素溶液中的分散性 ,制备了不同配比的纳米二氧化钛—丝素复合膜 ,并对复合膜和纯丝素膜的溶解性能进行了初探。发现复合膜的溶失率比纯丝素膜的溶失率有所下降 ,认为添加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丝素可用于纤维、织物的功能性整理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丝素膜的性能,用对苯二甲酰氯(DB)作改性剂对丝素蛋白进行了接枝改性。研究了对苯二甲酰氯加入量以及不同温度下成膜等对接枝产率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对苯二甲酰氯与丝素形成共价结合;万能电子强力仪检测表明,改性后的丝素膜其力学性能有较大的改善,当接枝率为6.8%,丝素膜断裂强度可达42.5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5%。  相似文献   

11.
为拓展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膜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通过制备含有一定比例交联剂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EDC)的SF水溶液,得到了水稳定性和延展性增强的丝素蛋白膜,并对所得丝素蛋白膜的溶失率、力学性能、交联度和二级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与纯SF膜(silk fibroin film, SFF)相比,EDC处理的SF膜(SFF-EDC)的溶失率从98.2%大幅下降到6.1%;力学性能方面,按EDC∶SF质量比为10∶100制备的丝素膜SFF-10EDC的断裂伸长率达到170.97%,是SFF的60倍;EDC可引起SF链分子内和分子间酰胺键的形成,促进SF分子构象从无规卷曲转变为β折叠结构。结果表明,在与SF的相互作用中EDC不仅可作为交联剂,还可作为增塑剂。该研究为构建柔性SF膜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正华  陆旋 《蚕业科学》2012,(5):949-952
以具有良好乳化性、稳定性及胶体特性的丝素蛋白溶液作为壁材,与维生素E共混后进行高温喷雾干燥,制备丝素蛋白-维生素E微胶囊。通过优化维生素E与丝素蛋白溶液的配比,提高微胶囊的成囊性能。当维生素E与1%丝素蛋白溶液的质量比为0.5∶1时,制备的微胶囊成囊性能较好,包埋率在90%以上,胶囊颗粒间大小相差不大,囊径在3~5μm之间,囊壁厚度在500 nm~1μm之间。推测丝素蛋白囊壁在高温喷雾干燥过程中其蛋白质结晶区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对药物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3.
试验就贝尼尔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聚乳酸、贝尼尔聚乳酸微球中的药物含量不同对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乳酸微球中的药物释药速度明显慢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乳酸微球;贝尼尔聚乳酸微球中的药物含量越高,体外释药速度越快。通过体外释药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贝尼尔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便于根据不同丝素蛋白制品开发要求控制丝素蛋白的分子质量,用SDS-PAGE电泳方法检测不同溶解体系制取丝素蛋白的分子质量,并对不同分子质量丝素蛋白制备的再生丝素膜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微商热重(DTG)和热水溶失率等结构与性能的测试。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在LiBr-CH3CH2OH-H2O、Ca(NO3)2-CH3OH-H2O和Na-SCN-H2O溶解体系中的丝素蛋白分子质量较高且分布广;在CaCl2-CH3CH2OH-H2O和LiBr-H2O溶解体系中的丝素蛋白分子质量较低。FTIR、TGA、DTG和热水溶失率测试结果显示,低分子质量丝素蛋白溶液在成膜时较难形成α-结构和β折叠结构;而高分子质量丝素蛋白溶液在成膜时则较容易转变形成这2种结构。  相似文献   

15.
柞蚕丝素/丙二醇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开发适用于人工皮肤、创面覆盖等的生物材料,用硫氰酸锂溶液溶解柞蚕丝素纤维,制备不同配比的柞蚕丝素(TSF)/丙二醇共混膜。用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对不同配比共混膜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溶失率和分析其力学性能变化。当TSF/丙二醇共混膜中丙二醇的质量分数<30%时,共混膜的聚集态结构主要以α-螺旋结构为主,此时共混膜的溶失率较高,仍有30%左右;随着共混膜中丙二醇的质量分数增加,共混膜的聚集态结构逐渐向β-折叠结构转变,溶失率也随之降低;当共混膜中丙二醇的质量分数达到45%以上时,共混膜基本不溶于水,溶失率<2%。同时,当共混膜中丙二醇的质量分数达到30%时,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显著增大,虽然断裂强度有所减小,但即使丙二醇的质量分数达到45%时,断裂强度仍然有20 MPa左右。研究结果显示,丙二醇的加入能显著降低柞蚕丝素膜的溶失率,并改善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柠檬酸作交联剂改善丝胶/聚乙烯醇热固化膜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洋  冯屏  田晓慧  闫伟 《蚕业科学》2010,36(1):91-96
交联、接枝和共混等是改善纯丝胶膜耐溶失与力学性能的重要技术方法。以柠檬酸作为交联剂制备的丝胶/聚乙烯醇/柠檬酸共混固化膜的表面结构形态得到改善,耐溶失性能以及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成膜条件对丝胶/聚乙烯醇/柠檬酸共混固化膜结构及其性能产生影响,适当升高干燥温度有助于提高柠檬酸与丝胶和聚乙烯醇的交联程度,在干燥温度为120℃、柠檬酸质量分数为0.6%的条件下,制备的共混固化膜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失性能。用柠檬酸作交联剂的丝胶/聚乙烯醇/柠檬酸共混固化膜材料培养L929细胞,测试其对细胞毒性的分级为一级(细胞为圆形,偶见裂解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辐射剂量为10、15、20和25kGy的γ射线辐射灭菌对丝素蛋白膜和丝素海绵膜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此剂量的辐射灭菌增加了纯丝素膜的断裂伸长率和丝素海绵膜的弹性模量(p〈0.05),丝素材料的主链结构和热稳定性能没有明显变化。25kGy以下辐射剂量对丝素海绵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方式,可以作为丝素材料辐射灭菌的剂量参考。  相似文献   

18.
酰胺化修饰对丝素材料吸附释放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丝素蛋白质的羧基进行了酰胺化修饰 ,并用不同离子型的化合物作为药物模型 ,比较了分别用未修饰和经修饰的丝素蛋白质制作成的丝素材料对不同离子型的化合物的吸附释放行为 ,以评价其修饰效果。结果表明 :经修饰后丝素蛋白质的等电点为pH =6左右 ,而天然的为pH =4左右 ;与未修饰相比 ,经修饰的丝素膜对阳离子化合物的吸附量减少 ,对阴离子化合物的吸附量增加 ,而且经修饰的多孔丝素凝胶对阳离子化合物的释放量增加 ,对阴离子化合物的释放量则明显降低。因此认为用羧基酰胺化修饰的方法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丝素材料对离子型化合物的吸附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19.
玉米醇溶蛋白微球制备条件的探索以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原料,采用相分离法制备微球,探讨了乙醇的浓度,zein的浓度以及第二溶剂(水)加入的速度对蛋白微球大小的影响;采用压片方法获得了包被模型药物(伊维茵素IVM)的蛋白微球片剂,研究了该微球片剂的体外释放动力学以及释放后微球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大小与乙醇及玉米醇溶蛋白的最终浓度、第二溶剂的加入速度有关。迅速加入第二溶剂才能获得粒径比较均匀的蛋白微球;乙醇的最终浓度在40%时可以获得粒径1μm左右的微球;微球的大小随着zein的最终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该蛋白微球新剂型改善了载药微球悬浮液的稳定性。抑制了释药初期的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丝素/明胶共混膜的结构与溶解性能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芳  朱良均  邹凤竹 《蚕业科学》2005,31(3):306-310
将丝素溶液与明胶溶液按不同共混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混合,制备成丝素/明胶共混膜。用环境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系统分别测定共混膜的结构与热性能,采用烘干质量法测定共混膜的溶胀率和溶解率。结果表明:丝素与明胶的共混性好,共混膜结构改变,热稳定性好;烘干时间对共混膜的溶胀率和溶解率影响不显著,不同浓度乙醇处理对溶胀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共混比则对溶胀率和溶解率都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